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八景的景观多维感知机制研究
摘要:【目的】以景观多维感知为研究背景,聚焦中国八景的研究与应用。研究八景多维感知组成的主观元素、客观元素,以及主客观八景之间的互动机制。
【方法】继承中国传统八景思想,在分析古今八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八景的主观、客观、主客观合一及其构成要素,以及八景多维景观感知的分析评价方法,选取澳门新老八景中的灯塔松涛、路环渔韵、双湖塔影和普济寻幽四景,对其八维感知占比分别进行初步评价。
【结果】从八景的主客互动、八景的主客流动、八景的景观多维感知3个方面分析,探索了八景与人类个体之间的互动交流机制。
【结论】构建了主观八景的感受、认知、应对与客观八景的能量、信息、时空两方面相互流动的八景流理论框架。
1八景与景观多维感知
“八景”一词最早出现于道教典籍[1-2],主观上指人的眼、耳、鼻、口、舌等主要器官。《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曰:“八景、八,门者,身中所具之门户,为神气之所出入。”[1,3]八景即指人类个体感知外界、外界与自身内部的心灵、精神、感情相互作用的“通道”。八景在客观上指8个最佳行道受仙时间的气色景象。8个时间分别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此为“八节”,即二十四节气的主干时令,与之对应的八景分别是元景、始景、玄景、灵景、真景、明景、洞景、清景[1-2]。
《行经集注》曰:“清明天主与眷属来时,各驾八景辉明鸾舆,九霞光耀宝盖。八景,一作八宝妙景,一作八卦神景,一作八色光景。大抵天上神舆,周八方之景,备八节之和,故云八景。”[4]鉴于道教注重生命个体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与关系,对于八景的定义,亦由“身之门户”,进一步扩展为“八节之和”的时间与“八方之景”的空间。北宋时期,由宋迪作画、米芾题序的《潇湘八景图》声名大振,则使“八景”的名称得到普遍认同,成为中国古代常见的集合称谓之一,亦类同于“十景”“十二景”“二十四景”等。
《行经集注》曰:“清明天主与眷属来时,各驾八景辉明鸾舆,九霞光耀宝盖。八景,一作八宝妙景,一作八卦神景,一作八色光景。大抵天上神舆,周八方之景,备八节之和,故云八景。”[4]鉴于道教注重生命个体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与关系,对于八景的定义,亦由“身之门户”,进一步扩展为“八节之和”的时间与“八方之景”的空间。北宋时期,由宋迪作画、米芾题序的《潇湘八景图》声名大振,则使“八景”的名称得到普遍认同,成为中国古代常见的集合称谓之一,亦类同于“十景”“十二景”“二十四景”等。
梳理八景研究文献,可分为文学艺术与景观空间两大类。前者有对于潇湘八景艺术性[5-6]、八景景名[7-8]、题诗文学性[9-10]等的研究,后者主要集中在八景景观文化[11-13]、古代八景景观研究[14]、八景的空间营造研究[15-17]和地方性的八景研究[18-21]等方面。两大类中与八景感知相关的研究相对较少,赵夏[22]将八景与一定的主观感受相关联,郭旭昊等[23]、杜春兰等[24]、李畅等[25]从“八景是中国传统景观感知方式”的视角,对八景景观空间进行感官体验研究[23-25]。已有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对关中八景的多维感知的景观资源评价[26],也有将中国八景的景观感知拆解为“六觉”结构的感知维度研究[27]。此外,还有新近的八景声景研究[15,28-29]等。
针对景观多维感知,分析已有的八景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八景从主观之景到客观之景的转换,从时间与空间的联系,再到覆盖中国乃至东亚城市人居环境景观感知的广泛应用,八景为现代景观的多维感知研究开启了一片广阔而深奥的领域。从人居环境景观感应理论的视角来看[30],八景同样有主观、客观、主客合一的三者之分,主观八景是实现个体连接外部客观世界的感受、认知、流变;客观八景是实现个体生存必需的能量接受、信息传递、时空应对。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景观感知是多维、多通道的。对于景观多维感知研究而言,八景极为典型。
