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疗法在乡村社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025-02-07 刘清和0
核心提示:园艺疗法作为新兴辅助式治疗手法,其绿色健康和治疗作用逐渐为国民所接受。以园艺疗法的视角探究乡村社区康复性景观的营造,从五感疗法应用着手,以空间营造、植物应用等探究园艺疗法在社区景观中的应用,分析与解决乡村社区康复性景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构建良好的乡村社区关系。
园艺疗法在乡村社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国民公共健康、养老问题日益突显。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人们追求田园式适宜居住的乡村旅居模式,旅游产业向乡村转移,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园艺疗法作为新兴辅助式治疗手法,其绿色健康和治疗作用逐渐为国民所接受。以园艺疗法的视角探究乡村社区康复性景观的营造,从五感疗法应用着手,以空间营造、植物应用等探究园艺疗法在社区景观中的应用,分析与解决乡村社区康复性景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构建良好的乡村社区关系。
 
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社会竞争压力加剧,亚健康人数量逐年上升。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超过2.6亿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1906万人,形势严峻,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我国儿童数量超过2.5亿人,其中患有疾病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养老、国民公共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尤其在经历疫情之后,人们愈发认识到植物、园林及森林等自然资源的重要性[1]。园艺疗法是以依托园艺操作活动和利用自然环境中的植物景观所开展的恢复身体机能、愉悦身心的一种治疗手段,有利于促进国民身心健康及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目前,大部分研究是针对城市老龄人口、亚健康群体及儿童康复等问题,乡村地区开展以社区为主导的康复性景观研究较少,基于此,开展以园艺疗法作为治疗手段的乡村社区康复性景观营造研究具有一定的社会及现实意义。
 
1相关概念阐述及治疗作用
 
1.1园艺疗法
 
园艺疗法,以“园艺”作为媒介的“疗法”。但由于“园艺”和“疗法”含义存在界定,其概念在国际学术界存在广泛定义,从狭义上说,美国园艺疗法协会对园艺疗法的定义是对身体及精神层面有强烈改善需求的人们,通过植物栽培和园艺操作活动,从社会、教育、心理及身体等多方面进行调整更新的一种有效方法[2]。广义上来说,园艺疗法应该是种类多样、治疗有效且面向多龄化人群的一项园艺操作活动。目前,园艺疗法的类型多样,根据治疗对象不同,可以分为治愈型和社会型园艺疗法;根据实施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环境治疗、记忆治疗和玩耍治疗[3]。
 
1.2康复性景观
 
“康复”一词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主要是针对病伤残患者,旨在通过综合、协调等多方面消除和减轻病伤残患者生理、心理上的功能障碍,恢复其社会功能。现如今,“康复”一词不再局限于残伤病患者的治疗且应用于多领域的研究之中。因此,康复性景观兼具健康、生态、医疗康养与美学的功能,搭配植物及运用各种场景元素,从社会、生理、精神及文化等层面使体验者获得全方位的治愈。我国于21世纪初开始引入康复景观理论,但更多是对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的总结,例如李树华[4]详细阐述了国外园艺疗法的发展历程。
 
1.3乡村社区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社区与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社区”这一概念,“Gemeinschaft”一词形容乡村社会,并用“Gesellchaft”一词将其与城市社会进行区分,他认为乡村社区人际关系是相互包容、亲密无间的。“社区”一词最初是描绘乡村社会特征的概念,自引入我国后,在城市建设与社会治理方面用途广泛。而乡村社区在《城乡规划学名词》中是指在乡村地域内由1个或多个联系密切的村庄所组成,是农村社会服务管理的基本单元[5]。
 
1.4园艺疗法作用
 
1.4.1舒缓身心。园艺疗法可通过自然与人文景观等活动以调节使用者的身心状态[6]。相关研究表明,参与森林冥想、森林漫步、蔬果采摘、农耕体验及乡间骑行等园艺操作及田园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焦虑不安的情绪,从心理上抑制冲动的情绪。
 
1.4.2促进社会交往。园艺疗法是在园艺疗法师指导下开展的集体性疗法活动,通常以滚轮式自我介绍为话题展开,是一种辅助性治疗手段[7]。园艺疗法不仅可以增强参与者的体验感,还能让参与者快速熟悉陌生的彼此,拉近人与人间的距离。人们通过参与园艺操作活动(例如五感盲行活动、植物拓印、微景观模型制作活动),再通过绘画的形式对活动参与前后的心境变化加以表达,可以加强团队成员间的信任感,增强自我的认知感与成就感,促进团队成员间的社交能力与团队精神。
 
