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梅文化造景的当代梅花主题园设计———以南宁市青秀山梅园为例
摘要:梅花的历史源远流长,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在传统园林的表情达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当代梅花主题园特点,结合梅文化有关内容的研究,以南宁市青秀山梅园为例,探索了如何将延续了几千年的抽象梅文化综合应用在当代梅花主题园林中的设计方法,打造耐人寻味的文化主题园的同时,实现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梅花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植物,历史悠久,自《诗经》始有记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历代文人墨客笔下,代表着高雅、脱俗、坚毅等优秀品格的物化形象,这些流传下来与梅有关的诗歌、文学、绘画、音乐、故事传说等称之为“梅文化”[1]。如何将几千年的抽象梅文化在当代赏梅主题园林中发扬及延续,是当代园林设计者需要研究的问题。
1当代梅花主题园特点
梅花主题园是以梅为主要植物品种,围绕梅相关内容开展的游赏场地,区别于侧重品种展示的梅花专类园,更注重文化内涵的表达。当代梅花主题园相较于传统梅园,其受众人群由文人士大夫转变为普通大众,因游赏人群艺术修养及文化程度的不同,接受梅文化意境的环境提示的能力及联想能力也存在差异,所以当代梅花主题园林在将抽象的梅花文化融入园林环境之时,需要更强烈的环境提示,如增加诗词题字、园名、匾额、楹联、石刻等,运用实虚结合的手法,在创造丰富的美的主题环境之时,兼具文化教育与传承的作用[2]。
2项目概况
2.1项目背景
青秀山梅园位于广西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名胜区东区,距离东门1.4km,设计红线面积约4.0hm2,紧邻已经建成的竹园、叶子花园、黄花风铃谷等植物专类主题园。梅园的建设,将为东区新增一处重要文化节点,丰富市民游玩体验。
近年来,广西区内出现了不少赏梅之地,如崇左市大新县榄圩乡武姜村和宾阳县名山村梅园,每年的1-2月梅花盛开之际,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赏花,主要观赏的是漫山遍野的花海景观,侧重梅的花姿形态欣赏。除此之外,以文化进行造景的赏梅主题园,区内尚无一例,因此,青秀山梅园项目的建设是广西区内梅文化主题园的首个项目,具有探索将梅花文化融入当代梅花主题园林设计方法的积极意义。
2.2设计构思
项目开始之初,目标愿景非常明确,即建设一个集文化展示、休闲游玩、国学科普为一体的人文艺术梅文化主题园。因此,项目在设计构思上,以中国风景园林界泰斗孙筱祥教授提出的中国文人写意园林的传统创作方法为指导思想,划分3个层次“生境”“画境”“意境”进行创作。首先创造自然美和生活美的“生境”,利用场地地形,东部高地依岭建亭,西部洼地蓄水造湖;再进一步通过艺术加工上升到艺术美的“画境”,组织空间布局,形成开合有致的节点布置,确定游赏动线;最后通过文化造景,赋予场景以内涵,触景生情达到理想美的“意境”[3]。
根据造园主题及手法,打造“三境十八景”的景观结构,结合游线组织,形成“迎—引—观—乐—游—趣—回”的游览序列。营造“开端—发展—高潮—再高潮—尾声”的游园体验。
2.3文化主题节点设计
2.3.1迎春到节点。作为全园入口起点,位于梅园的东北侧,以一面主题照壁墙作为主景,迎客面仿毛主席1962年作《卜算子·咏梅》诗时的亲笔手迹,完整刻画全诗,并配以红日江山图为背景。照壁背面是南宋诗人陆游《卜算子·咏梅》诗词,配以梅花绘画图案和孤植梅树。石块堆垒成断桥,与诗中“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意境形成虚实对比的呼应。正面为意气风发的壮阔,背面为饱经风霜依然默默奉献的凄美,通过两首最广为流传的名诗对比,为全园游览定下情感基调。
