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漾濞县草原资源现状及发展建议

   2025-02-07 袁岗成0
核心提示:云南省漾濞县草原资源现状及发展建议摘要:草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以漾濞县草原基况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评价县域内草原面积、分
 云南省漾濞县草原资源现状及发展建议
 
摘要:草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以漾濞县草原基况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评价县域内草原面积、分布情况、现状、类型、主要优势草种等因子,为漾濞县草原保护和发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漾濞县草地资源潜力大,类型丰富,但分布不均匀,区域利用程度差异大,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是今后草原发展的重要目标。
 
草原是我国最主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不仅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育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生态功能,而且为人类提供直接或间接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1]。在气候多变性和人为干预增加的背景下,摸清草原资源底数,监测草地的利用情况,及时精准地确定草地健康,合理探究草地利用,对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2]。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漾濞县)于2022年启动草原基况监测工作,历时近2年完成,旨在实现草原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开展草原生态保护、退化修复等工作,编制草原保护利用等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漾濞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在大理州中部,是历史上茶马古道、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重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漾濞县总面积18.6万hm2,海拔1174~4122m,辖4镇5乡。漾濞县属横断山滇西高山峡谷区,地形起伏较大。境内最高点为苍山马龙峰,最低点在羊街河入漾濞江汇流处。研究区地处亚热带和温带高原季风气候区,立体气候明显,气候干湿分明,昼夜温差大,垂直差异大。
 
1.2监测方法

云南省漾濞县草原资源现状及发展建议
 
本次草原基况监测以2021年国土“三调”划定的草原范围为同一底版,监测分为小班监测和样地监测。小班监测因子共有19项因子,包括基本信息、资源状况、立地条件3个部分。监测样地设计为一体化的复合样地(见图1),共设置观测样方、测产样方、样线各3个以及1个灌木样方,需调查样地基本信息、草原基本属性、草种特征指标等19项因子,并以此计算植被盖度、裸斑面积比例、单位面积鲜草产量、单位面积干草产量、可食牧草比例、毒害草比例6项指标[3]。
 
1.3数据分析与处理
 
采用WPSOffice、SPSS、ArcGIS10.8、OriginPro等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作图。草原基况监测数据外业采集使用《云南省草原监测管理信息系统》,草原样地调查使用《全国草原监测评价系统》。
 
2结果与分析
 
2.1草原资源面积及分布

草原利用方式

云南省漾濞县草原资源现状及发展建议
 
由图2、表1可知,漾濞县草原面积为3897.98hm2,占国土“三调”草原面积的2.08%;其中,现状草原面积为3872.408hm2,占草原面积的99.34%,难以恢复草原(指现状地类为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建设用地),面积25.58hm2,占草原面积的0.66%。全县草原主要分布在漾江镇、苍山西镇、富恒乡4个乡镇,草原面积合计占全县草原总面积的86.04%;面积最小的为瓦厂乡,草原面积仅占全县草原总面积的0.72%。
 
2.2各草原类型面积及分布

云南省漾濞县草原资源现状及发展建议
 
由表2可知,全县共有8个草原类,包含7个天然草原类和1个人工草原类,山地草甸类面积最大,为2721.38hm2,占70.28%;面积最少的是人工草地类,仅0.18hm2,分布在苍山西镇,占比不足0.1%;高寒草甸类少量分布在苍山西镇和平坡镇海拔超3800m的高山上,面积为85.08hm2,占2.20%;山地草地、暖性草丛、暖性灌草丛、热性草丛、热性灌草丛全县均有分布。
 
2.3草原利用方式



云南省漾濞县草原资源现状及发展建议
 
根据草原承担的功能用途,云南省将草原利用方式分11种,漾濞县涉及5种。由图3、表3可知,利用方式为自然保护的面积最大,为2173.17hm2,占56.12%,分布在云南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云南漾濞绿漾省级森林公园内;打(割)草场面积0.18hm2,全部为苍山西镇的人工草地;其他利用方式面积1247.87hm2,占32.22%。从草原利用方式看,漾濞县的草原主要承担生态保护的功能,对农牧业相关的生产生活功能提供较少,未充分挖掘漾濞草原资源的优势。
 
2.4草原按坡度分布情况
 
由图4、表4可知,漾濞县内地形复杂,各类坡度草原均有分布,其中,斜坡面积2446.63hm2,占63.17%,面积占比最高;险坡面积11.76hm2,占0.3%。漾濞县以山地为主,海拔高差大,内陆湖泊水系较为丰富,草原资源的分布也符合地形分布的特点。
 
2.5主要原生优势草种分布情况
 
蕨麻属(原委陵菜属Argentina)、薹草属(Carex)、蕨类植物(Fern)和白茅(Imperatacylindrica)、知风草(Eragrostisferruginea)作为漾濞县草原主要原生草种,广泛分布于全县范围。蕨类植物分布面积最广,频度最高,分布面积占21.73%,各乡镇均有分布,但饲用价值较低;蕨麻属植物分布面积占20.05%,主要分布在漾江镇、富恒乡、苍山西镇;白茅分布面积占11.41%,全县均有分布;知风草分布面积占8.63%,主要集中分布在县域中东部;薹草属植物分布面积占8.66%,主要分布在东北部苍山高海拔区域。
 
2.6主要毒害草分布情况
 
紫茎泽兰(Ageratinaadenophora)是菊科泽兰属的一种多年生半灌木,具有强大的入侵性和生态适应性,于1935年在云南南部首次发现,紫茎泽兰通过释放化感物质改善土壤微环境,能抑制生境内其他植物生长,是云南省最主要的入侵植物[4-5]。漾濞县紫茎泽兰分布面积占3.77%,各乡镇均有分布。狼毒(Stellerachamaejasme)是瑞香科多年生草本或小灌木,全株有毒,花粉剧毒,具有极强的抗逆性和传播性,是云南最主要的毒害草之一[6]。漾濞县狼毒集中分布在漾江镇,占乡镇草原面积的19.22%。
 