1.4.3康复功能。阿尔兹海默症和自闭症是2种常见的典型病症,以此作为分析。对于阿尔兹海默病患者来说,绝大多数时间是以药物性治疗为主,常驻地点也多为养老机构及医院,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恶化其功能状态,诱发负面情绪[8],园艺疗法采用健康非药物治疗的新兴手段,通过农耕、除草、种植等活动能唤起过去的记忆,利用植物五感来激起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与美好向往。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为药物疗法、结构化疗法、游戏疗法及感觉统合训练。除药物疗法外,其他均为非药物性治疗方法[9]。
 
自闭症儿童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在长期稳定且熟悉的室内环境影响下,情绪相对较为稳定,而在户外可能会因环境条件的改变而产生易怒情绪。由此,相关学者总结出适合于自闭症儿童户外的治疗方法,在家人的陪同下安抚他们在户外活动时的情绪,例如:滑梯、插棍、跳蹦床、触觉球、结构化游戏及园艺等活动[10]。综上可见,良好环境的营造对阿尔兹海默病及自闭症儿童有着积极的影响。
 
2国内外优秀案例分析
 
2.1重庆璧山玥明台绿色健康社区
 
玥明台绿色健康社区位于重庆市璧山区御湖新区,社区由一期和二期组成,是国内首个将五感疗法、雨水花园融入社区景观中的项目,是园艺疗法在社区中的首次实践[11]。该社区在景观营造上具有地域性与创新性,依托原有的地势依山而建,保持场地原有的自然生态,利用周边景观资源及场地原生特征打造而成。通过运用园艺疗法将社区分为了五大路径,即五感疗愈路径、儿童疗愈路径、青少年疗愈路径、青壮年疗愈路径及老年人疗愈路径,为社区中的使用人群分别打造属于自己的疗愈行径,且在园艺疗法师的指导下开展以植物为主的相关活动。另外,玥明台绿色健康社区围绕树艺、社交、视觉、盆景操作、触觉、自然教育、花花世界及芳香8个疗愈园,形成了多类型、多用途的疗愈景观。玥明台社区的成功体现在良好地运用了园艺疗法的相关手法,从社区多类型人群的需求合理设计,为其他社区的景观营造及园艺疗法的应用提供实践案例,让园艺疗法在康养景观社区中得以体现。
 
2.2泰国JinWellbeingCounty幸福小镇
 
JinWellbeingCounty幸福小镇位于泰国曼谷郊区巴吞他尼市JinWellbeing县,是迎合泰国人口老龄化所开发的未来社区新模式,涵盖了住宅、商业空间及医疗设施,其规划重点是依托职业、精神、运动、环境、智力及社交7个维度提炼出“可持续自然、身体健康和社区意识”的设计原则,以期满足老年人的需求[12]。设计概念围绕“休养、参与及创造”3个维度展开,提升了小镇居民的居住体验。小镇的成功在于采用典型的填埋方式及“圩田系统”,有效抵御洪水的同时还能收集洪水,以在旱季时充分运用。富有弹性的生态系统也为周围栖息的野生动物提供住所及食物来源,维持了当地生物多样性的稳定。设计师在挑选植物时选用了不同高度、形态及颜色丰富的植物,包括多年生植物、岸线树木及地被植物,打造一个仿自然森林的生境。设计师通过在软景观区域进行混序排列,使其形成互联互通、相互依存的自然环境。为保障老年人通行、提供养生功能,小镇进行了无障碍设计,打造疗愈花园及相聚空间,让小镇居民融入社区,促进了小镇居民之间的沟通及增进彼此间的距离,使小镇成为设计案例中的典范。
 
园艺疗法在乡村社区景观中的应用原则
 
3园艺疗法在乡村社区景观中的应用原则
 
乡村社区是个人或群体集中、开展日常活动、行政办公及其他行为的公共场所,兼具文化、公共及开放的功能,是乡村居民具有归属感的象征所在地。因此,在尊崇场地特征的基础上,设计社区景观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3.1以人为本原则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在《设计心理学:日常的设计》[13]中提出了“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旨在指出要加强与用户的沟通,在实践中不断试验,找出问题所在,以满足客户需求。在乡村社区中,常以儿童及老人居多,在设计时要依据儿童及老年人的活动半径和需求合理设计,在分区时,要针对儿童及老年人形成动静分区设计,打造以满足“人”的需求为主的活动空间,
注重其实用功能。
 
