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铁移栽法桐树事件工程伦理分析

   2025-01-14 张亚伟0
核心提示:2011年的南京地铁移栽法桐树事件是一次典型的工程伦理事件,为城市绿化与市政工程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在详细分析事件背景和经过基础上,从政府机构决策方、市民公众使用方
路树之争———南京地铁移栽法桐树事件工程伦理分析
 
摘要:2011年的南京地铁移栽法桐树事件是一次典型的工程伦理事件,为城市绿化与市政工程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在详细分析事件背景和经过基础上,从政府机构决策方、市民公众使用方、工程人员建设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教训和启示。
 
2011年3月,南京市地铁3号线和10号线在建设过程中,为了配合地铁线路建设,将南京市主城中许多20世纪中期栽植的法国梧桐进行移栽,因之前地铁2号线移栽的法桐死亡率较高,引发了公众、媒体乃至海峡对岸的高度关注,部分南京市民自发发起保护南京市内行道树的行动,最终南京市政府停止了法桐移栽,并制定大树保护意见及“绿评”制度。这一事件引发了关于城市重大工程实施中关于公众参与与民主决策、城市发展与文化保存等方面的讨论,是一次典型的工程伦理事件,为城市绿化与市政工程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1事件背景与经过南京市地铁
 
3号线是一条南北向线路,沿途穿越南京市浦口、鼓楼、玄武、秦淮、雨花、江宁等多个区域,主城内由于涉及树木、房屋、文物,施工难度最大,其中从市政府到夫子庙的区段,有行道树法桐等各类树种影响线路施工,有600多株树木需要移栽。
 
为保护法桐,南京市民发起“绿丝带行动”,将中山东路沿线的法桐系上绿丝带,同时海峡对岸中国国民党希望透过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协调法桐砍伐事件[2]。在此情况下,南京市政府提出减少移栽法桐及房屋加固方案,但并未能平息市民及网友的质疑,事件继续发酵。
 
迫于市民、媒体及舆论的压力,南京市政府最终停止地铁树木移栽工作,并承诺所有市政工程均以保护古树名木为前提,原则上工程让树,不得砍树,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古树名木及行道大树保护的意见》,同时设立南京重大工程“绿评”制度,从根本上保障市政工程中的绿化保护,在得到市民肯定的情况下,持续22天的“路树之争”以3号线移树全面叫停画上句号。而“绿评”制度作为重大工程的前置条件,为国内首创,成为本次事件中最大的收获。
 
2工程伦理分析
 
该事件是典型的工程伦理事件,突出表现在工程项目中如何保障公众参与、秉持社会责任,以下从政府机构决策方、市民公众使用方、工程人员建设方进行阐述。
 
2.1政府机构决策方
 
在本次工程事件中,政府和相关机构对于公众意见的反映及处理直接影响事件的发展进程。
 
2.1.1有效信息沟通。政府和相关机构在移栽工程中未充分向公众提供移栽决策的背景、原因和考虑因素等信息,是导致本次事情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缺乏充分的信息沟通,导致公众对决策理解有限,公众难以形成客观、全面的意见。本次事件中,法桐等树木为移栽,并非砍伐,网上盛传的梧桐被砍伐殆尽的照片实际上是园林工程中为了保障树木存活,方便移植,而进行的必要枝条修剪,加上移栽树木的具体位置、生长环境、养护费用等,并未传达给公众,因此造成了民众的误解和事件的放大,正如南京政府官员所言,在南京老城区,其实梧桐树的生长环境未必多好,地下网管线很多,地面又是密封的水泥地,并不是利于梧桐树生长的最佳环境。所以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主动向公众传递相关信息,让民众能够了解真实情况。
 
2.1.2重视公众意见。政府和相关机构在决策过程中应该重视公众的意见和声音。在本次事件中,正是由于公众对于梧桐树的重要性和保护的呼声未能得到充分重视和回应,所以导致事情不断发展升级。同时,也正使政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从一开始的“移栽”,到后来的“少砍”,再到最后的“不砍”,体现了政府对于民意的逐渐变化,最终南京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古树名木及行道大树保护的意见》,安抚了民心,顺应了民意,也重新塑造了政府亲民的良好形象。所以政府决策方应更加开放和包容,在园林工程中认真倾听公众的声音,将公众意见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2.1.3综合决策考量。城市发展与建设不可避免,但城市历史与文化同样不可抛弃。法桐作为南京的“名片”,也是南京市民的精神寄托,在情感和文化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本次事件可以看出,普通的法桐树在南京市民和国人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南京市民两度自发上街为梧桐树系上绿丝带,网友发起“拯救南京梧桐树”行动。声明参与者过万,海峡对岸的中国国民党也在其中常会中提案,希望能够协调南京市梧桐砍伐事件。
 
这充分说明政府在进行重大工程决策时,除了考虑工程措施和经济利益外,对于历史文化和城市记忆也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实施重大工程措施时,应谨慎从事,综合多种因素考量,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和需求,再综合决策,以确保决策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2.2市民公众使用方
 
相较于2006年南京在修建地铁2号线大规模砍伐梧桐树而市民无法表达民意,在本次事件中作为使用方的市民公众则改变了这一过程。正如有些媒体所言,南京市政府针对此次危机事件所体现出来的民主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将会更深层次影响到以后的行政决策过程,体现了官民互动价值[3]。此次“梧桐让路”事件所建立起来的城市“民主决策程序”也会成为其他城市借鉴的范本。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工程建设中,特别是在与市民切身相关的工程项目中,市民公众方参与其中将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公众参与机制。
 
