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园林类专业思政教育的思考

   2025-02-09 卢燕0
核心提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园林类专业思政教育的思考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人文历史积淀,是高职园林类专业思政教育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园林类专业思政教育的思考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人文历史积淀,是高职园林类专业思政教育的源泉,其融入专业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通过分析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园林类专业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从强化整体性设计、更新融入方法和创新传承方式等方面,探索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思路。从注重强化教师团队的思政意识、提炼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等4个方面开展教学设计,构建高职园林类专业的思政教学体系,切实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根植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这一论述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指明了道路,明确了方向,提供了依据。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提供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思路与方法。
 
高职园林类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园林行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重点关注的就是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话题,专业本身具有人文属性、科学属性、美学属性。在思政教育体系中,注重提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挖掘其当代社会价值,为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怀、高尚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强、意志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打好根基。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园林类专业思政教育的意义
 
1.1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来确立的教育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强调育人首先需要培根铸魂,其次是启智润心。2021年颁布的《教育法》明确“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还强调中国教育事业“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高校思政教育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首要抓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世代传承的民族生活繁衍中积淀凝聚而成,是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相互影响,具有民族特色、比较稳定文化形态的历史与实践结晶[2],具有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明显优势。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包含丰富的伦理、哲学、政治、文学、艺术等浩瀚知识,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通过深入研究传统优秀文化,能够全面客观认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基本国情和体系脉络。明确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是经过近现代历史实践证明的正确方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思政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可以增强大学生崇尚真理、坚持理想的信念,弘扬爱国主义情怀,
内化崇德向善的道德标准。
 
1.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个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富强、社会的和谐稳定。古人常把个人的命运前途同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在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中实现自身价值[3]。“国之不存,民将焉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等则蕴含涵义深刻的民主精神、和谐共生的大同思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着重警示人类社会的有序发展离不开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的源头,即来自于儒家“大一统”的思想[4]。“敬业乐群”“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等儒家学说对敬业、诚信、友善等个人道德品行也进行了重要论述,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今天大学生提供了大量有益的参考,能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人生观,具有拓宽视野、开放格局的显著作用。
 
1.3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5]。”深刻说明民族的延续、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都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凝聚力量、发展综合国力的重要保障,应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想信念、民族精神、道德修养、国家发展、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重要价值。高校思政教育具有内涵要求高、涉及范围广的特点。在思政教学中融入根植于民众文化基因中的传统文化,可以解决教学途径单一、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效果一般、价值引领不明显的现状。比如,培养学生树立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价值观时,可以引入优秀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从夏商周时期的神话宗教故事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经典,体会庄子在《齐物论》中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哲学思考。思考物质与意识、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联系与区别,培养整体思维的观念,加强哲学思辨的能力。
 
2高职园林类专业思政教育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体思路
 
2.1注重传统文化融入园林类专业思政教育的整体性设计
 
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整体化、系统性、逐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整体性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统筹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程、各类实践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特点,注重目标设定、内容融入、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形成科学有效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人才培养整体方案。高职园林类属于农林牧渔专业大类,其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爱国主义、“三农”情怀、生态文明理念、传统造园文化与技艺、设计人文关怀属性、爱岗敬业、创新创造思维等。这些内容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找到相应的融入点,比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传统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的重要基石,也是园林营建的至高境界。除此之外,传统文化中典型的物质文化:建筑、园林、雕刻、绘画、书法、家具、瓷器、刺绣等内容都与园林专业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通过体系化的课程设计,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而行,可以增强高职园林类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2注重更新传统文化融入园林类专业思政教育的方法
 
传统文化传承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思政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时,教师在讲授传统文化知识时,也需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考模式,将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从单一的课堂知识传播向多样化课内课外活动组合的方式转变。园林技术专业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传统文化融入园林专业思政教育,不应仅仅是触发学生浅显知晓中国的各类优秀传统文化,更多要结合多样化的互联网资源和教育实践项目,结合校内传统文化社团、校园文化体验周、校园文化辩论赛、社区文化共建活动等,融合诗歌诵读、诗词古文赏析、传统工艺制作、传统节日体验、戏剧场景展演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参与性、互动性。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改变枯燥的静态知识传播,让学生能够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专业技能素养结合,提高研究传承传统文化的兴趣。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提高文化修养,让中华美德、人文精神不断润泽心灵,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2.3注重传统文化融入园林类专业创新传承的方式
 
“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迈入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与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但现阶段传承载体和方式比较单一,大多通过教师课件、电视、网络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6],存在碎片化、程式化、吸引力弱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通过数字校园的建设、互动教学平台开发,提高文化内涵的认知度,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创新设计应用的能动性。在园林项目的规划设计中,除了分析场地现状和使用者需求外,设计区域的人文历史、地方风俗、自然风貌往往是必须思考的设计要素。通过设计理念的提炼、设计形式的表达,可以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空间。可以结合专业思政教育的需求,梳理项目所在地代表性传统文化展示基地。比如,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集运河文化、湿地保护、体育休闲于一体,涵盖了园林景观中不同类型的功能需求。可以开展“公园+运河文化+微视频”的活动,展开师生短视频创作,交流学习,提高互动性、趣味性,不仅可以深度了解大运河发展历史,同时也能够总结分析运河文化与城市综合公园结合设计的要点和方法。注重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利用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结合不同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切实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感知与传承的内驱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园林类专业思政教育的具体做法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园林类专业思政教育的具体做法
 
