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门区草莓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2025-01-24 王系艨0
核心提示:海门区草莓产业已成为南通市农业特色产业之一,为促进草莓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梳理和回顾了海门区草莓产业发展历程,分析了草莓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最后从人才振兴、科技创新、条件提升、品
南通市海门区草莓产业发展历史、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摘 要:海门区草莓产业已成为南通市农业特色产业之一,为促进草莓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梳理和回顾了海门区草莓产业发展历程,分析了草莓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最后从人才振兴、科技创新、条件提升、品牌打造和产业链建设 5 个方面提出了草莓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特色产业一般指一个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淀、成形的特有资源、文化、技术、管理、环境、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从而形成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因此,从本质上来讲,特色产业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产业[1]。
 
草莓色泽鲜艳、风味独特、营养丰富, 且生产周期短、收益高, 深受生产者和消费者青睐[2]。南通海门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较足,具有草莓生产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海门区草莓产业发展较快,已成为南通农业特色产业之一。
 
1 南通海门区草莓发展历程
 
南通草莓发轫于 20 世纪末期的海门区常乐镇培育村,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全区逐步形成了种植面积约 0.13 万 hm2、产值超 4 亿元的富民产业。回顾和梳理海门草莓产业发展的历程,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 3 个发展阶段。
 
1.1 萌芽阶段
 
21 世纪初为海门草莓产业的萌芽阶段。当年的常乐镇培育村是个远近闻名的老贫困村,农户人均收入不到 3 000 元,在全镇排倒数第 2。1999 年春节,时年36 岁的叶剑生毛遂自荐担任了村支书,上任伊始就垫资组织村民种植大棚草莓,首批 1.2 hm2大棚草莓喜获丰收,收入高达 1.5 万元 /667 m2。随着大棚草莓的种植成功,本地市场迅速打开,农民的种植热情点燃,常乐镇周边的乡村如瑞北、临江等地也开始了大棚草莓的种植,得益于当时政府对设施农业的补贴政策,海门地区的大棚草莓种植面积快速扩大至 66.7 hm2,种植主体为当地种植能手,产品主要为鲜果销往南通地区,667 m2种植效益在 1 万 ~2 万元。
 
1.2 发展阶段
 
2005-2015 年为海门草莓产业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标志为浙江等外地草莓种植大户承包种植,种植面积逐步扩大,栽培技术不断提升,种植效益稳定增长。随着海门草莓产业的萌芽,产业影响力不断扩大,加之海门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外地种植能手不断涌入海门地区开始承包种植草莓。2009 年海门地区草莓产业种植面积已经达到 666.7 hm2,其中外地人承包种植面积超过了 80%。值得一提的是,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在海门地区实施的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显著提升了草莓产业的科技水平,引进了“红颜”“章姬”等草莓新品种,调优了草莓品种结构;示范推广了草莓脱毒苗技术,解决了繁种困难和种植成本高的问题;研究形成了多个以草莓为中心的多元种植模式,进一步提升了草莓种植的经济效益。 这一时期,草莓专业合作社随之出现,品牌意识逐步加强,但产品仍以鲜食销售为主。
 
1.3 成熟阶段
 
2016 年至今为海门草莓产业成熟阶段。一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据最新统计数据(海门市蔬菜指导站)表明,2022 年从事草莓种植的种植大户、企业、合作社达到 874 户,面积达到 1 320 hm2,从业人员 3 100 人,在草莓采收上市期,100 余名经纪人从事草莓销售服务,年产量 3.5 万 t,年产值 3.9 亿元。二是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在传统品种的基础上,引进了妙香、天仙醉、宁玉、白雪公主、雪兔、初恋、丹东 99 等新品种。三是规模化(30 万株以上)的专业育苗企业出现,基地数量达到24 家,年繁育种苗数超过 2 000 万株。四是科技水平不断提升,随着 2020 年起实施的江苏省现代农业(草莓)产业体系项目正式在海门落地,草莓种植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如高架种植、基质育苗、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进一步提升了产品质量和安全。四是销售渠道不断丰富,除供应传统市场以外,休闲采摘、电商销售等多种业态不断融合,进一步扩大了海门草莓产业的影响力。
 