景观多维感知研究在中国由来已久,从道教八景的8种人体感知通道开始,人们就注意到了人体感知外界的方式是多元通道交互而综合作用的。现代的景观多维感知研究将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触觉感知、味觉感知与嗅觉感知五维整合,称之为多维感知系统。研究内容多着重于视、听、嗅、味、触5种客观感官的感知维度,在少数文章中也偶有提及心理或情感维度的景观感知参与[31],或认为心理维度为五感作用后触发的综合感受[23],或借用古代“六觉”“六意”的概念[24],分析其中的心意、情感维度。但均未有更深入的探究。本研究的景观多维感知将在视、听、嗅、味、触5个感知维度的基础上,提出增加心、情、意3个新的研究维度,即心理感知、情绪感知和意念感知,探索人体对于景观的8个维度的综合感知。
2八景的景观多维感知机制
2.1八景的主客互动
主观八景与客观八景双向互动交流形成八景。主观八景方面,即内八景(图1),指每一个体所通过眼、耳、鼻、舌、身五感官和心、情、意共八通道的认知,个体经视、听、嗅、味、触五感和心理、情绪、意念,获得的八景感受和认知,包括兴奋、愉悦、舒畅、遐想、幽思,以及对八景形成的文化精神理解和意向等心理性景观。八通道的主观空间由人体为空间感知坐标的6个方位及2种空间感受构建而成,即前、后、左、右、上、下、外向、内聚;八通道的主观时间由一天中的时辰、8个重要的节气,以及四季组成。这些心理景观是个体的认知和情感状态与风景名胜的客观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个体对时间与周边方位的主观感知,在客观上表现为与时间季相变化和空间方位的连接应对,集中体现为一种意欲,加之五官感受和心理、情感、意念的认知,从而因人而异,对八景的感知由此千变万化、丰富多彩。
进一步将个体八景集合成群体八景,使之成为社会的文化和习俗的一部分。其成因包括与节气和特定方位关的自然节奏、地理特征造就的文化习俗,以及基于情感纪念和景观美学引发的景观特征。
客观八景包含八景景观、八景时间、八景空间相互关联的三者。客观八景代表自然或生态的景观元素,例如植被、野生动物和影响人类居住的其他非人造因素;八景时间指中国传统历法一年中的8个关键节气,预示着气候、农业和文化活动的节点性变化;八景空间即8个方位,由南、北、东、西4个方位组成的水平空间与天和地2个方位组成的竖向空间,以及空间中央和空间边界或边缘2个方位。
客观八景是人居环境能量、信息、时空的基本载体,主观八景是生命个体感受、认知、应对前者的基本通道。前者的能量、信息与后者的感受、认知通过时空应对得以互通流动,从而主客交流、交融,形成理想的人居环境——主客合一的八景。正因为八景之于中华人居环境的存续至关重要,才会有延续数千年、遍布大江南北城镇村落、至今依然长盛不衰的八景。
2.2八景的主客流动
沙漏图展现了上部分客观元素与下部分主观元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图2)。沙漏中部重叠的中心区域是2个部分的交汇处,暗示着主观、客观通过感受、认知、应对与能量、信息、时空之间的流变,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沙漏上半部分展示了时空、能量、信息三要素,汇聚成一个代表“感受”的中心点。这种融合说明了动态能量、信息流变、物理时空有助于感官对景观的理解。在沙漏中部,沙漏的收缩代表“对于客观八景的认知”,感知在这里被处理和内化,成为人们的知识、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组成部分,连接自然和人文领域,并将物质与精神体验联系起来。
沙漏下半部分变宽代表由主观八景向客观八景的“互动”,强调人类个体积极参与到景观中。在此,感知和认知的元素会刺激欣赏、理解和产生灵感等反应,这些反应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身体感觉和更深层次的主观体验,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人类个体有意识地进行时空应对调整,以求更为有效、有利、有理地实现主客流动。
沙漏下半部分变宽代表由主观八景向客观八景的“互动”,强调人类个体积极参与到景观中。在此,感知和认知的元素会刺激欣赏、理解和产生灵感等反应,这些反应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身体感觉和更深层次的主观体验,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人类个体有意识地进行时空应对调整,以求更为有效、有利、有理地实现主客流动。
沙漏图也概括了人们如何体验和参与景观的多层次过程,将客观理性的理解与主观感性的欣赏,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流动结合。这是一种整体的景观设计和欣赏方法,不仅重视审美和物理时空方面,还重视个人与周围环境互动的情感和认知体验。
