三生空间视角下集聚提升类村庄规划策略——以阳朝村为例
摘要:“聚集提升类村庄”作为乡村振兴农村工作的重点,其发展相对较为成熟,根据其特点,重点考虑如何通过规划来提高村庄产业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村落的吸引力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基于三生空间视角,以阳朝村为研究对象,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立足村庄实际,分析现状问题,从打造特色产业体系、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构建生态绿网、保护生态空间;提升村庄风貌、集聚生活空间3个方面分析探讨村庄规划策略,旨在保护乡村自然环境,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其他集聚提升类乡村庄建设提供借鉴。
近年来,我国及各地方出台了诸多关于如何推进乡村建设发展的政策和文件,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主要任务还是在农村,并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根据乡村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存在问题等提出分类发展,将村庄分为集聚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4类,并指出集聚提升类村庄是乡村振兴战略布局的关键[2]。乡村是具有特定的经济、社会和自然景观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3]。因此,亟需加强山区“三生空间”演化及优化研究,以协调经济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4-5]。
基于三生空间协调发展的特征分析,我国大多数乡村属于“集聚提升类”村庄,从资源与政府资金投入来看,这类村庄是乡村建设的重点关注对象。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挥农村生态、产业、文化优势等,激活“集聚提升类”村庄的乡村活力,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所在。本研究选取贵州省黎平县阳朝村为研究对象,阳朝村被确定为集聚提升类村庄的示范村,基于自身区位优势、生态功能多样性、文化地域性,作为乡村振兴试点实践。通过深化对“三生空间”理论的研究,并基于现场调研和与村民的深入访谈,并考虑村民的发展愿望,进而探讨适用于集聚提升类村庄的规划策略,对我国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同类型村庄的规划与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1三生空间视角下集聚提升类乡村路径研究
1.1三生空间理论研究
三生空间”概念最早出现在城市规划的功能区划实践中,即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随后乡村空间逐渐引入“三生”空间理念[6]。生态空间是指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并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功能区域,生产空间是提供工业品、农产品和服务产品的区域,生活空间是以提供人类居住,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以生活公共活动为主要功能的区域[7-8]。国土空间是一个功能空间,从功能定位角度可划分为生产功能、生活功能与生态功能三大主导功能,是人类对土地利用资源的认知[9]。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众多学者开始将“三生空间”理论应用于乡村规划与建设,作为乡村重构的基础和前提[10]。村镇“三生”空间的规划是以实现人地和谐为核心,通过对“三生空间”进行明确划分,旨在使生态环境平衡、生活空间合理、农业生产有序,这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11]。提出的规划应从“人”的视角出发,研究“三生空间”功能为用地布局和村庄建设规划提供了指导,并为集聚提升类村庄规划体系提供实例支撑。
1.2集聚提升类村庄发展现状
集聚提升类村庄数量众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根据行政区划范围,集聚提升类村庄指的是现有规模较大、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村、重点村和其他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庄,相对周围乡村有较好的资源条件,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但仍需进一步优化提升[12]。有学者从集聚提升类村庄的特征来分析村庄发展趋势及制约因素,从人居环境整治、产业规划以及生态保护3个方面出发提出规划策略[13]。根据集聚提升类村庄的特点,主要实践和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结合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村民需求提出具体性的推进策略,有助于推动乡村治理的现代化[14]。这类村庄有一定的经济与产业作为基础支撑,常住人口相对较多,少有“空心化”现象,具备带动人口回流的潜力,可作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切入点。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需注重优化村庄布局,适当调整村庄内部的土地利用和空间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此来改善村容村貌和整体环境。
2村庄优势及问题分析
2.1阳朝村概况


阳朝村位于黎平县洪州镇的东南面,地处黔湘两省交界,距离县城77km,距镇政府约9km,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见图1)。全村辖区面积1893.93hm2,其中耕地面积206.79hm2、林地面积1592.30hm2,共占总用地的95.00%。全村共有7个寨,17个村民组,户籍人口2180人,沿洪州河聚族而居,呈现出组团式分布、多民族杂居的特点,其中红色文化突出,是典型的集聚提升类村庄。村庄产业结构单一,以农业为主,村民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和养殖生产,包括种植各种农作物和养殖牲畜。
