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黄埔区麦村嬗变的规划设计与实践路径

   2025-01-13 黄爱朋0
核心提示:从后进村到精美村:广州市黄埔区麦村嬗变的规划设计与实践路径摘要:从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美丽乡村建设到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
从“后进村”到“精美村”:广州市黄埔区麦村嬗变的规划设计与实践路径
 
摘要:从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美丽乡村建设到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广州市持续探索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黄埔区麦村通过3年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从“后进村”向“精美村”的华丽转身,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这既得益于量体裁衣的存量规划设计,也得益于多元化实施力量的协同实践。从规划设计和实践2个角度剖析麦村嬗变的路径,认为立足麦村存量要素,在原乡定位、土地挖潜、风貌重塑、产业嫁接、生态赋能五大领域进行存量规划设计探索,塑造了麦村嬗变的“坯”,而后续政府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主体担当、企业市场化项目运作及多元个体广泛参与的实践成就了麦村“化蛹成蝶”,实现了全面振兴,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的麦村样本。
 
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一直是我国的重点任务,美丽乡村建设也是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各地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成功案例不断涌现,学界对于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规划实践的探讨也不断深入,多角度对乡村建设的理论、方法与案例进行研究总结。叶强等[1]提出乡村建设系统理论框架,邓毛颖等[2]基于系统论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实证研究;何爱等[3]以广州市石迳村为例探讨了“产业、空间、民生、旅游”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思路;耿慧志等[4]、徐进勇等[5]以大都市远郊村为例,探讨了以产业再造为核心的乡村振兴内生路径。从研究案例看,乡村振兴的方式与模式多样,所涉村庄基本具有一定的特色,但从我国乡村振兴全局看,对基础较差的普通村、后进村振兴研究相对更有意义。本研究以广州市黄埔区的后进村———麦村为样本,探讨存量资源约束条件下后进村的规划设计及乡村振兴路径,为各地乡村振兴及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提供案例借鉴。
 
1麦村“后进村”特征鲜明
 
麦村位于黄埔区新龙镇南部,北部距知识城5km,南部距科学城3km,属山地丘陵村,也是客家村,总面积约5.6km2,2022年常住人口1380人。
 
麦村作为黄埔区典型后进型农业村庄,主要表现为:(1)区位边缘,发展滞后。村庄地处科学城与知识城两大中心城区的边缘地带,受两大城区的辐射带动弱,既没有承接城区产业外溢,也没有吸引到城区外来人口租住,没有享受到城区发展带来的红利。(2)外部交通可达性差。村庄对外联系仅依托一条不足6m宽的近端村道,交通条件的薄弱是麦村长期滞后发展的重要原因。(3)产业落后,耕地闲置撂荒。麦村是典型农业型村庄,村内产业为传统水稻和蔬菜种植,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为29万元,十分薄弱。(4)村庄风貌杂乱。村庄建筑绝大部分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所建,建筑风貌混杂多样,难觅传统岭南与客家文化风貌。
 
2麦村存量规划设计探索
 
2020年黄埔区与新龙镇政府组织开展麦村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在我国增量用地严格管控的背景下,盘活麦村存量资源成为此次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核心目标。通过挖掘麦村存量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在原乡定位、土地挖潜、风貌重塑、产业嫁接、生态赋能五大领域进行梳理、整合与提升,最终形成契合麦村发展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与乡村振兴行动方案。
 
2.1延续乡村属性的原乡定位
 
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显著特征在于田园空间环境与低密度的空间建设形态。麦村地处知识城与科学城之间,融入两城一体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如何在两城发展中寻找一席之地是麦村规划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审视知识城与科学城的发展,伴随两城崛起,其范围内39个村庄选择了通过城市更新由“村”变为“城”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仅有麦村、迳下、大坦等少数村庄依然保留了农村形态。曾经广泛分布的原乡反而成为当下稀缺资源,知识城与科学城居民家庭周末近郊游已演化为刚性需求,近郊寻找绿水青山、溪流水库休憩地游玩,体验当地乡土美食蔚然成风,乡村正焕发出生命力,而保留原乡本底的麦村,恰迎来了走出困境、变劣势为优势的良好机遇,立足乡村本位,重塑“客家原乡”,绽放原乡绿水青山,为城区居民提供身心休憩之地成为麦村的必然选择。
 
