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域下艺术介入传统乡村建设的路径策略

   2025-01-28 0
核心提示:传统村落作为对外交流、传播发展的重要资源,具有较高的文旅价值。而艺术乡建作为乡村振兴的一条创新路径,对于焕发乡村文化精神面貌具有重要作用。以桂北地区的传统乡村为例,基于文旅融合的视角,调查与提炼当地传统村落的要素特征。
文旅融合视域下艺术介入传统乡村建设的路径策略
 
摘要:传统村落作为对外交流、传播发展的重要资源,具有较高的文旅价值。而艺术乡建作为乡村振兴的一条创新路径,对于焕发乡村文化精神面貌具有重要作用。以桂北地区的传统乡村为例,基于文旅融合的视角,调查与提炼当地传统村落的要素特征。并结合当前桂北传统乡村在艺术乡建过程中面临的“乡村空心化”“乡村现代生活需求与传统居住空间的矛盾”以及“艺术同质化”等核心问题,提出了塑造乡村文旅品牌、更新文化资源、实现村落产业融合、提升乡村景观的发展策略。旨在以艺术为媒介,推动桂北乡村文化建设的传承与发展,整合本土资源,重构乡村文化生态,以期为其他地区传统村落的发展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以来,直至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已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为了深入贯彻并落实,文旅部门发布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明确指出了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领域。在此背景下,艺术乡建作为一种蕴含深厚社会属性与高度介入性的艺术媒介,同时也是乡村文化建设领域的一种崭新探索路径,近年来在我国悄然兴起,并逐渐发展成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它致力于激活乡村社会的人文与经济生态,推动乡村空间功能与形式的再建与重构,走出一条与其他发展模式截然不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艺术乡建更加侧重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它借助艺术创造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乡村与村民、游客之间的深度沟通与互动。随着大批企业、艺术家及设计师的积极参与和涌入,传统乡村的文化潜力得以进一步被发掘和释放,使得原本趋于同质化的乡村建设逐渐实现了向个性化发展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摒弃了纯粹的消费导向,更加注重情感体验与文化传播的价值,为乡村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人文支点与理论支撑。
 
1艺术乡建介入乡村
 
艺术构建是基于艺术与艺术对象之间相互渗透与介入的基石。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与实践,实则为村民、艺术家与艺术作品三者间的动态互动过程,此过程将艺术元素与乡村社会生产活动紧密结合,并着重强调两者间的相互关联与影响。通过乡村主体与艺术活动的深度互动与参与,实现了一种互动共创的模式,旨在达成乡村建设与文化发展的双重促进与共赢局面。
 
1.1艺术乡建的提出
 
艺术乡建作为一个发展概念,其兴起可追溯至20世纪末,彼时众多地区开始聚焦于乡村的发展与保护议题,并尝试通过融入艺术与文化元素来优化乡村环境。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乡村所面临的危机具有根本性质,艺术乡建在推进过程中也遭遇了一系列挑战,诸如资源投入匮乏、乡村文化传承受阻、乡村规划与发展间的矛盾冲突等。同时,部分地区的艺术乡建实践过于偏重形式与外观,忽视了对乡村发展的长远影响及实际成效,导致当前艺术乡建中存在较为显著的本土化不足与同质化现象。
 
中国艺术乡建的发展历程蕴含着2条清晰的历史脉络:其一可追溯至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该运动以梁漱溟、晏阳初、卢作孚、陶行知、杨开道等学者为代表人物,他们的理论与实践构成了艺术乡建的思想遗产;其二则源自于欧美、日本及中国台湾地区参与式艺术的发展,其中欧美主要以尼古拉斯·博瑞奥德的“关系美学”和克莱尔·毕晓普的“对抗美学”为理论基础,而日本的“美用一体”美学理念及中国台湾的社区营造思想,也为大陆地区的艺术乡建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
 
1.2艺术乡建的意义与发展趋势
 
艺术乡建的本质是一种综合性的发展模式,其核心要素在于运用艺术手段与文化创意理念,对乡村的空间布局、建筑风貌、生态环境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性改造与升级。此模式旨在促进乡村振兴,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同步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艺术乡建的初始构想,是通过艺术与文化的深度渗透与融合,重塑乡村形象,激活乡村的内在发展潜力,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最终达成城乡融合与共同繁荣的宏观目标。追溯“艺术介入乡村”的实践历程,其最早形态往往体现为艺术家基于个人情感与主观视角所开展的实验性艺术活动。
 
