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特色药用植物的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5-01-17 0
核心提示:许多植物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药用植物,也是园艺植物,一些被认定为中药材的植物,也常被栽培在花园或种植园里作观赏植物[3-4],这些植物不仅具有美丽的外观,还具有药用功效。
基于岭南特色药用植物的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摘要:探索“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将药用植物引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卓越的高技术园艺人才。基于岭南特色药用植物,结合“园艺植物栽培学”的教学目标,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体现岭南特色,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中医药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以期提高园艺专业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质量。
 
 
“园艺植物栽培学”作为高等学校园艺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性和应用性,主要是研究植物生长和发育的一门学科,关注如何合理地栽培、管理和利用各种植物[1]。目前,佛山大学“园艺植物栽培学”专业课涵盖蔬菜、果树、花卉3个领域。我国拥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对药用植物的发现、使用和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就有大量关于药用植物的记载和运用[2],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形成了独特的药用植物应用体系。
 
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总结,人们逐渐发现较多对人体有益的药用植物,并探索出各种使用方法和配方。不仅如此,我国在药用植物栽培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推动了部分药用植物的规模化种植和现代化加工。许多植物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药用植物,也是园艺植物,一些被认定为中药材的植物,也常被栽培在花园或种植园里作观赏植物[3-4],这些植物不仅具有美丽的外观,还具有药用功效。《中国药典》收录了大量中药材信息,这些中药材不仅作为传统药材被广泛用于中医药治疗,也是园艺种植业中重要的栽培对象。
 
通过改良繁育和良种选育,一些中药材在园艺植物栽培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因此,将药用植物引入佛山大学“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中,既能激发学生对园艺植物的兴趣,
又能较好地保护岭南特色药用植物的品种资源,弘扬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不失为一个丰富园艺课程,并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教学手段。
 
为了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弘扬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本研究总结了佛山大学“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体系设置和实践教学改革,针对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难题与不足,提出提升园艺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旨在为后续优化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奠定基础。
 
1更新教学内容,引入药用植物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研究的植物生长规律和育种技术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和优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了解领域内的前沿科技动态,并补充到教学中,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随着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这一倡议不仅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而且为实现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将药用植物引入“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能够丰富园艺植物的多样性,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展示优秀的传统中医药文化。我国药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有200余种园艺植物可作为药用植物,大致可分为观赏性药用植物和药用果蔬植物2类。
 
①观赏性药用植物:具有野生植物“新、奇、特”的特征,观赏价值较高,如金樱子、木瓜、胡颓子、山茱萸、老鸦柿、紫金牛、野鸭椿、山楂等。
 
②药用果蔬植物:包括药用果树、药用蔬菜,如枇杷、无花果、茭白、沙棘、梅、杏、猕猴桃、山楂等。这些植物不仅在中医药和现代药物研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
 
同时,学习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有助于更好地弘扬我国优秀的中药传统文化,这需要任课教师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为了激发学生对药用物植物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切身感受中医药的独特魅力,任课教师在讲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时,既要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结合多媒体、标本、图片和模型展示,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方式获取知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又需要结合生动、真实、典型的教学案例,如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或与药用植物有关的案例,从而激发学生对药用植物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基础理论知识。
 
2改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园艺植物栽培学”是一门指导园艺植物生产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系统的实验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能提高“园艺植物栽培学”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从而更好地满足实际生产需求。
 
2.1结合岭南特色药用植物优化实验教学
 
“园艺植物栽培学”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较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内容除常见的果树、花卉、蔬菜外,还需以当地自然情况为基础,侧重地域特色,适当选用一些岭南特色药用植物。佛山地处岭南腹地,以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植物种类,其中不乏许多特色药用植物,如五指毛桃、叶下珠、凤尾草、番石榴叶、岗稔、毛麝香等,这些药材具有健脾补肺、清热解毒、舒筋活络、行气利湿等多种功效[5-6]。因此,教师要坚持因地制宜,将岭南特色药用植物融会贯通到实验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体验,学生更容易对园艺植物栽培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另外,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园艺植物栽培技能水平,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又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魅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结合岭南特色药用植物优化实验教学
 