2.2区位优势
阳朝村位于黔东南州黎平县洪州镇,位于黔湘交界处,东与湖南省通道县播阳镇为邻,有G209、S15、县道连接村道,村内通组路、产业路相连互通,阳朝村周边有高速公路和机场,显著提升了区域交通的便捷性,确保了阳朝村与外界保持快速的互相连接,对追求娱乐休闲、农耕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的人群极具吸引力。
2.3产业优势
黎平县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地貌形态以山地丘陵为主,年均气温、降水量和土壤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合油茶、有机水稻生长。油茶是黎平县主导产业之一,对于油茶的发展前景有政策的支持和市场需求,可用来制作油茶面和油茶炒米。油茶树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挖掘传播油茶文化资源,加大油茶保护力度,可发挥油茶的实用价值、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同时,阳朝村具有发展山地特色的“稻+”特色产业的潜质,是农产品主产区之一,水资源非常丰富,土壤肥力较高,可通过种植“优质有机水稻+稻田养鱼”带动产业发展,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目标。
2.4生态优势
阳朝村生态环境较好,日照充足,气候适宜,形成了形态多样的丘陵地貌。古树参天的后龙山延绵近700m,村内有大面积的香樟林,纯天然的生态风貌保持良好,丰富的林业资源是阳朝村的核心优势资源,林业占村域总面积的84.07%。水系较为发达,水网布局呈线性,为村民生活及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2.5文化优势
阳朝村地处黎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红色生态文化轴”上,是红军长征入黔第一村,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红军故事、红军井、红军广场等。丰富的红色文化、传统农耕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文化资源,造就了地域多样性、历史传承性、乡土民间性,突出了贵州多元文化特色。
2.6存在问题
2.6.1产业优势不突出,经济效益低下。阳朝村地势较为平坦,水系发达,为传统农业耕作提供了先天的优势条件,但缺少特色产业,以第一产业为主,主要集聚在中心寨,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虽然可依托种植业发展乡村旅游,但通过产业带动旅游的吸引力度较小,且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不足,导致生产空间经济效益低下,一旦受到季节性因素和自然灾害的影响,难以带动农业长期有效的发展,农旅融合发展层次较低。第二、三产业规模较小,大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相应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且产业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村集体及村民缺乏构建特色化产业体系的意识,难以发挥村集体的优势。
2.6.2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缺乏,自然资源利用不足。林地资源非常丰富,河流、水坝、池塘等水体形态多样,整村呈现出山环水抱的景观格局,地势起伏小,有数亩良田环绕村民聚落。经走访调研发现,部分河道进行了清淤处理,但水质相对浑浊,河道旁杂草丛生,植物种类单一且分散,导致水源的涵养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逐渐减弱,河道两岸的生态系统变得混乱无序,其生态环境亟待修复。后龙山虽然有大量的古树群等特色资源,但未得到有效利用。
2.6.3生活宜居性不强,缺少地域性文化特征。村内道路系统规划呈网格状,整个村建筑组团在生活方式、地理地势等因素影响下,被分成7个自然寨,多个自然寨人口集聚程度不高,居民点分布零散,导致村民生活空间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在中心村寨,其他村寨分布较少。村寨入口虽然有部分文化历史宣传标识设施,但无法满足村民休闲、娱乐、锻炼等功能需求,
空间分布不均衡,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缺少给排水处理工程。村内存在一定的空闲用地,造成土地资源利用的浪费,路面硬化不足、停车场和公共厕所缺少、垃圾收集无序、电线铺设杂乱等问题仍存在。建筑风貌不统一,民居建筑风格参差不齐,缺少侗族特色,且建筑院落功能单一,庭院绿化美化不足,导致村庄整体宜居性不强。对文化认同和利用不足的问题,造成乡土文化和民俗特色的流失,缺乏文化的空间载体。
3乡村振兴背景下阳朝村集聚提升实践
3.1三生空间现状特征
3.1.1生态空间特征:集中成片、全域扩散(见图2)。阳朝村属山地丘陵地貌,山地起伏,生态空间包括林地、草地、河流、沟渠等。主要林业资源分布在村庄北面,建筑组团沿河流水系分布,原生的村庄生活空间在布局上较为分散。阳朝寨居民点规模相对较大,其他几个寨子单个居民点的规模普遍较小,生活密度不高,分散在生态环境中,散户较为常见。随着居民日常生活和生产规律的发展,天然的水系分布为村民居住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居民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搬迁原居民点的想法,从而侵占了其他生态空间的连续性,使得生态空间呈现出零星分割的景象,破坏了生态环境的敏感度。


3.1.2生产空间特征:规模集约、产业融合不足(见图3)。耕地总面积206.79hm2,占村域面积的10.91%,以水田为主。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种植业是村内主导产业,发展水稻、茶叶、油茶、中药材种植,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分散经营的模式导致种植区域不集中,缺少集约化与规模化经营,对产业基础投入和管理不利。养殖规模相对种植规模小,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林业资源丰富,耕地富足,为种植业提供了良好的土地条件。另外,阳朝村是农产品主产区,需不断提高耕地集中连片规模,优化耕地质量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集聚提升类村庄区位条件较优,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节点,从区位上来看,研究区市属于中西部地区集聚提升类村庄,这些村庄多以农业发展为主,与东部地区发展二三产业相比较为薄弱。随着现代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阳朝村开始发展第二产业加工业、第三产业旅游业,但发展缓慢,没有形成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单一。因此,充分发挥农业的资源禀赋与二三产业的融合,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庄规划建设的发展。