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下,艺术乡建更加凸显了艺术的主体地位,这既是对传统乡村文化价值的深刻认同,也是以此为核心开展的乡村建设实践。众多地区在制定发展规划时,纷纷将艺术乡建纳入其中,深入挖掘并利用优秀的乡村文化资源。诸如厦门黄厝村、杭州青山村等国内成功案例表明,艺术乡建不仅能够显著改善乡村环境,还能有效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并强力推动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因此,艺术介入桂北地区传统乡村建设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在于通过艺术乡建推动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助力产业振兴,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则在于加快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吸引艺术家、游客与村民三方共同参与到乡村建设之中,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
 
2文旅融合背景下桂北乡村艺术乡建的现状
 
桂北地区乡村以传统村落为主,艺术乡建介入传统乡村也比较具有代表性。这些传统村落同时承载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独特的人文韵味。据统计,桂北地区共有166个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分布在灵川、灌阳、恭城等县。这些村落保留了地道的广西民居建筑风格,依山就势,与自然山水交融。村民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与本地历史传统和风土人情紧密相连。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增强村民的体验,提升人居环境,将艺术运用在这些传统乡村的建设与更新中,采用多元伙伴模式,将艺术创作、旅游开发以及高校实验结合起来,共同发展传统乡村的艺术乡建。
 
2.1乡村人口“空心化”、艺术发展土壤流失
 
受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当前中国乡村普遍面临着人口迁移与劳动力转移所引发的“空心化”现象。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导致乡村地区人力资源储备严重匮乏。加之乡村人口结构中老年人比例较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在桂北地区的传统乡村建设中,政府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村民积极性不高,一旦离开政府支持,乡建便停滞不前,因此导致艺术乡建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桂北地区作为多民族聚居的传统乡村,拥有丰富多样的艺术与文化特色,如壮族的靖西绣球、刘三姐歌谣,苗族的火把婚仪式,侗族的芦笙踩堂舞以及瑶族黄泥鼓舞蹈等独特文化遗产。然而,由于村落人口严重流失,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具有深厚民族特色的文化面临着年轻传承人缺失的问题,导致民间艺术的受众群体日益减少。许多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因此后继无人,无法满足乡村发展对多样化的需求。
 
2.2艺术建设“同质化”,产业形式发展单一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然而,部分地区的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定位不明确、文化建设创新力度不足的问题,导致发展趋势呈现出“同质化”的特征。桂北地区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亟待深入开发与利用。然而,受地理位置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该地区优质文化产业间的深度融合尚显不足。在发展过程中,过分注重经济指标的增长,而忽视了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致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显得较为单一,民俗文化缺乏美学层面的创新,仅有故事叙述而缺乏引人入胜的项目支撑。
 
加上当地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对空间文化的整体性认知有所欠缺,导致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空间遭受破坏并逐渐消亡。由于盲目复制单一的城市化模式,许多原本应充满乡村风情的文化场所失去了其应有的特色。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未能充分立足于本土实际,缺乏与文化旅游产业内容、叙事方式、运营模式的创新融合,因此,文化旅游策划方面亟需加强与提升。
 
2.3艺术建设与村民习惯“矛盾化”,无法满足村民生活需求
 
乡村新生活方式与传统村民居住环境的矛盾日益显著,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农村生活方式已难以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乡村艺术文化建设旨在丰富乡村文化内涵,传承乡村文化之精髓,并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村民的日常需求主要体现在对文化活动、文化产品以及文化环境的需求与期望。因此,实现乡村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是要将乡村艺术文化建设渗透到村民的生活中,解决村民的日常需求。然而,艺术乡村建设往往忽略了村民的实际需求,少数乡村政府在建设时,过分注重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忽视了村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例如,某些乡村虽建设了美观的文化广场,明明有优秀的文化,却缺乏实质性的文化活动;而有的乡村虽推出了多样的文化产品,却并未真正贴近村民的生活与兴趣,更多地为游客服务。这种“脱节”现象致使乡村艺术文化建设成效不佳,难以获得村民的认同与支持。

文旅融合视域下艺术介入桂北乡村建设的发展策略
 
3文旅融合视域下艺术介入桂北乡村建设的发展策略
 
3.1以艺术扩展乡建发展空间,打造新时代文旅融合的平台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其深度融入促使当前文化服务模式从线下向线上转型,为乡村艺术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了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并为乡村注入更多文化元素与旅游资源,进而提升其吸引力和竞争力。
 
