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存量绿地植物景观现状及植物群落优化对策
摘要:为了使城市存量绿地达到更高的城市服务水平,结合漯河市存量绿地概况,以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园林城市复检结果,研究漯河市存量绿地植物景观现状。结果表明,漯河市存量绿地斑块植物景观布局已取得显著成效,其主要不足表现在存量绿地植物群落方面。针对不足提出优化植物群落的措施与对策,为漯河市存量绿地营造一个稳定的植物群落,从而提升漯河市存量绿地植物景观效果。
狭义的城市绿地是指位于城市范围的绿地,包括自然风景保护区、城市公园、森林、花园和草地等。城市绿地作为公共服务的物质载体,能够有效改善城市气候和生态环境,其物质要素主要有土地、山、水、植物、铺装、花坛、道路等等[1]。存量绿地是指当城市建设任务完成后,依然保持原状的绿化用地,它不随城市发展而变化[2]。存量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城市的品质和吸引力,还在城市空气质量、生态平衡、人类身心健康等方面均起到重要的影响[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水平迅速发展,城市绿地建设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完善,大规模新增城市绿地项目逐渐减少[4]。但是,我国目前城市发展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并且需要将其延伸到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建设等方面。为了能够满足社会、环境、资源之间的协调发展,城市发展必然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直接体现在城市绿地品质上[5]。与新建城市绿地相比,我国早期建设的城市绿地在绿化效果、使用功能等存在一定的差距,若重新建设,人力、物力、财力都存在一定的困难[6]。
因此,需要提升城市存量绿地植物景观效果,从而改善城市生活条件水平,不断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同时,城市可持续发展也为存量绿地改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两者相互依存[7]。现以漯河市为例,对城市存量绿地植物景观效果提升进行研究,以期为其他城市存量绿地改善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1漯河市存量绿地概况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总面积2617km2,漯河市不仅是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还是生态宜居的城市。该城市地貌类型为冲积堆积平原,地形平坦,城市中心地带地面高程58~59m。其地理坐标为113°27′~114°16′E、33°24′~33°59′N。漯河市属于暖温带,四季分明,气候适中,热量丰富。多年平均气温为14.6℃,年日照时数2187~2359h,年降雨量749.2~845.2mm,无霜期216~225d。土壤类型有脱潮土、潮土、灰潮土3个亚类。漯河市植物适生面广,植物特征以阔叶落叶林为主,伴有常绿落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树种组成主要包括杨柳科、木犀科、蔷薇科、木兰科等落叶常绿树。此外,由于淮河两大支流沙河、澧河在漯河市城区内交汇,20多km水岸线成为了漯河市的重要自然景观,漯河市区境内滨河特色明显。
沿沙河、澧河两岸绿地率高达54.1%,绿地面积达到162.24hm2。漯河市绿地斑块大小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沙河、澧河两岸,东环、南环及淞江路环线,城市环路外围等区域。为了突出“滨河花园”的景观特色,漯河市曾通过硬化堤岸、改造河道、沿河布绿等措施,向城市四周腾地造绿、借地布绿,使城市区内的休憩公园、游园广场与沙河、澧河两岸绿地风景相呼应,构成了漯河市完整的绿地系统。
同时期,漯河市提出了围城生态林和城郊大环境绿化建设的城市绿地总体规划方案。通过城郊农田内建设高标准林网、绿色长廊连接城市区与周边城镇、城市功能分区构建高标准的绿化带,成功实施了森林进城、森林围城工程,并对城市公园,游园、广场进行了完善改造,使城市绿地布局日趋合理。多年来,漯河市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