在本次事件中,公众主要是通过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参与到其中,微博功不可没,它在迅速传播公众意见、获得各方意见、组织大规模公共讨论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网友发起的“拯救”行动,陆川等微博的实时跟进,邱毅在微博上的意见反馈等催化和加速了事件的进程,微博迅速汇聚民意并形成舆论阵地,大大提高了市民公众的参与度。而相对政府方面,则由于一开始就未能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限制了公众能够有效参与和表达意见的机会。如果一开始政府及相关机构就进行公开听证会、社区研讨会等,可能本次事件就不会在网上不断扩散、持续发酵,成为一次具有全国影响的公共事件。所以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积极促进公众参与,建立可信赖和公正的参与平台,以确保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得到充分考虑和尊重。
 
2.2.2组织协调方式。市民公众作为市政建设工程的重要参与者,应采取多元化的渠道,并在各个环节参与其中。在该事件中,树木移栽工程的立项、审批、论证和实施均没有考虑到市民公众的参与,也未设立项目论证、公开听证会、社区研讨等多种参与渠道[4]。市民只能采取民间自发的互联网论坛发帖、微博加上媒体的转载等方式进行发声,自发的组织协调方式虽然有助于迅速集合和反馈意见,但也存在缺陷,比如民意并不代表完全正确,甚至会误导舆情,改变事情发展的走向。例如在本次案例中,政府的初衷也确实是善意的,此前的初步方案是,地铁3号线和地铁10号线的建设方提出需迁移2000棵城市树木,南京市城市管理局在进行调查研究后,已经缩减了900棵树木的迁移。
 
根据当时市长介绍,要移的树已经减了又减。再比如其中的浮桥站,倾向于将站台开挖由路一侧移到路中,这样可以少迁移188棵树,但代价是站台从原来的12m缩减为11m,施工工效降低20%,会影响施工时的后续交通。而水杉集中的市政府站则弄出了4套方案。留树的成本巨大,水杉的存活是一个问题,另外沿线房屋都要加固,为了保护树就要增加1亿元的成本。巨大的交通成本、施工难度以及经济代价,这些都在缺乏有效组织的公共参与和议论中被淹没了。正如北京大学宪法学教授张千帆所言:“南京梧桐树事件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应该砍树。如果多数居民在经过考虑之后同意,未尝不能为造地铁而砍树。关键在于相关部门应向居民公布地铁方案及其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包括需要迁移多少梧桐树以及不同的替代方案,允许居民发表意见、回答居民提出的疑问,并充分尊重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多数意见。[5]”
 
南京地铁移栽法桐树事件工程伦理分析
 
2.3工程施工建设方
 
工程建设者包括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及监理、审计等与工程相关的机构和人员。作为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者,工程建设方应当充分考虑公众利益与权利,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本次事件中,工程施工建设方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3.1公众利益考虑不足。工程建设者在树木移栽工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公众利益,仅从施工便利和工程造价角度考虑实施方案,虽然在过程中一再调整移栽方案,但始终未提出令各方满意的解决方案。例如一开始提出的“少移方案”,存在诸多问题,“既然可以少移,那可否不移?”“建地铁非得要大树‘让路’吗?”这些质疑体现了施工方案存在诸多缺陷和问题。再如移栽方案中的梧桐树将移植到南京的郊区,具体位置、生长环境,养护问题等都未提及,这些细节处理的缺失加重了市民公众的担心,加大了政府和市民意见之间的对立和紧张。这与当前工程建设长期忽略公众利益有很大关系,建设者的建设行为应从公众利益出发,将其放在决策的核心位置,确保其决策方案符合公众期望和需求。
 
2.3.2缺乏道德文化指导。工程建设者作为工程建设项目的第一责任人,应秉持对工程项目、对公众及社会负责任的态度,从道德和文化角度评估和考量自身的工程行为。如果工程建设者充分意识到法桐在南京城市文化和记忆中的巨大价值和地位,就不会盲目地提出移栽和砍伐法桐的方案,之前地铁2号线建设中的大量法桐就能得以保留。因此,对于工程建设者,应重点指导培育其公正、公平的价值理念,扭转其长期偏重经济利益和施工进度的观念,重点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将社会利益置于决策的核心,追求长期的社会福祉和可持续发展。
 
3教训和启示
 
综上,2011年的南京地铁移栽法桐树事件是一次典型的工程伦理事件,为城市绿化与市政工程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民主决策和公众参与
 
工程项目全流程,包括立项、决策、审批、实施等阶段,应公开信息广泛征求民意,让民众参与决策过程,确保工程的公正合理和信息透明。遇到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工程时,其决策应慎之又慎。同时,面对社会和公众的质疑,应积极回应、及时沟通并提出解决方案。
 
3.2整体规划与协同发展
 
在城市绿化与市政工程中,应充分考虑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居民需求等因素,确保协同发展和有序建设,从整体规划上实现城市绿色空间、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的统筹与平衡,特别要重视保护传统风貌和历史文化,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尊重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提高文化保护意识,传承城市历史文脉。
 
3.3工程伦理与道德观念
 
在大力发展工程技术的同时,也应当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政府和企业应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工程伦理、法律法规、文化素养等“软技术”方面的培训,倡导树立工程建设中的伦理评价,强化伦理教育,引导从业者自觉遵循工程伦理规范。
 
综上所述,2011年南京地铁移栽法桐树的事件揭示了一系列城市绿化市政工程建设领域需要面对和改进的问题。对于未来城市绿化工程实践,确保民主决策和公众参与、信息透明与公平公正、整体规划与协同发展、文化传承和历史保护、伦理教育和素质培训等方面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城市的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促使建设工程领域朝向健康、可持续发展。
 
 
 
更多>同类园林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