图1和图2共同展现了景观的客观和主观元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八景主客互动机制。这种互动机制有助于人们更为深刻地理解生态、文化、空间、个体和生理、心理等各种因素如何相互作用而形成城市和自然的环境体验,也可用于人类个体、社区从客观的角度对每个景点进行不同的感知评价,且能更全面地评估景观的文化意义、实用性和美学品质。
2.3八景的景观多维感知
八景是景观多维感知的重要类型。人的感官体验是人认知和理解世界的基础,是个体与外部世界交互的基本方式。通常意义上,这些感官为“眼、耳、鼻、舌、身”,其与感知对象相互作用产生的体验,即认知和感受,对应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随着现代心理学与脑科学的发展,个体多维感知的内涵进一步扩展,涵盖感受、认知和情感反应3个环节。来自外部对象的信息和刺激被传递到大脑中进行处理。这个过程涉及意识层面的思考和评估,也就是“心”和“意”的作用。
“心”可以理解为大脑的思维活动,即对信息与刺激的分析和理解,“意”则涉及意图与决策,即对信息的反应和处理方式,其结果引发的个体情感与情绪,就是“情”的作用,是人体对接收到的信息与刺激产生的内在反应。将此多维感知的过程拓展为“眼、耳、鼻、舌、身、心、意、情”的“5+3”模式,对应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考与理解、意图与决策、情绪与情感,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体对外界环境的多层次的感知和内在情感的综合性体验。
“心”可以理解为大脑的思维活动,即对信息与刺激的分析和理解,“意”则涉及意图与决策,即对信息的反应和处理方式,其结果引发的个体情感与情绪,就是“情”的作用,是人体对接收到的信息与刺激产生的内在反应。将此多维感知的过程拓展为“眼、耳、鼻、舌、身、心、意、情”的“5+3”模式,对应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考与理解、意图与决策、情绪与情感,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体对外界环境的多层次的感知和内在情感的综合性体验。
八景作为高度凝练自然景观或人文名胜的典型代表,自身也是能够激发多维感官体验的集合——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体验交织在一起,生发复杂的思维、情感和意识。纵览古今,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作品无不是被外物所激发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综合影响之下的内心激荡澎湃的思维、情感和意识的写实,而后人体味这些复杂的内在共鸣又被进一步放大为外在的知觉,形成相互影响与作用的主客感知。
八景丰富多样的景观和文化吸引着游览者,人们感知八景的通道,不单纯是通过视觉、听觉等维度,而是由认知感受直接作用进一步扩展,增加了意识层面综合作用的“心”“意”和“情”。笔者以八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主观八景思想来源的研究,将其对照阐释为心境、意念和情感3类通道和感知体验。
1)心境:心境是人在接收到景观感知信息后,对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分析与理解等直觉类心理活动。例如,在感知澳门八景时,游客们会感受到不同的心境体验。在游览大三巴牌坊时,可能会沉浸在历史的厚重感中,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的心境;而在漫步澳门塔的观景平台上,可能会感受到一种开阔豁然的心境,体验到心灵的舒畅和宁静。
2)意念:意念是人们在感知景观,即经由心境体验之后所产生的思考和联想,是对外界信息做出的反应与处理方式,涉及个体主观的意图决策。在感知澳门八景时,游客们会产生不同的意念体验。例如,在游览大三巴牌坊时,可能会联想到澳门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承,对澳门历史文化产生思考和理解;而在欣赏澳门塔的城市风光时,可能会对澳门现代化发展和未来展望产生思考和想象。
3)情感:情感是人们在感知景观时产生的情绪和感受,是对周围环境的情感反应和情绪状态体验。例如,在感知澳门八景时,游客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在欣赏妈阁庙的古老建筑时,可能会产生一种敬畏和虔诚的情感;而在游览澳门塔时,可能会产生一种兴奋和惊叹的情感。
3澳门八景感知分析评价
3.1澳门八景