2.2存量土地的挖潜与盘活利用
 
土地瓶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共性问题,麦村的现状格局是永久基本农田包围散布的居民点,上位规划无新增建设用地,新增建设活动唯有在存量的宅基地中挖掘。规划提出建设活动均集中在现状建设用地内,通过清理危旧房屋、边角地挖潜等方式,腾出的少量建设用地,用于安排公厕、老年活动室、球场、停车场等公共设施,保障基本民生项目落地;改造现状祠堂兼容村史馆、乡村图书馆用途;在产业项目无法供给新增建设用地的情况下,充分盘活利用空置农舍,变更用途,用于旅游配套、商业文化等服务类产业发展。除了建设用地,各类农林地均按照国家相应管制用途使用,其中林地保持现状格局,永久基本农田逐步改造为高标准农田,一般耕地和园地进行景观化种植,由村委会统一进行土地流转,集中供给于高价值农旅项目。
 
2.3基于存量的景观风貌重塑
 
村容村貌整饰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就麦村而言,重点在于整饰存量无序混杂的建筑风貌,拆除影响村容村貌的私搭建构筑物,改造不美观的农舍房屋,形成新麦村印象。麦村是客家村,规划结合建筑风貌整治以微改造方式,将客家文化植入其中,复刻门、窗、屋顶、色彩等客家元素,采用优化的立面材质、典雅朴素的金属仿木门扇和花格窗统一色彩。新麦村印象既在整体风貌中展示,也在标志景观节点中显现,规划重点重塑门户、客厅及主街3处标志性节点。门户位置增设具有客家特色的标识景墙、廊架及小品设施,营造特色鲜明的入口景观。祠堂周边建筑通过抽象客家坡屋顶造型意象,进行坡屋顶微改造,塑造客家文化特色鲜明的乡村客厅。塑造“客韵长街”,设计景观旱溪,增加指示标牌,增强路口节点形象记忆点。
 
2.4存量产业资源的嫁接
 
产业振兴是村庄可持续发展动力。麦村规划设计在建设空间与环境风貌的提升与改善的同时,也为新兴产业的嫁接与落地留好接口。麦村受制于建设用地的严格管控,能够供给的产业载体仅有建成的农舍、遍布的基本农田、耕地、林地等。规划以“原乡体验”为纽带,释放存量产业资源价值,导入新业态。引导农舍改造为特色商店、客栈与农家乐;基本农田改良土壤,引入优良水稻品种进行规模化、精细化种植,打造原乡稻米品牌;一般耕地、园地培育为观赏性的设施农业与四季花田,引入无土栽培等项目,植入科普研学、观赏体验活动;保护与修饰林地现有的荔枝、龙眼等树木,成为乡间野趣的点缀,也为游客提供特色乡土果蔬。此外,发挥麦村粤菜厨师从业人员富集的优势,引入特色“农家乐”、火车餐厅等美食体验项目,打造麦村客家美食名片。
 
2.5原乡生态本底的赋能
 
麦村为山地丘陵村,但是山水资源本底并不出众。山顶有一处早期采石形成的采石坑,现已废弃并积水为塘,并未开发利用。一条发源于油麻山的小溪顺山而下、穿村而过,水量不大,但是水质良好,保留了相对完好的原乡状态。规划保持存量山体林地,不进行过多扰动,仅增设少量简单的人行步道及对沿线植被稍加整饰,以充分保护原乡山水的本底,建设绿美乡村。规划将采石坑赋能为“天坑”,改造为景观湖,环湖增设围栏,增设登山步道通达“天坑”,将“天坑”打造为麦村的宣传名片;将小溪赋能为“溪源”,疏通、整饰小溪河道,维育生态河岸,释放小溪的亲水功能;沿小溪结合竹林、草坪,安排滨水帐篷露营,建成黄埔区罕有的户外天然溪水游憩地。