3.1教师团队建设中强化思政教育意识
 
强化校政行企的联合,组建结构合理的育人团队,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专业育人团队建设注重2个方面。一方面,加强专业培养教学研讨,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思政理论课老师在课程体系中注重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园林文化元素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中。有学者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创新之一,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7]。讲解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成就时,以故宫、颐和园、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为代表,以拙政园、留园、个园等私家园林为代表,从造园理念、布局特点、要素应用和文化特性等方面进行内容嵌入。讲解近现代中国史时,可以将曾经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的兴盛与沉沦作对比,感国家羸弱之时承受的侵略耻辱,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志向。思政课程老师在课程设计中要强化与园林专业的关联度,能够提高思政课程的吸引力、感知力。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需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和文化修养,主动挖掘不同类型课程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政元素,结合园林专业的时代价值和社会属性,不断完善课程教学思政目标,比如传统园林常注重城市山林的空间塑造。当代园林除了关注城市各类空间的环境质量外,同时也关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融入大量的农耕文明元素,展示地方文化魅力。组建素质过硬、知识精深的教学团队,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思政教育的重要保障。
 
3.2教学模式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
 
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通过各类课程知识点的讲解和技能点的训练,更需要依据课程自身特点,合理有效进行教学模式的提炼和设计。将适宜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课程的教学模式中,逐层推进课程的有效实施,比如“盆景技艺”是高职园林类专业的重要课程。盆景是我国造园艺术的瑰宝,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珍品,集植物栽培、绘画、文学于一体,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类型。通过课程模式的研究,弘扬中国传统盆景文化,传承盆景制作技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梳理思政元素,采用“双线融合、双师引领、活化创新”的教学模式,依托省级传统技艺传承平台,以盆景大师工作室为依托,聘请盆景非遗技艺大师担任兼职教授并全程协同授课。逐层展开三大课程教学模块:识盆景、作盆景、展盆景。通过多种教学项目的实施,师生共同完成盆景创作。引导学生注重分析各地流派的起源与特征、蕴含的地方文化特色、大师名品佳作的文化内涵,体悟高超精妙的加工技艺。在园林类专业各课程中,依据确立的课程培养目标,系统性分析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元素,深入思考课程总体的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教学的系统性、高效性,突出思政引领课程的重要性和契合度。
 
3.3教学内容中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嵌入思政教育
 
园林类学科既需要掌握中外园林发展的脉络、东西方园林风格和类型、建造的工艺和方法,还需要掌握现代景观发展趋势、设计方法、表现方法、施工工艺、材料应用。高职园林类专业更强调技能训练与技能应用[8],其专业内容涵盖面广、规范要求高。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在课程教学设计中融入传统优秀文化,达成思政教育的目标。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链接。比如“园林艺术”课程,除了在课程中重点讲解东西方造园历史及重点代表性园林造园特点外,还可以借助专业相关的人文纪录片,多角度展示传统造园文化的深厚人文涵义与高超技艺。比如“园林制图”课程,要求掌握设计图纸的规范表达,也是培养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团结协作素质目标的重要课程。其教学内容可以以明代计成《园冶》、明代书画家文震亨《长物志》、宋代《营造法式》、清代《工程做法则例》等园林典籍为案例,重点分析园林相关的图面表达形式和方法,体现传统造园相关的规则与技术要求。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都可以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开发整合。
 
3.4教学方法注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多样性
 
现阶段高职类学生具有兴趣广泛、动手操作能力强的特点,但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主动性、自律性、能动性不强的问题。要依据“人之所能,不能兼备,弃其所短,取其所长”的原则,通过合理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优秀文化融入教学各环节思政教育的教学成效。一方面,注重课程平台资源的开发。除了常规的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教案、试题库、视频以外,可以独立开设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板块,展示重要造园案例,造园大师名品名作。比如,“园林建筑设计”这门课中,在讲到亭、廊、轩、榭、馆等建筑类型时,除了重点讲解各类建筑的结构、造景作用外,应侧重从建筑文化的角度阐述,分析建筑与人类文化、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分析亭的造景特点时,可拟定“我认识的一座名亭”为主题,展开汇报与分享。从名亭所处时代、所在地理区域、所设场地位置、结构形式、亭名楹联、文化价值等方面深入展开研究讨论,拓宽学生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对照高职园林专业培养目标,突出技能实践。高职园林专业不仅要求“懂原理、会生产”还需要“能设计、会施工”。实践课时的比例要求在50%以上。强化技能训练的同时,融传统优秀文化于思政教育,可以开展“景观模块地设计施工”的造园实践活动。教师应用目标导向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现场教学法、案例讨论法,按照“场地分析-方案设计-方案汇报-方案评选-施工方案制定-材料准备-实际施工-项目评比”的流程实施。师生合力,分组协作,按照企业项目的建设流程,完成工程项目的实施。以课程平台资源开发为基础,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以作品成果为导向,做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育人过程的实效。
 
4结语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蕴含深厚的历史人文科学积淀,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基。高职园林类专业知识能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有许多共通之处。园林类专业是人文、艺术、科学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往往也是人类发展的历史印迹。各个时期的园林富含深厚的哲学思想与人文历史情怀,同时也体现了各个时代杰出的造园技艺。挖掘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思政元素,要将思政教育嵌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各个环节。强化整体设计思维,确定每个阶段思政教育的重点,通过教师观念和能力提升、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内容精选、教学方法改革等具体措施,做到高职园林类专业思政教育的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
 
 
更多>同类园林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