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八景的体系构建
1燕京八景——遭逢盛时的国都八景模式
燕京八景,又称燕山八景或北京八景,约在元代定都大都后形成。作为都城八景,燕京八景的政治意义不言而喻。元、明、清3个王朝都从自身的政治立场考量对燕京八景的内容与次序进行了评定[31]。
元代开始将燕京八景收录到官修地理总志《大元大一统志》中,在文本建构方面,除了常规的八景诗外,以陈栎为代表的士大夫将《燕京八景》首次以赋的体裁呈现。
明代朱棣重新定都北京后,随朱棣北征的翰林共十三人倡导建设燕京八景,在王绂《北京八景图》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诗文唱和活动,并有意识地将图画和诗文付梓成书《北京八景图诗》,以期达到颂扬“国都之盛美”“咏歌圣化”的目的。
清代乾隆帝亲自评定燕京八景,组织王公大臣进行诗文创作,并在第一次南巡结束后御书八景碑。燕京八景模式将地方形胜与王朝盛世、帝王盛德、圣人教化结合起来,成为地方八景构建的范本。


2地方八景——影响下的全国扩张
明代以后,燕京八景模式向全国扩张,地方八景也逐步由地方政府主持,成为官方行为,逐渐形成由京师、省、府、州、县构成的八景体系,并在编修地方志时专门收录。八景的选定、命名、评价要符合当时的道德要求,成为社会治理的内容之一。
清代最高统治者的直接介入,使得地方八景的构建达到高潮,各府、县几乎都有八景在列。边疆地区的八景评定得到充分发展,并受中央或核心地区政治和文化的直接影响,如台湾八景即与台湾的行政区域变化与开发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32]。
清代最高统治者的直接介入,使得地方八景的构建达到高潮,各府、县几乎都有八景在列。边疆地区的八景评定得到充分发展,并受中央或核心地区政治和文化的直接影响,如台湾八景即与台湾的行政区域变化与开发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32]。
以明清2本私人编纂的类书为例,可侧面反映出当时城市八景的流行情况,张岱《夜航船》景致条收录其中相关的城市和名胜八景8处,宫梦仁《读书纪数略》名胜条收录了12处,其中共同收录的有燕山八景、关中八景、桃源八景、潇湘八景、西湖十景和湟川八景6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