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1作为古典园林的造园主题
江南私家园林的一些园主人出身文人、满腹经纶,但往往仕途上不得志,退而寄情山水、向往隐逸,“却不能致身岩下,与木石居(李渔《闲情偶寄》)”,因此在繁华的城市中建造“城市山林”,营建一方心灵的乐土。隐逸恬淡、寒江独钓的渔翁也就成为了这些园主人推崇的对象,以渔翁作为造园主题和命名方式也成为园主人托物言志的方式。
例如苏州网师园,“网师”是苏州人对渔夫的尊称[8],网师园原为南宋侍郎史正志退居苏州时所筑的私家园林,因府中藏书万卷,故名“万卷堂”,对门造花圃,号“渔隐”。后废,清代乾隆年间,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得并重建,取名“网师小筑”。1940年,何亚农购得此园,恢复“网师园”旧名①。网师园几经更迭,但“网师渔隐”的造园主题始终得到传承,体现了网师园的独特文化底蕴。
例如苏州网师园,“网师”是苏州人对渔夫的尊称[8],网师园原为南宋侍郎史正志退居苏州时所筑的私家园林,因府中藏书万卷,故名“万卷堂”,对门造花圃,号“渔隐”。后废,清代乾隆年间,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得并重建,取名“网师小筑”。1940年,何亚农购得此园,恢复“网师园”旧名①。网师园几经更迭,但“网师渔隐”的造园主题始终得到传承,体现了网师园的独特文化底蕴。
2相关古典园林建筑营建
依水而居是人类选择生存环境的重要原则,渔猎活动也是人类生存、生产、生活的重要方式和内容。船是江南水乡的交通工具和生产工具,渔是江南水乡的生计方式。或宦或商的园主人富甲一方、衣食无忧,不再需要通过划船打鱼的方式谋生,但仍然怀念渔猎的生活经历。舫即船的变型,这种园林建筑小品即是园主人对江南水乡捕鱼生活的怀念,是重塑渔猎生活方式的意境营造。
舫又称舸、舻、不系舟、旱船等,“形与舟类,筑于水滨,往往一部高起,有若楼船,为园林中最富兴趣之建筑物”[9]。舫身一般位于水中,使人有身临其中、荡漾于水中之感,可供游玩、设宴、观赏水景等。因此,舫是江南私家园林独特而重要的园林建筑,如苏州拙政园的香洲(图2)、退思园的闹红一舸、可园的坐春舻、耦园的藤花舫、狮子林的石舫、怡园的画舫斋等。
舫又称舸、舻、不系舟、旱船等,“形与舟类,筑于水滨,往往一部高起,有若楼船,为园林中最富兴趣之建筑物”[9]。舫身一般位于水中,使人有身临其中、荡漾于水中之感,可供游玩、设宴、观赏水景等。因此,舫是江南私家园林独特而重要的园林建筑,如苏州拙政园的香洲(图2)、退思园的闹红一舸、可园的坐春舻、耦园的藤花舫、狮子林的石舫、怡园的画舫斋等。
舫在寓意联想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庄子以“泛若不系之舟”来比喻人生的自由超脱,舫就成了古代文人雅士隐逸江湖、不受羁绊、怡然自乐的象征,也代表了园主人对洒脱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除此之外,与渔相关的码头也被应用至古典园林之中,如苏州耦园的码头等。
3“沧浪意象”的造景主题
《楚辞·渔父》中渔父对屈原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世之清浊皆坦然接受的沧浪意象,深度传达园主人的复杂心态,高度符合园主人的摇摆心境,也抚慰了园主人不愿同流合污、郁郁不得志的心痛。因此,沧浪意象成为古典园林中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重要造园、造景主题,如苏州名园沧浪亭、网师园濯缨水阁等。深入剖析而言,沧浪意象其实质蕴含园主人审时度势、避世隐居、清高自守的“渔隐”心境。
4鱼与渔的内涵分析
鱼是水中的常见生物,也是重要食物来源,鱼类正是通过水和生产这两方面进入早期园林。此时古典园林中的鱼类并非出于营园目的。伴随生产力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丰裕,鱼的观赏娱乐价值成为其存在于古典园林中的主要依据,并衍生出文化寓意、宗教信仰、意境营造等更深层次的价值体现。这些都使得鱼类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重要的元素。渔本义为捕鱼,其涉及捕鱼的人、器具、生活方式等内容,也被应用至古典园林之中,是鱼文化景观的延伸和拓展。鱼在古典园林中的应用是可见的、有形的、直接的,多属于物质层面,偏重传统审美中俗的意味。但与其相关的渔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出现是隐含的、无形的、间接的,多属于文化层面的应用,偏重传统审美中雅的意味(表1)。渔出现于古典园林主要基于两个方面:
1)对划船捕鱼生活的怀念,在园林之中设置相关建筑小品等以重现水乡渔猎生活的场景及意境;
2)对“渔隐”的推崇、向往、抒怀等,将其引入造景、造园之中。
1)对划船捕鱼生活的怀念,在园林之中设置相关建筑小品等以重现水乡渔猎生活的场景及意境;
2)对“渔隐”的推崇、向往、抒怀等,将其引入造景、造园之中。
5结语
应注重其观赏娱乐等功能,更应贯彻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理念,将保护生物多样性、动物福利、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及栖息地、保证动物的自由活动及迁徙等融入规划设计方案之中。同时,可以将渔乡文化通过“物”“事”“意”等方面引入园林,唤醒游客悠远的乡愁记忆,引起游客的场所依恋和情感共鸣。
应注重其观赏娱乐等功能,更应贯彻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理念,将保护生物多样性、动物福利、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及栖息地、保证动物的自由活动及迁徙等融入规划设计方案之中。同时,可以将渔乡文化通过“物”“事”“意”等方面引入园林,唤醒游客悠远的乡愁记忆,引起游客的场所依恋和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