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园林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5-01-13 易红仔0
核心提示: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园林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改革建设及教学评价3个环节中,能更好地赋予学生除专业知识外的现实价值和人生意义;杨智等[6]、郭晓华等[7]从文化自信角度,对“园林设计”课程提出思政教学实施策略,旨在让师生理解传统园林、绿水青山和传统文化的精髓。王国东[8]将视角聚
高职园林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通过中国造园文化教育、工匠精神塑造、美丽乡村建设三者的有机融合,形成“四融合四结合”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和实施路径。采用思政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第二课堂中;课前、课中、课后相结合,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知识技能与思政元素相结合,项目案例与工程实训相结合的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方法,实施“过程性、综合性、增值性”的课程评价,注重对学习过程、各种能力应用的综合考核及职业能力的培养。总结了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做法,以期为园林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与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1园林专业课程思政实施基本情况
 
2020年由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出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高校教师应将课程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孙淘泽等[1]以多个国内外纪念性景观为例,在专业课中通过挖掘思政元素,发挥专业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朱梦梦等[2]、焦会玲等[3]探索了在“园林工程”课程中搭配案例教学,将思政元素融入各个造园元素中;张丽华等[4]通过发掘“园林工程”课程中的生命与自然内容,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活动中,能够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创造美和欣赏自然美的观念。
 
李亚亮等[5]提出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纪录片和主题研讨等多种浸润式教学活动,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园林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改革建设及教学评价3个环节中,能更好地赋予学生除专业知识外的现实价值和人生意义;杨智等[6]、郭晓华等[7]从文化自信角度,对“园林设计”课程提出思政教学实施策略,旨在让师生理解传统园林、绿水青山和传统文化的精髓。王国东[8]将视角聚焦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搭建课程和教材2个平台,侧重12点课程思政理论,构建12条路径。孙亮等[9]提出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要发挥主体性作用,挖掘自主、创新等8个维度资源,推动思政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2“园林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作用和意义
 
2.1有效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把立德树人贯穿于“园林工程”课程各个环节,通过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塑造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职业道德,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的同时,培养服务乡村建设的合格人才,更好地践行乡村振兴战略。
 
2.2强化校企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
 
以校内外双导师、校内“双师型”教学团队为抓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双培养,结合第二课堂的职业技能竞赛、服务校园、新农村建设等综合实践活动,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3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课程思政教学既可以推动教师优化课程设计,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又能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
 
2.4实现对学生全方位培养
 
注重知识教授、技能培养、价值取向的紧密结合,实现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学习工程结构和构造时,植入造园文化教育,施工技艺训练过程中铸牢工匠意识,工程质量检测过程中注重提升职业素养。
 
3园林工程课程思政目标确定与设计

园林工程课程思政目标确定与设计
 
“园林工程”课程主要面向工程施工管理职业岗位,培养能够结合不同园林工程的特点和要求,精准化指导现场施工和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服务“三农”和生态环境建设奠定人才基础。围绕土方、给排水、建筑小品等七大园林工程的任务实施,按照园林工程结构与构造的识别、施工流程的制定、施工技法的应用、质量检测四大教学模块,以“文化为基、工匠为魂、乡村振兴”作为思政总体设计(见表1),融入艰苦奋斗、精益求精、创新发展、文化自信、生态环保等思政元素,通过中国造园文化的教育、工匠精神的塑造、美丽乡村的建设三者的有机融合,形成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育人模式。
 
结合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学习造园设计的原理与方法,渗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工程建设的引领作用,帮助学生树立对优秀造园文化和专业的自信;通过分析匠心铸造的精品工程,学习叠山理水、植物造景等技艺,引领学生理解“工匠精神”,助推生态文明建设;依托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紧密联系帮扶点,利用第二课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学生团队合作、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意识,利用工程施工技能服务秀美乡村建设,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进行价值引领。通过加深对造园工匠人物故事、中国园林造园典故的了解,以及施工技法的反复训练,提升学生精益求精、吃苦耐劳、创新发展的职业素养,培养“工匠精神”;利用园林工程施工技能服务新农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和奉献的劳动意识,增强学生服务“三农”的责任感。
 
