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更新视域下城市社区公园的重构设计
曹语晴1,曾筱2
(1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四川成都610106;2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四川成都610039)
摘要:社区公园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社区公园的需求不仅停在物质层面,还有精神层面,现有的社区公园存在一系列问题。针对目前社区公园亟待改造的政策要求及社区规划持续发展的政策目标,在微更新视域下探究社区公园现存问题和重构策略。旨在对现有的社区公园进行微改造,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促进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焕发新的生机。
2002年建设部在颁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意见附录中,对社区公园做出了明确的定义:社区公园是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1]。奥姆斯特德[2]认为:“公园建设是社会物质计划的第一步,是消除城市拥挤和重新分配人类财富的手段;公园不是为了与城市分割开,而是社会伦理和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是与城市生活的有机结合”。随着城市的建设与开发,城市人口逐渐增多、社会压力大、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原始的社区公园已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人民需要通过一个更优化的公共空间去排解孤独感、缓解压力。
基于此,社区公园的更新与改造是一个必然过程,旧的社区公园逐渐出现物质老化和服务不完善等现象,不仅要处理物质环境的更新,还要探究现存的问题,在现有基础上,以微更新的视域进行重构,而不是简单元素的更替或大拆大建,这样才能从实质上以低成本、短时间的手段创造满足市民需求的社区公园,才能真正贴合“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1微更新理念概述
2012年,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城市的使命与未来论坛上提出:“小就是美,小就是生态”的观点,微更新的概念正式进入空间更新领域中。2016年,住建部启动“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通过活化社区内部的闲置用地,整体提升老旧区域的生活舒适度。微更新是指有别于传统的大拆大建城市改造模式,对老旧建筑和微空间进行局部或微小尺度的精细化改造[3]。其特征是成本低、周期短、灵活性、关联性,其意义是推动空间重构,促进功能完善,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的韧性。以这样的重构视角,不仅能为政府减少开支,优化城市,还能在设计的过程中多角度考虑居民的实际需求,提升居民幸福感。目前,国内外已有成功案例率先做出表率,以微更新的方式改造社区公园更符合我国国情,社区公园微更新已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并且是持续、渐进的更新[4]。
2社区公园现存问题及分析
2.1空间规划不合理
社区公园的空间规划是首要问题,要充分考虑不同群体、不同功能、不同季节、不同天气,再进行空间规划。但目前,大多数社区公园都存在空间利用率低、缺少室内空间等问题。
首先,空间利用率低。社区公园一般场地为2~5hm2,在此面积上规划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但受经费有限、规划条件限制、设计考虑不周等因素影响,导致目前社区公园的规划出现较多问题。如空余场地过多、空间光线较差、无法满足使用功能等。其次,缺少室内空间。大多数社区公园都考虑了室外场地的规划,但并未满足不同群体对室内空间的使用诉求。如雨天或特殊季节,老人体质较弱,需要半封闭的空间休闲活动;青中年人也会在社区公园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小孩需要玩娱乐设施,但社区公园在规划上没有满足居民对室内空间的要求。
