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4个历史及作用 图片

   2022-01-29 26
核心提示:“鱼”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具有重要作用并被广泛应用,与其相关的“渔”也以不同形式隐含于古典园林之中,目前缺少两者相关的系统研究。对鱼类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应用的历史沿革进行概括,并从观赏娱
摘要:“鱼”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具有重要作用并被广泛应用,与其相关的“渔”也以不同形式隐含于古典园林之中,目前缺少两者相关的系统研究。对鱼类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应用的历史沿革进行概括,并从观赏娱乐对象、文化寓意、生态功能、意境营造、放生对象等方面研究了鱼在古典园林中的作用及应用方式。继而从造园主题、舫等园林建筑营建、沧浪意象的造景主题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渔。最后,对古典园林中鱼和渔的内涵进行了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是以山、水、植物、建筑为四大基本要素的自然风景式园林[1],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和宝贵遗产。鱼等动物作为造园要素在中国古典园林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相关的“渔”也被以不同形式应用于园林营造之中。目前学界尚缺少关于鱼和渔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应用的系统研究。
 
1鱼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历史及作用
 
1.1应用历史
 
《诗经·大雅》的灵台篇记载:“王在灵沼,于牣鱼跃。”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鱼作为一类常见水生生物出现在园林之中,其主要功能为生产食用、祭祀祈福等,如上林苑昆明池中“养鱼以给诸陵祭祀,余付长安厨”。从转折期的魏晋南北朝开始,鱼在园林中的功能开始转向观赏娱乐、游憩审美、陶冶情操等。同时,伴随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兴盛,鱼被应用于寺观园林放生池的方式也开始出现并流行。

鱼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4个历史及作用 图片

在古典园林全盛期的唐代,鱼被广泛养育作为观赏之用,宋代已出现用杂交法培育出的金鱼[2~4]。明清时期,鱼类在园林中的应用更为广泛,造景手法更加多样,文化寓意及意境营造等更为丰富,其艺术水准达到高峰,并出现大量关于观赏鱼培育、鉴赏等方面的著作,如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中卷四《禽鱼》、明代黄省曾的《养鱼经》、明代张谦德的《朱砂鱼谱》、清代句曲山农等撰绘的《金鱼图谱》等。
 
1.2作用
 
1.2.1观赏娱乐对象
 
中国古典园林“无水不园”“无水不鱼”,鱼依托于水成为古典园林中的重要观赏和娱乐对象。皇家园林水体面积广阔,多在靠近湖岸处结合园林建筑等设置观鱼、赏鱼的景点。
 
江南私家园林多以水池为中心建造,池鱼色彩缤纷,摆动鳍尾,任意遨游,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池水的单调,又能使池水动中有静、动静结合。鱼类还连同莲Nelumbonucifera、睡莲Nymphaeatetragona等水生植物以及假山石等共同形成靓丽景观(图1),极大增加了园林景观的趣味性与多样性。此外,鱼还出现在因兴建水利、疏浚工程、灌田养鱼等而筑堤建亭形成的公共园林之中[5]。

结合我国丰富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园林中形成众多以观鱼、赏鱼、喂鱼、钓鱼为主题的著名景点,如圆明园的“坦坦荡荡”、避暑山庄的“知鱼矶”、留园的“濠濮亭”、沧浪亭的“观鱼处”、寄畅园的“知鱼槛”、杭州西湖十景之“花港观鱼”、扬州瘦西湖的“钓鱼台”等。
 
游鱼因其姿态灵动、色彩缤纷、以动衬静、悠闲可人,成为重要艺术审美对象[6]。在中国古典园林后期,园主人还会组织各种鱼类鉴赏、比赛等的娱乐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园主人的日常娱乐生活,而且具备一定社会交往功能。

1.2.2美好文化寓意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水的崇拜、对鱼的崇拜,古典园林中的鱼与水成为吉庆有余、物阜民丰、源源财富的象征和寄托。如因为“莲”与“连”的谐音、“鱼”与“余”的谐音,园池中的观赏鱼常与莲、睡莲组合应用,以此表达“连年有余”的美好文化寓意。又因“鱼”和“玉”同音,“塘”与“堂”同音,古典园林水塘放鱼也寓意“金玉满堂”。除此之外,古典园林中还应用以鱼为题材的地面铺装、装饰图案、石雕作品、诗词牌匾等,进一步表达美好寓意和吉祥意愿,作为鱼在古典园林中的间接应用方式。


鱼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4个历史及作用 图片
 
1.2.3生态功能
 
不论是皇家园林将自然真山真水的园林化利用,或是江南私家园林将天然山水风景提炼升华至小尺度庭院空间之中,水景的营造始终是中国古典园林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园林之水要在形、声、色、动静、意境、特色等方面达到良好的美学效果和艺术境地,保持良好的水体生态环境是重要的前提。鱼类以水体中的藻类、游虫、蚊蝇虫卵等为食,能净化水体,并促进流动,增氧曝气,对于保持水体的洁净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鱼类还能丰富生物链,促进生态循环,构建良好的水生态系统,在古典园林水体景观中具有重要生态功能。
 
1.2.4意境营造
 
鱼在古典园林中最为著名的意境营造方式是“知鱼之乐”。“知鱼之乐”出自《庄子·秋水》中“濠梁之辩”,表达了古人智慧、洒脱、隐逸的精神境界,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为常见的意境营造主题之一。如颐和园的知鱼桥、圆明园“坦坦荡荡”中的知鱼亭、寄畅园的知鱼槛、避暑山庄的知鱼矶、香山静宜园见心斋的知鱼亭、豫园的鱼乐榭、沧浪亭的观鱼处(原名濠上观)、留园的濠濮亭和冠云台“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的匾额等等。这些景点中的灵动、优美的游鱼,结合点题、建筑等方式,创造深远意境。
 
1.2.5寺观园林中的放生对象
 
伴随佛教、道教盛行,寺观园林在魏晋南北朝及唐代逐渐形成并日臻完善。放生即把捕获的小动物放掉,体现了古人保护自然、爱护生命的文化传统和敬神祈福、积德行善的美好心愿。放生活动古已有之,佛教传入、兴盛之后,持续、广泛的放生习俗逐渐形成。放生池既是极具宗教意义的设施,又是寺观园林中水体景观的主要形式。

鱼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4个历史及作用 图片

鱼作为最常见的放生对象被香客放养于放生池中,既传承佛教教义、祈求神灵护佑,也丰富了寺观园林的水体景观。因“鱼昼夜未尝合目,亦欲修行者昼夜忘寐,以至于道”,敲击木鱼,有不寐的自警之意,也是修行者心静如水的体现。

同时,在佛学中,鱼是有慧眼的,于污水中能保持眼神清澈,洞悉环境,隐喻修行能洞察世事,寻求心灵的解脱和豁达[7]。因此,寺观园林中的鱼类对修身养性、传承教义、氛围营造等也具有一定作用。
 
 
更多>同类园林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