3草原资源特点
 
3.1草地斑块零散,区域性分布明显
 
漾濞县草原斑块零散,面积小于3.33hm2的草地小班面积仅有270hm2,约占总面积的10%,但草原图斑数量占比超过30%,且零星分布于全县范围内,给草原管理工作开展带来较大难度。同时,漾濞县草原分布空间异质性较强,86.04%的草原分布在北部四乡镇,也反映了漾濞县复杂的垂直地形结构。
 
3.2草原类丰富,次生特征明显
 
漾濞县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多变,高原、山地、盆地、丘陵等各种地形相间。受地形复杂多样的影响,垂直分异明显,增加了植被群落及其物种的丰富程度。丰富的草本植物资源也就构成了多样的草原类。云南省9个草原类中,除干热稀树草原外,其余8个草原类在漾濞县均有分布,草原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
 
3.3草原群落结构紊乱,生态修复迫切
 
漾濞县近年来畜牧业发展较快,牛羊存栏量增加造成过度放牧,草原退化趋势明显。县域内大部分草原均分布有毛蕨菜、西南委陵菜、蒿类、紫茎泽兰、酸模、杂灌木等适口性差或非饲草,草原中优良牧草日愈减少,草原群落结构稳定性越来越差,利用性能降低,甚至失去利用价值,草原呈现退化趋势。因此,实施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工程迫在眉睫。
 
3.4利用方式转变频繁,草地有减少趋势
 
自2019年机构改革后,草原管理职能由农业部门划归林业部门管理,草原生态功能日益显著。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多元化转变,尤其是城镇周边及交通便利的小块状草原,以及有复垦可能的原撂荒地,该类型草原的稳定性差,管理难度大。
 
3.5自然演替和人为干扰减少了草原面积
 
漾濞县的许多草原是在森林受到破坏后形成的过渡性群落结构,在加强草原的保护和用途管控前的提下,云南草原在自然环境下植被群落得到自然恢复,草原植被群落和结构日趋完整、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从而顺应了草原(甸)→灌木(稀树)草丛→灌木(疏林)林地→有林地的植被群落正向演替规律。此次监测数据显示,已有许多草地演变为有林地和灌木林地。
 
4讨论
 
4.1草原基况监测的意义
 
草原基况监测工作的顺利完成,解决了漾濞县草原资源现状不清、底数不清的问题,为下一步开展草原生态状况评价、草原碳储量调查、基本草原划定、草原健康和退化评估、草原保护利用规划等工作,以及全面推动漾濞县新时期草原建设管理奠定了重要基础,意义重大。本研究依托自主研发的“云南草原监测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平台,该平台是云南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省级草原监测数据平台,还将继续服务于漾濞县草原管理工作,为草原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在草原基况监测工作的近2年时间里,漾濞县林草主管部门的技术人员得到了系统性的学习与实践,极大提升了草原专业知识储备和草原管理水平。
 
4.2草原保护和发展的方向
 
4.2.1提高认识、统筹协调。草原管理职能自农业部门划归林草部门时间较短,草原管理工作的方向与方法都发生了系统性转变,林草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对草原工作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加强草原基况监测成果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统筹解决草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强与自然资源、农业等部门的对接和协调,与国土空间、畜牧业发展等规划衔接,科学开展草原相关工作。
 
4.2.2培养队伍、完善体系。县林草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对草原工作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加强草原基本情况监测成果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统筹解决草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强与自然资源、农业等部门的对接和协调,与国土空间、畜牧业发展等规划衔接,科学开展草原相关工作。以草原基本情况监测成果为基础,尽快开展草原生态状况评价,衔接整合草原专项监测工作,持续推进完善草原年度动态监测工作,尽快建立完善草原监测评价体系,为漾濞县草原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4.2.3强化执法、依法治草。按照《草原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若干意见》《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的规定和要求,实行严格的基本草原保护制度,积极推行草畜平衡制度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建立和完善草原生态监测预警机制。针对人为破坏草原的行为、禁牧区和休牧期放牧、草畜平衡区严重超载等问题,按照草原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把依法行政贯穿于草原保护修复和监督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严厉打击破坏草原的行为。同时应落实《草原法》,加快推进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实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把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草原畜牧业健康发展所需最基本、最重要的草原纳入基本草原,实施更加严格的保护和管理,使草原得到科学合理利用。
 
4.2.4因地制宜、融合发展。漾濞县草原斑块零散,区域性分布明显,受气候极端化和过度放牧的影响,草原普遍存在退化现象。近年来,通过实施草原生态修复工程项目,草原质量得到一定改善,但仍需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协调发展草原多重功能,才能充分发挥草原多功能方面的优势[7]。漾濞县草原利用方式最广的是自然保护和固土固沙,这与漾濞县多山地的地理情况相符,但也反映出全县草原利用方式单一,今后需加强草原利用方面的研究。例如,加强林草融合发展,探索林下种草产业,不仅有助于保持土壤水分,促进林木生长,还能收获优质牧草,促进畜牧业发展。
 
对于干热河谷草原或石漠化草原地区,可引入光伏发电等产业,光伏板在产生清洁能源的同时,能起到遮阴和保湿的功能,可有效改善下方土壤机械稳定性和增加土壤肥力[8],对恢复植被及减少水土流失有积极作用。总之,林草部门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解决草原保护和利用的矛盾,充分发挥草原生态系统生产、生活、生态的一体化功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更多>同类园林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