2.2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追求不仅停在物质需求上,更需精神的共鸣和心灵的藉慰,不同的群体来到社区公园都有求取、求乐、求知的心理[5],但由于社区公园模式单一、景观雷同、功能分区不合理等问题,导致社区公园逐渐失去吸引力,无法满足居民的要求。2.2.1模式单一,景观雷同。一些老旧的社区公园设置内容单一,只有大片的空地,缺乏新颖之处,居民进入社区公园感觉单调,缺少与人和城市的“对话”,景观也和其他公园雷同。在后期改造中,可以调整植物景观、水体景观、文化景观等,充分结合城市特色和文化进行构设,让居民一进入社区公园就能感受文化滋养和城市气息。
2.2.2功能分区不合理。老旧的社区公园基本是向心式构架,从中心向四周发散,但不是每一个社区公园的空间大小都相同,每一个的实际场地都有不同情况,因此可根据场地规划调整功能分区。向心构架是一种方式,发散型、开敞型也可作为参考。例如,上海的曹杨百禧公园是一个全新的、多层级、复合型步行体验式社区公园。
2.3缺乏公园特色
在时代的趋势下,目前较多的社区公园在规划思路和设计形式上都大同小异,设计越来越随大流,缺乏个性及地域特色。但每一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色,这些文化属性就是设计灵感。理想的社区公园具有凸显地域文化的功能,能唤醒人们对家乡的记忆,是人们与环境沟通的枢纽地带。
2.4原有要素停滞
较多社区公园存在水体景观、植物景观、建筑景观设计不合理的共性问题。首先,水体景观设计一味追求游人的视觉需求,采用灯光、假山等元素,忽略了水体景观周边的安全性及水域的管理,导致水域较深的水体景观易发生安全事故。同时,水域中杂物较多,后期缺乏养护,导致水质量下降。其次,植物景观配置单调,缺乏造园手法,在植被种植的搭配方面,乔、灌、草的层次感较差,并且植被后期缺乏监管,导致草坪被随意践踏,周围环境一片混乱。最后,建筑景观式样出现同质化,如一味仿古采用朱砂红颜色,柱建构造,形式单一。
综上所述,针对社区公园发展中面临的空间规划不合理、落后时代发展、缺少公园特色、原有要素停滞等问题,以此为导向进行分析研究。引入微更新微改造的理念,重点解决目前社区公园扼要问题,以微进式更新、微观尺度更新的视域,有针对性地进行重构设计,以较小的投入和时间对现有社区公园进行微改造,完善社区公园的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城市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利益最大化。
3微更新视域下社区公园发展的重构策略
社区公园改造秉承微更新的理念,在改造过程中,应坚持有质量、有秩序、有亮点的原则。在微更新前,先定位现有社区公园,如建立一个集休闲、娱乐、运动为一体,满足城市各阶段居民需求,充分糅合轻松感、参与性、观赏性的开放空间,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微改造,避免大拆大建,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目的,由此提出相应的重构策略(见图1)。
3.1场地空间的重构设计
3.1.1室内空间的微更新。从城市社区公园的调研中发现,大多数的社区公园主要是户外场地,缺少室内场地,当不同人群找不到对应的场地就会占用其他场地,这些问题间接导致居民空间使用的混乱和匮乏。
因此,应在原有场地的基础上进行微改造,将一些过剩的户外空间改造为室内场地,在空间布局和功能结构方面充分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如在现有篮球场的基础上引入推拉场棚进行微改造,面对突发天气可及时拉出棚顶,平时晴天就把棚顶收缩起来,为居民提供一个室内、外可转化的运动场地。再如,可以将原有透风的古亭改造成一个半封闭的建筑屋,屋内既可以为老人提供下棋、打牌的场地,也可以成为青年人交友、分享的场地,还可为小孩和大人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免费场地。
3.1.2场地空间的微更新。公共空间设计需要对不同人群开放,所以,要充分利用场地空间。目前,大多数社区公园的场地较大,但没有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和协调,易导致空间过剩。
重庆东园·映阅社区公园做出了较好的示范,对不同的场地空间进行相应的更新和规划,充分考虑和划分不同功能及各阶段的人群需求。重庆东园·映阅社区公园还充分考虑儿童与成人的互动,由于场地受限,将运动娱乐、景观休憩进行功能糅合,实现场地空间的最优化。由此,可借鉴该公园的更新思路,规划过剩场地。首先,确认社区公园目前所有的场地功能,再查找目前缺少的场地进行补充。构造场地功能时尽量涵盖休闲娱乐区、运动区、休憩区、绿植区、景观区等,并在功能分区时进行人群划分,针对的人群有老人、儿童、青中年。同一个功能区,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如运动区,老人常进行太极拳、太极球、广场舞等运动,就需要一个靠角落、噪音隔断效果较好的场地,减少干扰,而儿童的娱乐运动场地需要进行单独划分,保证其安全。
