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植物生态补偿设计实践分析
上海市作为绿色植物建筑生态补偿理念落实效果较为显著的城市,早在 2010 年世博会期间,上海市便通过沪上·生态家案例提出了当地绿色植物建筑生态补偿理念的实际应用要点,并且为日后该理念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4.1 水体绿化
沪上·生态家案例非常重视水体绿化,在案例南侧室外和地下一层的水体利用跌水种植槽、人工浮岛、水中树池的绿化方式打造了良好的水体环境。屋顶的雨水经由跌水层层落入雨水回用景观水池中,在雨水跌落的过程中,雨水的杂质等被跌水种植槽内的水生植物铜钱草的叶片、根系逐步滤去,借助附生在植株上的微生物去除有机物。人工浮岛主要以旱伞草、鸢尾、铜钱草、海寿花、睡莲等水生乡土植物为基础,辅以高分子材料打造物种共生体系,利用植物对水体进一步进行生态化处理。水中树池以立方体种植槽为核心,槽底和自然土壤相连,并种植了二月兰、马蹄金、石菖蒲等乡土植物。水体绿化利用建筑物自身的生态循环系统,让整个建筑物及其生态植物之间形成良好的新陈代谢循环体系,利用植物系统将雨水净化为景观用水和生活用水,无须再为其增设额外的物化处理[4],减少二次环境污染和节约能源。
4.2 垂直绿化设计
沪上·生态家案例对南墙、西墙采用了 2 种垂直绿化模式,其中南墙采用了壁挂式种植模块,也就是以植物材料和栽培介质以及种植模块组成的一个安装单元,每个单元从西至东包括了橘黄崖柏、常春藤和花叶常春藤 3 种植物;在西墙绿化方面,沪上·生态家采用了绿屏叠加绿化,也就是利用爬山虎,配合不锈钢种植槽,让爬山虎的长势得到控制,以形成一道绿色幕墙。
4.3 屋顶绿化
沪上·生态家案例的屋顶主要利用绿色植物作为覆盖物,种植区域并不似传统屋顶花园的营造形式,而是采用了轻型整体拼装模块拼装绿化模块,种植了垂盆草、圆叶景天、刺果毛茛、葱兰、单花紫菀、富贵草等多种固碳能力高且低维护的植物,以便于构建生态功能较强的屋顶花园,确保既便于养护管理也能与自然环境融合,以解决传统屋顶花园存在的诸多问题,更有效地延长了建筑物的寿命。另外,其储水功能强,可提高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解决了现有平屋面住宅屋顶漏水、顶层住户室内温度波动大等问题[7],降低了能耗负荷,生态效应非常显著[5]。
4.4 室内绿化
沪上·生态家的室内绿化以环境宜居和室内环境达标率 100%为目标,同时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植物叶片具有持续净化能力,且植物根区微生物群落也可以有效吸收污染物。植物能长效去除室内空气污染,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不同植物对甲醛的净化能力不同,吸收效果存在差异,单株植物净化率是判断其实际应用效果的重要指标[8]。案例中依托“生态核”结构空间网架,根据流体力学“嵌”在整座建筑之中,对四面八方的风进行“优化组合”。根据气流运动轨迹,选取轻盈垂挂的小叶常春藤作为主体植物,以中庭单元式的绿化形式,形成生态风笼绿化景观,利用植物过滤保持室内空气能够更加通畅且清新。
同时,综合植物的空气净化能力和景观效益,选取对甲醛净化能力强、吸收效果佳的绿色植物,对不同楼层进行了室内绿化配置,具有非常优秀的室内绿化效果,绿色植物可以有效增加空气湿度、净化空气,使室内环境更洁净清新,营造更宜居的室内环境,保障了使用人群的身体健康。另外,设计人员和相关专业人员共同设计,将栏杆上的绿植移动到了栏杆内部,并且将栏杆和屏风的内部串通,形成了一个微藻系统[6]。微藻的固碳效率是一般陆生植物的 10~50 倍,通过微藻生物吸碳固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质能,用于发电等新能源领域。
同时,综合植物的空气净化能力和景观效益,选取对甲醛净化能力强、吸收效果佳的绿色植物,对不同楼层进行了室内绿化配置,具有非常优秀的室内绿化效果,绿色植物可以有效增加空气湿度、净化空气,使室内环境更洁净清新,营造更宜居的室内环境,保障了使用人群的身体健康。另外,设计人员和相关专业人员共同设计,将栏杆上的绿植移动到了栏杆内部,并且将栏杆和屏风的内部串通,形成了一个微藻系统[6]。微藻的固碳效率是一般陆生植物的 10~50 倍,通过微藻生物吸碳固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质能,用于发电等新能源领域。
5 结语
总的来说,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建筑领域应当加强对绿色建筑植物生态补偿理念的研究和推广,尝试通过加强建筑本身绿量率的方式提升城市绿化生态效益、改善建筑功能、提高建筑环境质量。而在设计绿色建筑植物生态补偿体系的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绿色建筑植物生态补偿设计的优势,建筑设计师既需要注重植物的多样性以及环境的可持续性,还需要关注植被密度控制、合理使用建筑物空间,并重视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满足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