3.2安全性原则
 
乡村社区作为村民活动最频繁的区域,尤其是以老年人为首的群体。随着老年人年龄增长,步伐缓慢,所活动的空间相当有限[14]。因此,在设计时要充分注重实用与安全功能,为保障老年人的活动安全,室内外的铺装材料要具有防滑功能,儿童和老年人活动场地的选材及器械要考虑防护性;植物要选择无刺无毒,防止儿童及老年人在活动过程中受伤,只有将安全性融入设计中,才能为乡村社区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社区环境。
 
3.3生态性原则
 
乡村社区康复性景观承担着乡村生态体系建设的功能与作用,要充分重视景观植物的生态功能,乡村生态环境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承担着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及净化空气等作用。因此,在设计美化环境时要有效利用不可再生资源,注重乡土植物的应用,根据不同植物的生态功能及生活习性进行乔灌草结构搭配,既能提升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及生态性,又能保持景观观赏的可持续性[15]。
 
3.4交往性原则
 
乡村社区作为人与人活动交流的场所,是农耕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集聚地,在社区开展园艺疗法活动,不仅能促进邻里之间的沟通交流,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乡村社区村民的参与度。乡村旅居者将乡村作为定期生活的场所,在乡村开展一系列休闲、娱乐及聊天活动,可能会参与乡村社区的相关活动。因此,在设计时,要合理设计交流沟通的开敞、私密及半私密空间,形成乡村与城市之间沟通的桥梁。
 
3.5疗愈性原则
 
植物作为景观五要素之一,不仅具有美化环境、吸附粉尘的功能,还具有疗愈的作用。例如樟科、柏科植物具有过滤、杀菌的功效。乡村不仅有优美的自然环境,还有含氧量充足的空气负离子及提神醒脑、调节神经系统的植物精气。因此,在乡村开展疗愈性植物疗法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人的免疫力,释放压力,零距离接触自然,再通过五感疗法调动其参与性与好奇心,使体验者身心愉悦,达到乡村疗愈的治疗效果。
 
4乡村社区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4.1忽视乡村居民实际需求
 
乡村居民作为社区中的主体,在社区空间营造上常常忽视居民的根本需求[16]。居民的活动空间常因分区不明显导致群体活动空间受挤压,体验感不足。通过走访双峰县印塘乡印塘社区、湄水村和栗山村发现,区域设置及空间设计并未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性及风俗习惯上考虑,例如:社区并未设置满足居民日常活动的室内空间,或虽有设置但长时间处于闲置状态,户外健身场地面积小,健身器材也仅以秋千、单杠、双杠为主,难以满足居民雨天活动的需求。文化上仅以文化宣传栏的形式出现,未突出社区地域特征。
 
4.2植物景观营造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随着居民物质水平的提高,园林审美也相应地提高,单一的景观营造易引发人们的视觉疲劳。在我国乡村大部分社区,景观设计上常常照搬城市社区景观营造模式,例如:形式规整的绿化带,高低一致的行道树及千篇一律的墙绘,在一定程度上太过于重视形式上的表达,忽视了乡村文化及精神的传承,致使乡村失去了原有的风貌。景观层次上也缺乏场所精神的表达,致使元素在同一地区使用的频率过高,缺乏本土文化元素的发掘及创新。植物选择上也仅以乔木作为主景树种,缺乏对本土植物应用的挖掘及层次的搭配,未凸显其地域文化特征。
 
5乡村社区景观设计策略
 
5.1针对不同群体的景观空间营造
 
5.1.1儿童康复性景观空间营造。儿童作为社区使用者中年龄最小的群体,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等原因,缺少家人的陪伴,易引发自闭、孤独等病症。在面对陌生环境,常会表现出害怕、焦虑及畏缩的情绪。为解决这种不安情绪,康复性景观的营造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及生理特征,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为儿童考虑。首先,根据不同年龄阶层的儿童分别打造不同尺度的活动空间,例如1~3岁儿童可参与自然教育、植物触摸等活动;4~6岁儿童可参与沙坑、绘画及攀岩等活动;7~11岁儿童可参与球类、滑板及植物拓印等活动。其次,还可以增加亲子互动,提升儿童与父母的参与感,这不仅能激发儿童的动手能力,还能增强儿童的信心及与朋友、父母间的语言交流能力。
 
