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未来乡村户外邻里空间使用评价及优化策略
摘要:在老龄化背景下,以浙南地区的未来乡村为案例,探讨户外邻里空间使用的评价及其优化策略。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含交通空间、活动场地、绿化景观、服务设施、人文景观和社会氛围六大要素的评价体系。通过回收问卷和专家咨询,分析出活动场地、绿化景观和服务设施对乡村户外空间建设较为重要。实证研究表明,浙南地区的未来乡村在交通空间、绿化景观、人文景观方面表现良好,但在活动场地、服务设施和社会氛围方面存在不足。针对评价结果提出3个方面的优化策略:提升活动场地安全性和功能多样性,提升服务设施的种类数量及管理维护水平,提升活动频率和丰富精神生活。本研究旨在为浙南地区未来乡村的户外邻里空间使用提供一个全面的评价框架体系,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以期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质量。
浙江省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正日益显著,特别在乡村地区,这一趋势因年轻人进城务工和老年人退休返乡而日益加剧[1]。据统计,浙江省6456.76万常住人口中,有1207.27万老年人(60岁及以上),占18.7%,较2010年增长4.81个百分点[2]。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环境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3],尤其在视听功能、运动能力及注意力等方面。这些变化使得他们对生活环境的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有了更高的需求,同时也需要更多的社交互动和健身机会[4-5]。
国外的乡村适老化研究多集中于住宅和居住环境,而国内研究则聚焦于城市和养老社区[6]。相较之下,针对乡村户外邻里景观的研究在中国尚处于初级阶段。现有研究多采用数据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7]、层次分析法[8]等方法,主要关注乡村人居环境的宜居性评价[9]和乡村居住意愿度调研[10]。
本研究旨在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基于前人研究,构建一个针对浙南未来乡村户外邻里空间的适老化评价体系。通过对这些空间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评估其当前状态,并提出具体的改造对策。
1未来乡村户外邻里空间使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方法


综合考虑了国内外多个相关指导文件和标准,包括《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指南》中提出的老年友好社区理念[11]、《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12]以及《浙江省居住社区适老化改造技术指南》等,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客观性、可持续性、目标导向性及老年友好性六大核心原则,构建了该评价体系的准则层和指标层,以确保其全面性和实用性。此外,本评价体系还融入了老年人群健康特征、居住环境规划布局,以及社会学视角下的老年人宜居指标等领域的理论和科研成果[13]。
1.2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构建
户外邻里空间应满足三大特征:便于开展户外活动、属于公共空间、位于村庄居住区内。围绕这些特征,从交通、活动场地、绿化景观、服务设施、人文景观和社会氛围6个方面,构建了老年友好型户外空间的评价体系。
1.3指标权重的分配与具体应用


根据户外邻里活动空间的使用评价指标,邀请了包括专家、乡村设计师和乡村环境研究人员等在内的15位行业内人士进行问卷调查。在问卷设计中,采用了1~9的比例标度法进行赋值。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被导入SPSSAU软件进行分析,以计算出每个评价指标的加权平均值,并验证问卷的一致性。所有问卷的一致性得到确认,获得准则层和指标层的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再次检验了准则层及其各个指标层因子的一致性比例。一致性核验通过后,据此综合评分,最终得出各指标的权重赋值结果如表2所示。
2实证研究
2.1浙南第一批未来乡村概况


选择浙南第一批未来乡村作为调研对象,包括蕉川村、仁岸村、武阳村、龙现村、湖屿村、泽雅纸山、驿头驿阳村、下山头村、海利村和后岸村(图1)。主要有以下考虑:
①从建设质量上看,第一批未来乡村的建设质量更高,代表着浙江先进乡村的发展方向,因而更具有研究价值。
②从地理上看,浙南地形复杂,村域建设类型多样。如龙现村位于山巅、湖屿村地势相对平坦、泽雅纸山沿水而建,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不同村域格局,进而影响村民的生活方式。
③从文化上看,浙南文化丰富,有畲族文化、田鱼文化、华侨文化等,文化景观能够影响村域户外邻里空间、邻里活动的形式。此外,浙南第一批未来乡村主要分布在台州、温州、丽水,村域基本情况建设良好,相关信息详见表2。
2.2未来乡村户外邻里空间使用评价
2.2.1调研概况。鉴于老年人的教育背景各不相同,调研人员在访谈过程中帮助填写问卷。根据老年人活动的特点,调研时间主要集中在6:00-10:00、17:00-21:00。为获得相对真实数据,方便村民理解,调研语言采用口语化表述。计划每个村庄调研20份问卷,10个村庄共计200份。由于龙现村进行户外活动的老人较少,仅调研18份,共计获得198份问卷。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老年人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老人的户外邻里空间的使用评价。