4课程思政实施
 
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采用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第二课堂中;课前、课中、课后相结合,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知识技能与思政元素相结合,项目案例与工程实训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形成“四融合四结合”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和实施路径。
 
4.1思政元素多形式融入教学过程

思政元素多形式融入教学过程
 
将思政元素与园林工程教学及相关活动有机融合(见图1),首先,可以中国古典园林素材、著名造园学家故事为载体,挖掘文化自信、卓越发展、艰苦奋斗的思政要素,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中国智慧,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其次,可以工匠人物故事、园林工程相关热点事件、优秀校友案例为载体,挖掘拼搏奋斗、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思政要素,让学生深刻理解精湛工艺,在施工训练中践行“工匠精神”。最后,可以社会热点、乡村振兴政策、教师实践经历和乡村振兴样板案例为载体,挖掘创新发展、生态环保、团结协作的思政要素,增强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
 
4.2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内容
 
结合古典园林、企业项目、职业技能竞赛,让学生树立文化和专业自信,同时掌握园林工程的结构与构造、工艺与方法、质量检测标准。将思政教育融入“园林工程”课程教学内容详见表2。
 
4.3线上、线下及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融入思政教育

高职园林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采用“三阶六步”混合式教学方式(见图2),在线上、线下及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融入思政教育。
 
4.3.1课前导任务。发布古典造园案例和优秀竞赛作品,学生开展头脑风暴。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城市河道修复、施工安全与质量检测等社会热点和教师专业实践经历,评估学生知识、技能学习情况和情感倾向,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4.3.2课中练技能。引入“一池三山”“建章宫”“艮岳”等经典案例故事,通过明确任务、分析案例、实践操作、总结提升、修改完善、质量检测6个步骤,完成工程施工技法训练,以小组合作、教师和学生操作示范的方式,实现艰苦奋斗、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工匠精神”在项目实训中的达成。
 
4.3.3课后拓素养。通过拓展训练和专业社团活动,巩固知识技能,开展反思性学习,探索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在行动中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政目标。
 
4.4第二课堂强化思政育人效果
 
课后通过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技能竞赛、园林协会、校园绿化、服务乡村振兴帮扶点等,强化技能提高的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低碳环保意识,植入“三农”情怀,助力乡村振兴。
 
5课程思政评价
 
实施“过程性、综合性、增值性”的“园林工程”课程“三性”多元评价体系(见图3),变传统的技能考核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企业导师评价的多元化考核,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各种能力应用的综合考核,以及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职业成长。通过学习轨迹、学习活动和基础理论测试,生成系统过程性数据;根据学生施工技法、质量控制、施工组织与团队协作等,综合评价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将学生参与校园绿化、公益劳动、服务乡村建设等作为增值评价指标,关注学生的技能认可和专业认同。将传统的技能考核改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企业导师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各种能力应用的综合考核,以及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
 
学生总评成绩=过程性考核×20%(在线知识学习与检测×50%+学习行为习惯×50%)+综合性考核×70%(岗位技能考核×70%+综合素养考核×30%)+增值性考核×10%(技能竞赛×50%+公益服务×30%+社会服务×20%)。
 
6特色与创新
 
6.1形成“案例式、活动型、情感化”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以学生为中心,以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园林工程相关热点事件、方舱医院、乡村振兴案例为载体,承载思政元素,通过课前“导与想”、课中“悟与炼”、课后“思与用”实施思政融入。学习工程结构与构造知识时植入造园文化教育,在施工技法技能训练活动过程中铸牢工匠意识,在工程质量检测过程中提升职业素养,实现从职业兴趣到职业认同再到职业承诺的层层递进,升华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6.3构建“过程性、综合性、增值性”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
 
过程性评价通过学习轨迹、学习活动和理论测试生成系统过程性数据;综合性评价以案例为载体,考查学生工程施工流程的把握、施工技术的规范操作、质量标准和团队合作等综合职业能力;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和领悟,将学生参与职业技能竞赛、服务校园绿化、服务乡村建设参与社团专业活动等作为增值评价指标,促进情感内化和行为改变。
 
 
更多>相同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