5.1.2老年人康复性景观空间营造。老年人作为乡村社区中基数较为庞大的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五感、专注力及记忆力的下降,尤其在脱离社会后,容易引发悲伤情绪。因此,在设计康复性景观时要符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及生理特征,根据不同人群进行无障碍及适老化设计,方便老年人行动。通过植物栽培、松土、浇水及五感疗法等园艺操作活动来勾起过去的美好记忆,增强其对生活的信心及缓解脱离社会后的孤独感。五感疗法具体实施:搭建五感疗愈园,分别为芳香疗愈园、绿动疗愈园、微景观和花艺制作疗愈园、五感盲行疗愈园及多肉球景观制作疗愈园。例如利用芳香疗愈园中种植的柠檬、薄荷等具有挥发性气味的芳香植物制作香草刺激其嗅觉,从而改善记忆力、调节神经系统,帮助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减轻症状,与家人重识相聚;在微景观和花艺制作疗愈园中,利用小品摆件及植物材料创造有生命力的沙盘植物景观;设计可视化区域,对社区独孤老人实行24h健康监测,保障其安全。
 
5.1.3城市亚健康群体景观空间营造。在城市环境污染、亚健康状态常态化下,城市亚健康群体将乡村作为疗养、休闲及康养等活动的场地,不仅得益于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及生态的食物资源,还得益于传统农耕文化的深刻影响。人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再回到农村,这是对乡土文化及情怀的最深解读。乡村社区相较于城市社区而言,空间广阔且可操作性强,设计的内容也更为丰富。在设计亚健康群体景观空间时,要注重对农耕文化的体现,应用小品元素及乡土植物进行营造,打造社区场所精神。设计可食地景园、五觉花园、农耕体验园及植物认领种植园,以满足亚健康群体的场所需求,切实通过乡村劳作或农耕操作可忘却烦心事,以带来全新体验,从心理上缓解压抑、崩溃及烦闷的情绪,生理上缓解疲劳乏力、食欲不振、失眠嗜睡等亚健康状态,恢复其正常的社交。
 
5.2乡村社区植物的选择与应用
 
5.2.1中草药植物应用。中草药从古至今都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具有防治疾病、缓解症状及促进健康的作用。国家大力推进中草药产业发展,中草药文化正逐步凸显,中草药的定位也从目的治疗过渡至兼具观赏与应用作用。中医学中的“五行理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依据人的五脏六腑将其分为5种属性,即金木水火土。中草药的植物属性也恰与其相应。在康复性景观设计时,可依照植物的元素属性进行分区种植,打造“五行”场所。也可按照嗅觉型、外疗型及内疗型等类型分区,常见的嗅觉型植物有柠檬、薄荷等;外疗型植物有松柏、银杏、香樟等;内疗型植物有金鸡菊、射干、鱼腥草等[17]。湖南本土常见的中药有车前草、虎耳草、黄芪、金银花、五味子、桑葚子及牛皮消等。
 
 
5.2.2寓意植物应用与配置。乡村社区常位于村庄的中心地带,作为村庄政治、文化及交流的中心,是村庄文化与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植物选择上,优先考虑本土物种,再根据村庄历史文化定位村庄植物景观文化,打造独有的“一村一品”社区康复性景观。在乡村社区中运用梅兰竹菊等寓意植物,将其形态美转化为意境美,以体现社区的精神寓意[18]。在中草药广泛种植、生产的乡村,应定位为中草药养生的特色村庄,结合园艺疗法中的植物疗法,在社区园艺疗法师的引导下开展中草药治疗。植物配置上常采取乔灌草相结合,进行多空间层次的搭配。同时应尊重植物的生态习性,以体现出乡村植物的野趣、自由。
 
5.2.3季相植物应用。乡村旅游受到人们的追捧,乡村景观逐步受到重视。在植物选择时,应强调“三季有花、四季有景”原则,避免季相单一性[19],满足使用者视觉上的需求。湖南常见的色彩植物有:银杏、广玉兰、枇杷、石楠、白兰花、翠菊、紫云英及矢车菊等。
 
6结语
 
养老问题、国民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基础性及慢性疾病正逐渐低龄化,重视人民健康是人民幸福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能有效带动园艺疗法在乡村落实,有针对性地打造乡村康复性景观能为乡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有效保障美丽乡村、人民健康政策的实施;同时,还能满足以乡村疗养为目的的旅居式群体的治疗需求,乡村社区是开展园艺疗法的极佳场所。
 
 
更多>同类园林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