2 海门区草莓发展现状
 
海门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较足,非常适合设施草莓生长。生产出的草莓果实鲜嫩多汁,酸甜可口,深受上海、北京、天津及苏锡常等地区消费者青睐。2022 年种植面积 1 320 hm2,全区各镇均有种植,主要集中在四甲镇、常乐镇、海门街道、余东镇、三星镇、悦来镇、正余 7 个区镇,占全区种植面积的 98.2%。
 
海门区草莓生产以越冬大棚栽培方式为主,种植品种以红颊草莓为主,妙香、天仙醉、宁丰、初恋、天使、白雪公主、紫金久红、紫金香雪等多品种搭配种植,平均产量 1 730 kg/667 m2,平均产值约 2 万元 /667 m2。
 
海门区也是草莓良种繁育基地,除了满足本地草莓生长需求外,优质种苗还远销上海、浙江、安徽、山东等地。
 
海门区草莓产业存在的问题
 
3 海门区草莓产业存在的问题
 
3.1 青壮年劳动力不足
 
草莓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种植、采摘等栽培过程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3],但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目前草莓从业人员不足,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不足。据统计,海门区草莓从业者年龄普遍在 60 周岁以上,对草莓产业的提升显著不利,一是老年人文化水平较低,接受能力偏弱,对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往往存在排斥心理,导致新品种、新技术等难以落地;二是老年人思想保守,小农意识浓厚,对合作化生产经营难以接受,限制了种植规模的扩大;三是老年人对电商销售、休闲采摘等模式的学习成本过高,且品牌意识淡薄等。
 
3.2 生产科技水平不高
 
草莓生产对科技水平要求较高[4],一是需要不断引进新品种,以丰富产品结构,从而延长供应期,解决上市集中的问题,然而目前的海门草莓产业虽然经过多年的新品种引进,主栽品种近 10 个,但红颜品种仍是绝对主打品种,约占 85%以上,一些特色品种占比太小;二是草莓种植过程中极易产生连作障碍,一般连作不能超过 3 年,加之近年实施的耕地保护政策,限制了草莓的轮作,从而影响了种植的经济效益,目前海门草莓产业对于克服连作障碍的措施较少,仍以传统的轮作为主,急需连作障碍生物处理技术;三是目前海门区的草莓生产以越冬栽培为主,水平一般,与其他地区的产品相比没有显著的竞争优势,高架栽培、基质栽培技术虽有一定面积,但比重极低;四是加工保鲜技术缺乏,草莓果皮细胞壁薄,果肉柔软,不耐储运[5],一般可以通过采后预处理技术达到延长货架期的目的,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集中上市卖果难的问题,但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海门生产的草莓一般都没有预处理技术,严重影响商品性。
 
3.3 生产设施条件落后
 
由于近年来实施的耕地保护政策,农业设施的建设相对缓慢,建设水平也比较低,调研发现,目前海门草莓生产主要使用的设施多为前些年修建的普通钢架大棚,有些设施保温性能严重下降,有些设施的配套工程不完善等,限制了草莓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如温、湿度的监控等[6],在海门区草莓生产应用不多。生产设施条件的落后,也导致草莓生产受到极端气候的影响较大,以 2022-2023 年度为例,由于生产设施缺少湿帘等降温措施,2022 年 8 月的持续高温,推迟了草莓种植,导致采收期推迟半个月,影响了经济效益;而 2022 年 12 月下旬-2023 年 1 月较长时间的极端低温,由于生产设施没有加温设施,导致草莓一茬果、二茬果受冻减产 10%~20%。
 
3.4 莓农品牌意识淡薄
 
海门区草莓种植规模大,品质佳,但莓农的品牌意识普遍不强,目前仅有泉氏果业、金雅注重品牌打造,不少农户仍存在小农思想,缺少品牌意识,重生产轻市场,销售无商标,参加各类展览、展销、评比等意识不强,难以实现优质优价。
 
3.5 草莓产业链有待延长
 
一般认为,草莓全产业链包括育苗、种植、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环节[7]。但调查发现,海门草莓产业链条尚不完善,目前主要集中在种植环节,其他环节还比较薄弱。
 
