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弹性思维下的城市旧有道路景观改造策略——以深圳罗湖区为例
摘要: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环境、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美化城市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城市旧有道路景观设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引入弹性思维设计理念,能有效提高在变化环境中景观恢复原有状态的能力。基于此,阐述了弹性思维概念及理论基础,并以深圳罗湖区为例,论述了基于弹性思维下的城市旧有道路景观改造策略,希望能为城市道路绿化改造提供新的思路。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先锋,也是进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领头城市,罗湖区作为深圳的老城区,规划早、建设快,受之前建设及成本制约,出现原有道路周边绿化面积零碎、土地资源不集中、遮阴效果不足、行人体验感差、景观效果不佳等问题,不仅影响了周边社区环境,而且对整个区域的生态风貌及景观规划也造成较大影响。随着城市和地域的不断发展,罗湖区政府于2015-2019年致力于改善城市旧面貌,呈现城市新形象,打造一个具有高品质的“新罗湖”道路。因此,如何错位发展、打造旧城改造可持续发展示范区、集约利用空间、创新品质,成为罗湖区道路改造的突破点。
1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1弹性思维理念
“弹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一种特性,将弹性思维应用于景观设计理念中,可增加设计的延展性。Holling[1]最早将弹性理念应用于生态学领域,认为生态学不应是有边界的,而是有延续空间的,与其他界面形成有机的整体。弹性思维是指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多种可能性,通过灵活多变的手法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需求。在道路绿化设计中,弹性思维主要体现在功能、形式及尺度上。
在道路总体设计中,往往将绿化设计孤立开来,使得绿化形成了孤立的边界感,尤其是旧有的道路规划会将周边景观绿化与其他空间进行割裂。弹性思维强调整体的稳定性、局部的可变性,刘学飞等[2]从空间和时间两大维度分析项目弹性设计,空间上的灵活性和时间上的延续性有机统一道路绿化设计,通过绿化的分离与交融,以丰富街区景观效果。空间上从车行过渡到人行,从下层空间过渡到上层空间;时间上通过花境设计,满足道路景观设计生态需求。雷芸等[3]认为,应从道路规划、道路绿化空间设计、维护道路绿化的生态稳定性方面体现弹性理念,系统考虑道路绿化的布局、形式、植物选择、养护管理等问题,并与城市整体绿地系统相衔接,以提升城市环境的适应性和恢复力,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概念及功能
城市道路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长期以来,城市道路绿化常被简单地视为道路边缘和隔离带的植物搭配,因此,在建设中往往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佟阳等[4]认为,城市道路绿化将生态学、美学、工程设计学等多种理念与道路设计相融合,对于展示城市形象、推动街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道路绿化应被看作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的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具有生态、景观、交通和社会功能,可以起到美化城市、调节气候、提高生态性等作用。
1.2.1生态功能。城市道路绿化在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减少噪音和灰尘污染、调节城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5],能有效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1.2.2景观功能。道路绿化往往是一座城市的门面,如深圳深南大道绿化设计,通过多种设计手法,营造出丰富多彩、赏心悦目的街景,不仅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宜人的出行环境,而且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
1.2.3交通功能。城市道路绿化不仅能分隔交通,而且在提高交通安全性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道路绿化带可以起到引导视线、缓解驾驶疲劳的作用,提高行车安全性,尤其是在一些交通事故多发路段,通过增设绿化隔离带,科学选择绿化品种,能有效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1.2.4社会功能。利用街区道路打造全龄友好的口袋公园,既能为市民提供休憩、交往、锻炼的场所,又能促进社会交往和社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