广州市黄埔区麦村嬗变的规划设计与实践路径

 
3基于多元化实施力量的实践路径
 
规划设计描绘了麦村振兴的美好愿景与蓝图,但仅仅是塑造了麦村振兴的“坯”,能否将规划有效实施则是决定麦村振兴更为关键的因素。
 
3.1政府支持,全程指导、引导与监督
 
政府作为麦村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参与方,组织编制麦村美丽乡村规划,争取并统筹安排各级政府扶持资金,引导社会资金的积极参与并协助项目全程落地,同时全程指导监督村集体经济组织规划实施。2020-2022年,黄埔区、新龙镇政府累计为麦村争取各级政府扶持资金7980万元,还协助麦村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设施农业、研学、教育等多个农旅与文化项目。
 
3.2村集体经济组织主体担当
 
无论政府以何种手段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归根结底是起搭台辅助作用,村集体经济组织相应是美丽乡村建设与维护的主体,村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受益人。因此,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作用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效保障。麦村村委会主动担当,由村第一书记和党支部书记领衔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乡村振兴战略方案,实施美丽乡村规划。
 
3.3企业市场化项目运作
 
实践表明,实现自我造血功能才是解决后进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麦村产业振兴的路径是市场化导向的产业发展,在政府推介下,村委会利用流转的集体土地为平台,引入无土栽培产业园,提供参观学习、劳动体验、品尝果蔬及产品销售服务,周末节假日客流量超过2000人次。麦村农场研学项目(华南农业大学农耕研学基地),则是集农业科技、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亲子营地研学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
 
3.4多元个体广泛参与
 
麦村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广大村民的积极参与,也吸引了村外社会个体的广泛参与。首先,游客美食体验需求使“农家乐”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目前已创建“农家乐”22家。其次,精品民宿快速兴起,原有空置的很多农舍经整治改造升级为精品民宿。最后,随着麦村人居环境的改变,吸引了城区教育、文化人士的入驻,教育文化产业开始崭露头角,进一步丰富了麦村产业业态与功能。
 
4麦村美丽乡村实施成效
 
麦村美丽乡村规划于2020年底审批并启动实施,经过短短 2 年多的建设,村庄环境焕然一新,村貌整体和谐有序,小溪清澈见底,花海四季绽放,油菜花、稻花栈道纵横交错,无土栽培瓜果蔬菜挂满棚架,2022 年春节期间,麦村吸引游客 10 万人,周末游客过万人成为常态,已成为广州都市区新兴近郊乡村游目的地和网红打卡点。2 年多来,麦村先后被评为“广州市美丽乡村”“广州粤菜师傅名村”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广东省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广东省文明示范村”“广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广州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广州市农业公园”等。美丽乡村建设更为麦村村民和村集体带来显著的收益,2022 年 麦村集体经济 收入已达 到335.64 万元,较 2018 年增长超过 10 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39 281 元,同比增长 22%。
 
5 结语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和美乡村是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要内容。麦村作为典型的后进村,先天资源禀赋不足,土地制约、产业不振、人口流失、发展滞后,规划立足存量资源,通过挖潜、盘活、利用、嫁接与赋能,为麦村振兴注入动力与活力,保障民生工程项目先行落地,同时为后续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持续导入产业预留接口。区镇政府的大力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担当、社会企业和大众个体的广泛参与最终促成了规划的成功落地实施。因此,麦村是当下克服土地资源约束、释放存量资源价值、多方实施力量协同参与,实现“后进村”嬗变为“精美村”的典型案例,是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典型示范。本研究从有形资源挖掘角度总结了麦村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与实践的经验,对村庄治理、文化、制度等无形资源的挖掘利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更多>同类园林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