一是草莓种苗培育方面,虽有 24 家一定规模的育苗基地,但基地年育苗数仅能满足约 1/6 的种植面积,种苗主要源于浙江、镇江等周边地区;从育苗技术来讲,海门地区与先进地区也有较大差距,不仅脱毒苗和优良品种的使用率不高,秧苗素质普遍偏低,特别是育苗繁殖系数低,导致种苗价格偏高,影响了种苗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加工水平低,虽然海门草莓基本上属于鲜食类型,但现有的田间预处理设备和技术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三是经纪人队伍不足,销售渠道单一,海门区草莓产业从业人员约 3 100 人,经纪人队伍发展严重滞后,目前人员大多为从事蔬菜批发的经纪人,由于缺少基本的专业知识,限制了产业规模的扩大,同时销售渠道主要为市场批发、零售,观光果园发展仍有较大空间,果园采摘、休闲、农家乐、民宿等发展潜力巨大。
 
4 海门草莓产业发展对策
 
4.1 重视人才振兴,留住和吸引人才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型人才,还需要大量面向产业的管理型人才和面向市场的销售型人才。一是保障人才不流失,政府部门或农业主管部门要理顺管理机制,保障农技人才队伍稳定发展,加强技能培训和知识更新;二是要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引进适用先进机械、技术,保障农业科技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三是创新奖励、激励机制,支持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示范、推广,从而激发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四是要注重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实用技术培训,为产业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会经营、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五是用活、用好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特别要重视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激情;六是创新金融政策,以乡愁乡情为纽带,吸引企业家、退休人员和专家学者回乡参与产业发展。
 
4.2 重视科技创新,提高产业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产业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海门草莓产业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一是健康草莓培育技术,由于海门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因此在草莓生长过程中,炭疽病等病害发生严重,用药成本达到 4 000~6 000 元 /667 m2(包括施药人工成本),占草莓生长总成本近 50%,而且大量的用药极易影响产品的安全性;二是连作土壤处理技术,海门地区部分草莓基地多年种植后,土传病害逐年加重发生,大量施肥,使土壤营养富余,产生次生盐渍化,草莓长势偏弱;三是省力化栽培技术,草莓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据海门地区农户反映,普遍存在草莓用工难、用工贵,人工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 60%左右,影响草莓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重视科技创新,一是政策加大科技投入,对急需解决的产业关键、共性问题组织科技力量进行攻关;二是农业推广部门要做好技术的引进、吸收、集成、示范工作;三是产业内部龙头企业或者合作社要加大科技的投入,注重科技研发;四是充分利用科研院所智力资源,加强对接,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将先进的生产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五是充分发挥江苏省现代农业(草莓) 产业技术体系海门推广示范基地在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中的作用。
 
4.3 重视条件提升,保障产品安全和品质
 
食品安全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中之重[8]。由于海门区草莓生产设施相对落后,导致产品质量和安全均得不到保障。一是放活土地经营权,重点探索“三权分置”的实现形式,认真做好土地确权工作,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广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划经营;三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在做好“进平平衡”的前提下,
有条件的地区加大高标准建设的力度,特别是加强基于物联网的农业设施建设;三是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契机,加强规划,在草莓生产区域加强农田水利、道路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4.4 重视品牌打造,提升产业影响力
 
“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大品牌才能成就大产业,加强特色农业品牌建设是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是政府、企业、种植大户要充分认识品牌的作用,利用各种手段推进农业品牌建设;二是集中资源力量做好 1~2 个公共品牌,用品牌带动产业发展;三是挖掘草莓产业的文化内涵,讲好品牌故事,利用研讨会、农产品博览会等机会扩大品牌影响力;四是打破区域壁垒,与其他地方的草莓品牌联名,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五是加大品牌许可,确保品种信誉与价值。
 
4.5 重视链条建设,提升经济效益
 
一个产业要持续健康发展,往往需要打造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通过建立草莓全产业链的生态系统,可以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目的[9]。一是组织育种育苗、生产基地、仓储设施、科研院所、加工流通、产业协会、服务机构、电商平台、融资机构等经营主体,一体打造草莓全产业链条;二是创新主体联合机制,龙头企业牵头,与种业公司、收储企业、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轨道;三是支持市场主体建设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整合农资、农机、农艺、技术、信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和服务主体,提供全程专业社会化服务。
 
 
更多>同类园林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