2.3.2修梅道节点。修梅道节点,灵感来源于南宋诗人谢枋的《武夷山中》“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诗人希望自己能有梅花一样的品质,并以反问的语气,提出要怎么样才能修炼得到呢?设计借此诗句作为游园情绪的一个引导,引出对梅文化的探索之旅。在形式上,打造一条长100m、宽3.5m、两侧高2.5m的围墙围合起来的弯曲夹道,沿着地形顺势而上,两边分别设置“梅之韵”“梅之情”“梅之骨”3个分主题节点,表达梅花3种不同的品质。
2.3.3梅之韵节点。“梅之韵”是以中国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的《梅花三弄》为灵感来源,此曲先是笛曲,后改编为琴曲,因此设计提取吹笛和弹琴两大元素,以雕塑小品的形式表达,配以背景广播音乐来进行意境场景营造。墙上刻写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进一步渲染氛围。
2.3.4梅之情节点。“梅之情”节点主要表达晚清军事家、书画家彭玉麟与梅姑的凄美爱情故事。梅姑早年离世,彭玉麟一生画梅万幅纪念梅姑,并在每幅梅花图都题上以梅花寄情的咏梅诗。设计选取其著名诗句《梅花百韵·其一》中的“平生最薄封侯愿,愿与梅花过一生。”的意境,以“树抱石”的形式打造节点主景,即梅树与景石相互缠绕,表达2个不同世界的恋人相守不得但又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同时在景墙上展示其梅花临摹画作,画景与实景结合,画面与意境融合,情景合一。
2.3.5梅之骨节点。“梅之骨”节点灵感来源于王冕的《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以及近代民族革命家王毅的《冬夜杂咏·红梅》:“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表达梅花不畏艰难、一片冰心的高贵品格。设计大胆地运用了现代玻璃钢材质塑造成的钢化梅花雕塑作为景观主景,雪花纹理玻璃砖作为背景,雕塑下面设置镜面水池,人行地面也是采用冰裂纹的卵石铺贴,象征着冰雪的地面。所有元素的运用,意在运用象征、寓意的方式表达主题环境,均是为了烘托出梅花铮铮铁骨、不畏严寒的形象。
2.3.6罗浮梦节点。梅山———罗浮梦节点,灵感来源于柳宗元《龙城录·赵师雄醉憩梅花下》里记载的赵师雄醉憩梅花树下遇仙女的故事,“隋开皇中,赵师雄遣罗浮……在醉醒间,因憩仆车于松林间,酒肆旁舍,见一女人……师雄起视,乃在大梅花树下。[4]”与高启的《咏梅九首·之一》:“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描绘的是相同的画面场景,故事充满了传奇的神秘色彩,令人浮想联翩,因此罗浮也成了梅花的代名词。设计利用园区中部的小山地形,堆叠石块,仿自然之形态,形成跌水瀑布,瀑布击落溅起的水汽形成氤氲的朦胧美,瀑布旁植1株枝干横斜的老梅,搭配卧石,刻上“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起到点题作用,
加强主题提示效果。
2.3.7香雪海节点。梅林———香雪海节点,灵感来源于五大梅花名胜之一的苏州邓尉山,最初提出“香雪海”一词的是清代宋荦的《雨中元墓探梅》:“望去茫茫香雪海,吾家山畔好题名。[4]”主要描绘的梅花大面积盛开的场景,从高处往下看就像一片雪的海洋,同时弥漫着淡淡的清香,既浪漫又富有诗意。设计利用园区中部山坡地形与西南侧水系的场地关系,设置香雪海节点场景,顺着地形片植白梅,林下铺上白色卵石小路,模仿未消融的积雪,山坡高地置一座五角亭,从亭子往下看,在梅花开放时节,一片白色香海,气势震撼。五角亭配上牌匾,题字“香雪亭”,两侧挂楹联,刻上王冕的《白梅》“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从而为这一节点注入灵魂内涵,起到点题作用。
2.3.8墨香庭节点。此为梅园游览的最后一个节点,以丰富的院墙组合空间进行收尾,提取传统民居建筑侧山墙的特点进行抽象演绎,高低错落的片墙进行搭配,墙角间零星栽种的梅花,既弱化了墙体的生硬感,同时白墙的背景又衬托出梅枝的苍劲干练。此外,利用在墙上题词绘画的形式,加强文化氛围的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