一方面,需致力于构建数字化文化平台,运用人工智能、元宇宙、VR等前沿现代科技手段,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鼓励艺术、文化、旅游等多领域的跨界融合,通过设计特色文化线路、开发体验式旅游项目等方式,将艺术元素融入旅游产品中,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同时,可以与高校、艺术机构等合作,引入外部资源和人才,为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动力,以多样化的方式展现桂北地区乡村的优秀民俗文化。例如,可以将壮族的“布洛陀”文化转化为沉浸式解密游戏,以符合年轻人喜好的方式推动文化传承,并引发他们对民间文化的共鸣。另一方面,应加大对桂北地区农村线上艺术文化服务的投入,如微信公众号、微博、APP等,以讲好桂北乡村的独特故事,对各个乡村及其优秀文化进行广泛宣传,从而扩大其传播范围。
 
艺术乡建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新的载体和支撑,推动两者的协同发展。通过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可以打造出独特的乡村文化风貌和旅游体验,进而推动当地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吸引游客和投资,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同时,加强与当地社区、居民的互动与参与,促进社区的共建共享,实现文化、旅游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3.2以文化塑造活化乡村,实现产业多元共生
 
桂北地区蕴含着丰富的乡土艺术资源,对此,探讨桂北地区乡土艺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旨在增强乡民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在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需着眼于乡村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及其综合效益,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避过度商业化与同质化倾向,
确保艺术乡建的可持续性。为此,需要强力推动艺术乡建与文旅深度融合。
 
一方面,政府应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并落实相关政策,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强化乡村的内在发展动力。尤为重要的是,应重视传统乡村的文化旅游规划,将优秀的民俗文化与旅游业深度结合,加速推动文化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进而增强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例如,将三江侗寨的芦笙踩堂舞与旅游业相融合,并借助著名影星成龙的电影《绝地逃亡》对侗寨的深入宣传,
使广大民众得以了解广西本土少数民族歌谣舞蹈的丰富历史文化。
 
另一方面,通过丰富文化内容与形式,可为传统乡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提升其文化价值,并促进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结合桂北地区的农业资源,发展创意农业,将艺术与农业相结合,打造具有观赏性和体验性的农业景观和农产品。通过创意农业的发展,带动乡村旅游和农产品销售,为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经济支持,从而打造出文化、旅游、农业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兴产业模式。
 
具体而言,可结合当地的优秀民俗文化,开创相关产业,如设立艺术工坊、文化体验馆、农产品展示馆等吸引城乡游客的新项目,打造优秀的传统文化IP,以实现乡村自身文化的主体价值。同时,将乡村的艺术文化资源积极投入到乡村建设之中,促进产业多元共生,进一步提升乡民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
 
3.3以艺术介入乡村生活,满足村民实际需求
 
乡村的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文资源等实际情况以及地域和文化的影响,通过艺术手段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景观,提高乡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每个乡村都有独特的空间肌理脉络,艺术乡建不仅是乡村的艺术装饰,更需要考虑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避免同质化乡村的出现。
 
在艺术乡建的过程中,应注重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艺术乡建的设计和创作中。结合当代艺术和设计理念,打造具有现代感和创新性的乡村文化艺术空间。同时,艺术乡建也需要尊重村民的意愿和需求,引导和支持村民参与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与当地居民合作,更好地挖掘和传承乡村的文化底蕴,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艺术乡建不仅是为了美化乡村环境,更应该注重与乡村经济的结合。通过艺术创作和设计,可以打造具有旅游吸引力的乡村景观,吸引更多的游客,提升乡村的知名度与幸福感,从而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乡村的艺术产品和手工艺品也可以成为一种乡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乡村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4结语
 
艺术介入乡村是一种因地制宜的策略,而优秀的乡村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文旅融合的视角下,艺术介入桂北乡村建设需深入理解和尊重乡村的实际需求,依托乡村文化的核心价值进行乡村复兴。同时,还需要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新艺术发展的新路径,并借助新时代文旅融合的平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这一系列策略和实践路径的探索与实施,有望显著推动桂北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总之,应持续关注乡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不断创新和完善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模式和方法,以确保文旅融合的进程能够有序、高效地进行。
 
 
 
更多>同类园林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