3.2重构社区公园新旧规划体系
目前的社区公园在功能、交通规划、设施、植被、水域的后期监管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在微更新的视域下,以短时间、低成本、高效的目标解决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3.2.1功能分区规划体系的微更新。
针对目前社区公园功能分区不合理的问题,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功能重构。社区公园可大概划分为文化活动区和观景休息区,一动一静,根据属性、年龄、性别、娱乐爱好不同及场地情况进行明确划分。
曹杨百禧公园就明确划分了功能,由于自身场地大小的限制,规划者将场地最大化,抬升场地,最底层作为文化活动、运动休闲的场地,上面一层作为行走通道,既发挥了社区活动的作用,又达到了路人通行的实际功能。
在场地允许的情况下,可明确划分文化活动和观景休息区域,区分活动性较大的和较小的活动,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场地体验。可将文化活动区域设置在公园的入口或主干道上,功能划为文娱活动、体育运动、儿童游乐、亲子互动等项目;观景休息可划分为休息场地、水域景观、建筑景观、文化展览景观,这类场地一般可设置在公园内部或边缘,偏静的区域。
3.2.2交通规划体系的微更新。
社区公园一般人流量较大,不仅辐射周围居民,还涉及附近居民和部分游客,因此,会有车辆出行和停靠,这时对人行道、车行道和停车位要作出明确规划,若不注重划分人行道和出入口,易发生事故。
基于此,在已有的设计基础上,建议在公园的入口规划人行道和车行道隔断,划分不同的路径,不允许车辆进入公园内部,避免发生交通事故。在公园的入口和出口规划停车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考虑地下停车场,将停车场与公园设置在不同维度,从公园入口进入停车场再从公园出口离开停车场,既避免停车混乱影响美观,又避免交通事故。
3.2.3后期监管体系的微更新。
目前针对设施内容单一、老旧、安全性不高、植被杂乱、水域浑浊等问题,都侧面反映了社区公园建设后监管不到位的问题。社区公园建设完成不代表其终结,要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脚步进行微更新,不断地与居民进行“对话”,满足居民不断变化的需求。
针对以上问题,首先,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定期检查设施、植被生长及水域卫生,出现问题及时更新、修理和清洁;其次,对公园内的清洁人员、参与的居民、游客进行行为管理,维护社区公园的整体环境。最后,应进行相应的宣传和监督,呼吁居民爱护社区公园。
3.3社区公园的个性表达
每一个社区公园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历史和地域特色,为公园焕发新的生机。为了避免景观同质化,倡导每个公园表达自己的特点,树立个性,进行文脉传输、展示地域特色。
例如,广州东山少爷南广场社区公园改造的文化墙,将公园的发展史篆刻在文化墙上,夜晚降临通过灯光照耀,仿佛在向居民诉说公园的历史故事,让居民和游客感受浓烈的文化气息,从而产生情感共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各城市的社区公园大多有文物收藏、历史故事、碑刻传记等,可作为现实的题材进行引用,保留、挖掘和再现传统文化,引入到文化墙、宣传标语、地标形象设计等。
3.4重构社区公园要素
大部分的社区公园已形成了特定的文化氛围,如果设计中大规模新建建筑物或景观小品,会过多地占用空间,适得其反。因此,采用微更新的设计理念,改造和利用现有的水体景观、绿植景观、建筑景观等,进行微更新,对现有社区公园既要有历史观,又要有现代观[7],要充分利用园林设计的艺术手法进行更新改造。
从重庆东园·映阅社区公园的案例中可知,更新设计公园各景观要素可提升整体景观效果。首先,可改造水体景观效果,通过丰富其艺术效果为公园增添魅力,还可增强居民与水体的亲水性,增添趣味。其次,保护和修复现有的绿植景观,注重绿植的层次和种类,通过修建绿植可引入公园文化。最后,可调整现有的建筑物,针对不协调的建筑,可以更改其材料和颜色,使其融入周围景观。
4结语
探讨社区公园改造、更新、延续等现状,依据调研发现目前社区公园存在的严重问题。为此,以微更新的视域作为切入点,探究社区公园的共性问题,并结合优秀案例,最终提出空间重构、新旧体系重构、树立公园特色、公园要素重构等策略。目的是通过重构设计为城市社区公园更新提供一份解决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