3.1.3生活空间特征:组团分布、向心集聚(见图4)。生活空间会受到生产空间的影响,形成人口集聚、建筑组团分布的特点,以阳朝寨为核心,向东北、西北、东南方向扩散,人口分布形成核心区密集,其他分区较为疏散,生活空间对外扩散成为趋势。基础设施与活动空间主要集中在中心寨,其原因是村庄集聚发展资源受限,有些村组人口稀少不集中、地势较高交通不便,随着民居建设用地面积的不断增加,生活空间演变趋势向人口集中、地势平坦、路网通畅的中心寨集聚,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占用宅基地、林地、水田等用地,让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转换成生活空间。村庄建设空间的改变使得历史文化元素逐渐缺失,古井、古桥等受到强烈的冲击,建筑取材多样化,风格不统一,在空间上形成发展建设不均衡的特点。
3.2三生空间优化策略
规划实践的重点是围绕建设空间与非建设空间塑造空间、配置资源、建设设施等,以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提高乡村空间治理水平[15]。针对三生空间的基本特征及村庄存在的问题,从国土空间管控、村庄建设规划2个方面进行优化,实现“三区三线”管控、公共服务保障,把握乡村开发建设需求。通过三生空间的优化策略,分类细化乡村建设空间治理,打造实用性乡村规划,助力乡村振兴。生活空间方面,将文化活动空间、体育广场、公共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设施,给排水工程等基础设施集中在中心寨,向其他寨子扩散,重塑乡村空间。生产空间方面,实现产业与村庄规划的融合,依据乡村产业发展所需,统筹产业增量与存量。生态空间方面,以生态修复为主,以水系为脉络,统筹乡村生态环境的系统治理,保护水系的同时,协调好生态空间的土地整治与高敏感性的生态保护价值区域之间的关系。
3.2.1打造特色产业体系、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基于阳朝村现有的自然资源禀赋及农业种植基础,结合自身产业优势,以农业资源为依托,发展“农业+”模式,由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主导,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天然的生态条件,发展坝区现代农业,建设高标准农田,配套基础设施共同建设,种植有机水稻、打造“稻田+鱼”共生的生态环境;根据阳朝村丰富的林业资源和优质的耕地资源,扩大油茶产业规模,推行优良化的油茶品种;发展林下种植,通过“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的方式,整合林地资源,将茯苓等中药材产业推向规模化发展,形成山上林业经济、山下现代农业的山地特色农业。在现有农业基础上,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开发休闲农业体验区,利用生态优势与区位优势,通过产业规划,强化农业与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3.2.2构建生态绿网、保护生态空间。在生态保护红线管制下,实现村庄集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进行,严格控制非建设用地管控,限制对村庄的大规模开发建设,保护村域内“山、水、林、田、草”等生态资源,避免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保留乡村特色植物,保护原有古树群,挖掘植物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通过修复河道生态,增加河道绿化植物,打造河道两侧的河岸景观空间,营造生态的河流生态系统。对河道进行拓宽及清淤,根据不同河道节点及功能分析,设置石制或木质坐凳,增加滨水景观护栏,保证河岸安全,提供临时休憩场地,利用滨水空间增加休闲、娱乐的功能,打造滨水步行道及生态长廊,筑牢生态本底,促进三生空间要素流动。
3.2.3提升村庄风貌、集聚生活空间。生活环境需要提质增效,实现生活环境的功能性提升,根据村庄现状,建设公共活动空间和布设基础设施,增加住宅区庭院空间。将红色文化和传统农耕文化元素应用于庭院空间和公共空间,庭院、屋顶和围墙提倡立体绿化和美化,适当发展庭院经济。住宅区域如房前屋后等闲置用地,运用乡土建筑材料和乡土植物对庭院空间进行美化绿化,打造微花园、微菜园,建立花果菜生态庭院,保持乡土味道,体现乡土特色。对于新建设空间,打造满足村民文化运动、邻里交往的公共休闲空间,硬化或铺装形式与乡村环境保持协调,融入红色文化元素。需要修复的空间,古桥、古井等风貌增设护栏进行保护,修缮破碎化的台阶道路,保留原有乡土植物的同时,增加适应性强的乡土植物。在村寨入口、广场处、村口文化亭旁边,增设党建教育宣传栏和红色文化宣传栏,将特色文化融入乡村生活。
4结语
阳朝村为典型的聚集提升类村庄,尤其是被列为“乡村振兴集成示范村”以来,村集体与村民对建设空间与非建设空间更新与重塑尤为重视。本研究基于三生空间视角,以阳朝村为例,梳理集聚提升类村庄“三生空间”现状特征及村庄存在的问题,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核心,依托村落的独特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遵循乡村建设的总要求,致力于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提升策略,旨在通过产业发展激活乡村经济活力,以文化建设丰富村民的精神内涵,实现乡村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和村庄建设进一步发展。乡村振兴涉及内容较多,每个村庄实际情况有所差异,应思考如何凸显集聚提升类村庄规划建设特色,这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进行验证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