2.2强化实验场所建设,拓展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
 
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建设,不仅是讲授实验技能和培养实践能力的场所,也是孵育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因此,完善实验仪器设备,优化实验教学方案,是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作用的重要基础。佛山大学以建设广东省高水平高校为契机,充分发挥地理优势,结合岭南特色植物,在校外建设了面积约7hm2的园艺植物基地,涵盖果树、花卉、蔬菜、农作物及药用植物栽培区。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园艺植物,并将其栽培至实验田,整个过程由学生自主管理。在此期间,教师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栽培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此外,为了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要求他们详细记录栽培过程,并总结问题,从而进一步增强专业知识。
 
 
加强校外实践平台建设对于提高园艺专业教学水平尤为重要,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接触真实的园艺生产环境和市场需求。为了弘扬中药文化、保护中草药资源,在华南植物园创建了药用植物园,并收集了1000多种岭南特色药用植物。此外,佛山植物园内植物品种繁多,包含珍奇植物区、山茶园区、兰圃、药用植物区、温室植物区等,建有国家级山茶种质资源库。为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在药用植物栽培方面的实践能力,并提升其技术应用水平,佛山大学与华南植物园和佛山植物园共同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由学校与相关企业、农场等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增加学生对药用园艺植物的兴趣,相比校内更贴合实际,也更贴近市场需求,可以让学生了解行业最新的栽培技术,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提供更多的支持。
 
3教学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园艺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将教学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需要将科技创新前沿动态整合至“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体系中,以拓宽课程体系的广度和深度,开阔视野,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还能推动园艺学科的不断进步。
 
3.1结合生物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入药用园艺植物生产领域的一些新技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园艺领域内发展最新动态,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培育抗病虫害、耐逆境的优良品种;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加快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通过开展组织培养技术,实现快繁和无病毒苗木的大规模繁育。引入这些新技术,会极大激发学生对药用园艺植物栽培的学习兴趣,打开新思路。另外,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物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园艺植物的生产效率和质量,还能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2结合现代农业技术
 
新技术在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中的运用愈发重要,能为药用园艺植物栽培注入新的动力,提供新的发展方向。例如,通过传感器和物联网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植物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同时能收集大量数据;应用遥感、GIS等技术进行精准施肥、精准灌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利用机器人、无人机等智能装备,提高园艺作业自动化水平。
 
4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
 
邀请学生参与教师正在开展的各类科研项目,如生物技术应用、精准农业技术开发等,让学生参与文献调研、实验设计、数据采集、结果分析总结等环节,培养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园艺植物相关的科技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园艺作品竞赛等,为参赛学生提供指导和支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学校或实验农场建立园艺植物栽培学专业的科研创新基地。为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供学分认定、奖励等支持政策,邀请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的专家来校指导,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也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为未来从事园艺植物相关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5建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对于园艺专业,建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它可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情况。传统的课程考核多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可以增加论文撰写的方式,全面考核学生对园艺植物栽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此外,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关键环节,目前,实践教学往往依附于理论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置、考核标准等方面存在不足,造成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创新意识。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结果考核模式与过程性进行结合,二者相辅相成。长期以来,考核模式大多由平时成绩和期末理论知识成绩组成。在此基础上,还应设置实践技能考核和创新能力考核,如设置实验操作、生产实习、技能竞赛等环节,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佛山大学园艺专业将增设药用园艺植物栽培技术实训内容,学生可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实施综合考评可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有助于培养更加全面的园艺专业人才。通过建立综合性的考核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全面反映学生的专业素质,也有助于推动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创新。
 
长期以来,园艺植物主要被用于观赏和食用,忽视了其自身效益,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园艺产业发展。药用植物作为一种特殊的植物,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拥有显著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将岭南特色的药用植物引入“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园艺植物的兴趣,而且能弘扬我国优秀的中医药传统文化。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应以培养学生兴趣、锻炼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教师应及时掌握园艺植物领域的生产实际和科技前沿动态,并与时俱进地更新理论和实践课程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针对新时期国家与园艺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等的解读,培养满足国家发展需要的园艺专业人才。
 
 
更多>同类园林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