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存量绿地植物群落优化对策
根据漯河市存量绿地植物景观存在的不足,为了提升植物景观效果,应营造一个垂直复层和种间关联不明显的植物群落结构,才能满足存量绿地为公众提供观赏、游憩、生态防护等多功能需求。在自然界中,植物群落并不是杂乱无章随机地组合,它是由土壤、水分、温度、光照等决定[10]。因此,植物群落应以自然生态景观为特征,并兼顾景观、生态、经济多方面功能性,使植物景观效益和生态因子有效结合,促进漯河市存量绿地植物群落建设。植物群落优化应以归化种和乡土树种为主,同时兼顾适地适树的原则,以期植物群落种间的生态协调。在植物群落具体优化过程中,采取如下对策。
3.1加大本土植物的应用
为提高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避免植物群落物种同质化的情况发生,可筛选绿化物种,加大本土植物物种的应用。通过加大本土植物物种的应用,不仅能够减少外来物种的使用,而且能够促进植物群落的稳定生长发育。在绿地植物群落营造时,乔木层物种除了应用雪松、龙柏、三角枫、枫杨外,还可以选择五角枫、七叶树、侧柏、乌桕、碧桃、垂柳、广玉兰、大叶女贞、白蜡、乌柏等本土植物优势种。灌木层物种除了应用迎春花、木槿、紫荆、紫薇外,还可以选择大叶黄杨、黄杨、梅花、金叶女贞、小叶女贞、瓜子黄杨、红叶石楠、火棘、南天竹等原生灌木。地被层物种可应用多年生草本植物,例如:大花萱草、丛生福禄考、白玉簪、葱兰、麦冬、金娃娃萱草等,同时,要控制藤本植物进行地表密植。
3.2优化植物群落物种的稳定性
对于城市存量绿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低的问题,可以从生态位和种间关联的角度进行调整优化。为了提高植物群落物种的丰富度,植物群落物种的主构架可以配置本土植物优势种及其最优伴生种,然后搭配最优伴生种关联较强的伴生种,使各物种关系在同一营养级内,保证植物群落各物种的稳定性。地被可以防止基质表面风蚀,对基质起到基础保护作用,同时又能形成腐殖质层。因此,当绿地不确定具体用途前,先种植本土自然生长的草类植物,当草籽及宿根成活后,
再根据绿地用途,选择不同规格的本土树种苗木。例如,可以在种植大叶女贞、广玉兰、垂柳、雪松、银杏、楝树、合欢、紫薇、紫荆等常见绿化树种基础上,搭配槲栎、黄连木、乌桕、红花大紫薇、连香树、湿地松等不常用稀有绿化树种,形成城市存量绿地稳定的植物群落。
3.3营造适宜的植物群落生境
随着本土植物物种的逐渐应用,应加强其植物群落生境的研究。从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考虑,选择本土植物物种,营造地域特色鲜明的植物景观,恢复常绿阔叶林。在地形条件上,漯河市海拔偏低且地形平坦,可以选择七叶树、三角枫、石楠、白蜡、雪松、瓜子黄杨、金边黄杨、紫薇、大叶黄杨等物种。在气候条件上,漯河市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适中,可以选择国槐、碧桃、广玉兰、大叶女贞、五角枫、大叶黄杨、金叶女贞、小叶女贞等物种。在土壤条件上,漯河市土壤多呈中性,以壤质土壤为主,主要有脱潮土、潮土、灰潮土3个亚类,肥力水平较高,可以选择枫杨、乌桕、龙柏、黄山栾、枫香、乌柏、紫叶李、樱花、金丝桃、红王子锦带、月季等物种。
3.4注重挖掘植物群落的观赏价值
在具有观赏性、休闲性的城市存量绿地,根据设计和功能需要,选择生长适应性强的观赏植物,营造漯河市地域特色的植物群落景观。在乔、灌木植物选择上,可以选择叶片形态上具有明显识别特征的物种,例如,银杏、白蜡、水杉、枫杨、国槐、海桐、三角枫等;也可以选择花果极具欣赏价值的物种,例如:海棠、桂花、碧桃、樱花、梅花、紫叶李、楝树、鸡爪槭、蜡梅、石榴、七叶树、紫荆、南天竹等。对于草本植物,可以选择具有自然荒野景观效果的物种,例如:葱兰、睡莲、千屈菜、大花萱草、二月兰、月见草、麦冬、丛生福禄考等。
4结语
“十四五”时期,中国城市建设由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城市存量绿地更新将满足公众对于更美好人居环境的需求。基于此背景下,城市存量绿地更新成为了创造城市宜居环境的重要途径,而植物景观作为城市存量绿地的重要载体,对其能达到的效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漯河市存量绿地植物景观现状的宏观分析,得出植物景观在植物群落方面的不足,应有效采取植物群落优化策略,最终实现漯河市存量绿地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