浙南未来乡村进行户外邻里活动的受访老年人男女比例相对均衡。调查显示,60~69岁的老年人占54.6%,70~79岁的老年人占34.9%,未上学的老年人占23.7%,小学教育程度的老年人占55.6%;经常参与户外活动的老年人通常身体较为健康,占64.1%(如图2);70.7%的受访者居住在距离这些空间500m以内的地方(如图3);老年人出行方式主要为步行(89.9%)、电动自行车(8.1%)和电动三轮车(4.0%)。户外邻里活动以散步、休憩、赏景、交谈为主(如图4);户外邻里活动频率主要为每日1次及以上(如图5)。
2.2.2评价结果。对收集到的198份问卷进行了一致性检验和数据分析。为了清晰展示,将结果转换为百分制评分。浙南第一批未来乡村户外邻里空间使用评价较高,评分集中在75~90之间,交通空间、绿化景观、人文景观得分较高,活动场地、服务设施、社会氛围评价得分较低。评价结果具体为:蕉川村86.7、仁岸村88.5、龙现村82.7、武阳村77.6、湖屿村81.8、泽雅纸山86.0、驿头驿阳村79.9、下山头村81.6、海利村75.8、后岸村83.9。交通空间方面,评价得分主要集中在85~95之间。其中,海利村受制于山地海岛地形,交通评价较低,为74.1。活动空间方面,主要集中在70~90范围内,海利村最低,为67.3。绿化景观方面,评价普遍较高,主要集中在90以上。服务设施方面,评价结果较为分散,仁岸村评价最高,为88.5,武阳村最低,为61.3。人文景观方面,普遍评价较高,得分均在85以上;社会氛围评价方面评价得分较低,集中在50~75的范围内,其中龙现村评价最低。


2.2.3评价结果分析。结合实地调研结果,对使用评价结果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①交通空间:当前浙南的交通空间建设质量普遍较高。海利村由于地势为海岛、山地,道路宽度不足,加之旅游业发达,交通矛盾较大,因而使用评价较低。
②活动场地:活动场地对使用评价影响最大,形式主要为长廊、凉亭、滨河绿道,在场地功能多样性方面评价较低,普遍缺乏体育、健身、舞蹈等活动空间。另外,部分村庄存在安全性不足的问题,活动场地的衔接处理不安全、缺乏安全护栏等。
③绿化景观:浙南第一批未来乡村都是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均为山环水绕的地理格局,因而乡村的绿化景观质量普遍较高。
④服务设施:当前村庄的服务设施主要存在2个问题:一是康体设施丰富性严重不足;二是维护管理不到位,普遍存在维修不及时的问题。
⑤人文景观:浙南地区文化丰富,加之旅游业的发展,对村庄文化的发掘较为充分。
⑥社会管理:当前村庄孝亲敬老的氛围浓厚,但是老年群体活动举办频率极低,老人的社会活动参与度不足。
3优化策略
综上,当前未来乡村适老化建设水平较高,但在服务设施种类、活动场地数量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户外邻里空间优化的具体策略如下。
3.1提升活动场地安全性和功能多样性
由于乡村老人的活动范围并不局限于村庄核心区域,应提升村庄外围区域基础建设水平,具体措施包括平整路面,改善场地过渡区的安全处理,并安装必要的安全护栏,以防止跌倒等意外。此外,为了丰富老年人的户外活动,建议增加多功能的活动场地,如设立广场、健身区以及提供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活动设施,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娱乐和锻炼需求。这样的改进旨在创造一个更安全、更具吸引力的户外环境,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交互动。
3.2提升服务设施的种类、数量及管理维护水平
考虑到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可能更容易感到疲劳并需要适当的体育锻炼,因而增加休憩和康体设施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可以增加休息椅和提供多种类型的健身器材。同时,针对乡村中的路灯、凉亭、座椅等服务设施,应实施定期检修和维护,确保它们的安全性和耐用性,从而创造一个更加舒适和安全的户外环境。
3.3提升活动频率,丰富精神生活
为了提升老年人的活动频率并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更多地关注老年人群体的精神需求。村委会、政府机构以及社会团体应积极策划和组织各类针对老年人的集体活动,以此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并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议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如传统技艺竞赛、歌唱比赛、舞蹈大赛等,这些活动不仅能促进老年人的社交参与,还有助于弘扬和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有效地提升乡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为乡村文化的保持和发展作出贡献。
4结论与展望
依据国内外多个相关指导文件和标准,采用AHP法构建户外邻里空间使用评价体系并确定权重。依据评价体系,对浙南第一批未来乡村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研,获取198份评价数据,分析得出:
①浙南第一批未来乡村户外邻里空间使用评价较高,评分集中在75~90之间,交通空间、绿化景观、人文景观得分较高,活动场地、服务设施、社会氛围评价得分较低。
②当前浙南未来乡村主要存在活动场地多样性和安全性不足、服务设施管理不到位、老年群体社会活动参与度不足的问题,据此提出三点优化策略:提升活动场地安全性和功能多样性,提升服务设施的种类数量及管理维护水平,提升活动频率、丰富精神生活。
本研究对浙南十大未来乡村户外邻里空间使用评价进行调研,弥补相关研究不足的现状。调研中,由于行动困难的老年人较少进行户外活动,因而相关调研样本较少,因此对于乡村无障碍设施评价存在误差。此外,文化、经济发展模式也同样影响着老年人对户外邻里空间的评价,比如有从事民宿产业经历的老年人对户外邻里空间的要求更高,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乡村更加注重旅游区域的建设。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文化、产业、自然资源等对未来乡村户外邻里景观建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