作为国际文化交界地带而以中华文化为主的澳门,近年的澳门新八景评选,为本研究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澳门八景首提于1992年,由澳门历史学会、澳门中华诗词学会等8个澳门地区有关历史文化与艺术的民间社会团体联合组织,经全澳市民3次评议,历时1年从43个候选景点中评选产生澳门八景[8]。2019年,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澳门中华文化交流协会以全球票选的方式,在20个与澳门八景无重复的候选地点中,评选出了澳门新八景[32](图3、表1)。
基于前文对八景景观主客观互动的理论研究,进一步开展与之对应的实证研究,从澳门八景和澳门新八景中各选取2个景点作为验证案例,实践研究方案,验证研究方案的可行性。本研究将为日后进一步研究扩充调研样本,为扩大性研究提供参考。
本研究采取开放讨论的形式采集澳门八景的多维感知情况,在确保能够充分感受、认知澳门八景的情况下,划分八景感知的8个评价维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身觉、思维、意图、情感,每个维度分别代表具体的感知能力及其在特定环境中对个体体验的影响程度。假定八景多维感知的每个评价维度的总分为100分,以数值量化个体体验在各维度中的重要性或表现水平,选取5位博士生作为参与者分别对八景的每一感知维度进行主观打分。最终取参与者对各景点各维度主观测评分数的均值,形成具体的八景多维感知量表,感知量表中央的蓝色区域为景点各维度的分值分布。
3.2灯塔松涛
统计灯塔松涛八景感知中各维度评分的基本占比(图4)。东望洋山又称松山,海拔93m,是澳门半岛山岗最高点,山顶的灯塔、炮台和圣母雪地教堂组成灯塔松涛的三大胜迹。行至东望洋山,首先感受到的是灯塔宏伟巨大的轮廓与其投下的阴影,还可以听到耳边的松针摩擦与枝条摇曳的沙沙声,远眺近揽,蓝海松波,满目苍翠,海风拂面而来,与尽收眼底的澳门城市风光遥相呼应。
在听觉与视觉体验的交互作用下,身处动静结合、视听交错之景(图5),八景感知的生理、心理、精神同频共振、互赢放大的作用颇为显著。
灯塔松涛的八景感知中,视觉和听觉成为主导通道,其他感官则作为辅助,形成该景的整体体验。从景观感知角度分析,在爬山途中,能看到灯塔的壮观轮廓,视觉感知到空间位置的不断变化,听觉感知到的松涛声响亦是持续的流动,阳光照耀下的灯塔、教堂、拂面的海风、脚下的大地,以及温暖的温度等均强化了个体与大自然的连接,传递了自然和人文能量、信息。登临灯塔,视野进一步扩大,西至对岸湾仔的加林山,南至地标性建筑新葡京大厦及更远的氹仔区域内的诸多建筑,东至港珠澳大桥,旷达之景尽收眼底。对听觉与视觉综合作用的实验表明,声源会引导人搜寻相关的视觉要素,自然声能够引导人们关注绿色景观并得到情绪层面的疗愈[33]。城市丰富的视听感知激发了人体内在的“认知”流程,进而引发意念而导向深层的情感体验,完成了一次由表及里的感知深化流程,实现了从感官体验到精神共
3.3路环渔韵
统计路环渔韵八景感知中各维度评分的占比(图6),发现嗅觉与味觉感知是此地的主导体验。路环渔村北至轮渡码头,南至谭公庙,紧邻十月初五马路,与横琴区隔海相望,传统渔村的地方特色和多元民族的人群构成了此地独特的嗅觉和味觉感知体验。
漫步于十月初五马路,融合葡式风情的建筑与缤纷墙绘吸引着人们的视线,伴随着海岸及横琴码头渐行渐远的轮船笛声,轻拂而来的海风带着腥咸的海水气息刺激着嗅觉感官(图7),将人们对八景的感知体验带入海岸饮食的天地。
进入渔村内部,在众多海鲜饭店与葡式商铺里,鲜美与香甜的食物气味交织混合扑面而来,嗅觉将人引向更进一步的味觉体验。在品尝手打咖啡、海鲜佳肴、葡式蛋挞及其他葡国美食的过程中,食物的香气与口感共同作用,人体的味蕾与鼻腔进行综合感知,带来一场嗅觉与味觉交织的体验(图8)。
有研究表明,景观中的气味正向影响着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34]。在路环渔韵的多维景观感知中,来自路环渔村的“能量”,通过感与知,在时空中游荡。粤海地区的渔村文化与异国外来文化的交融与共生,路环渔村兼容并蓄的地方精神,让游客产生了从生理体验到心理感知的八景感知,路环渔韵当之无愧成为澳门新八景之一。
3.4双湖塔影
澳门新八景中,双湖塔影以其独特的身觉感知体验引人入胜。该景以南湾湖、西湾湖和澳门旅游塔为中心,形成了一处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观光区域。以身体感觉作为感知的起点,联动其他感知体验(图9),双湖塔影的八景感知更加立体和真实。身体感受到湖岸微风的清凉,湖水的涟漪、拍打礁石的浪花,这些景色不断变换,同时刺激着视觉与听觉,海风中的温暖与潮湿,亦是除视听外十分重要的触觉体验。景观的触觉体验能体现景观在细节方面对使用者的关怀[35]。
例如,漫步能够直接激活人的身体动感。双湖塔影中道路一侧是历史悠久的西洋式殖民建筑,另一侧是面向西湾湖的石质堤岸。木棉花瓣飘落到人行路面上,为行人脚下带来自然柔软的触觉感受,微风裹挟湖水的湿气拂面,身体感受到西湾湖水带来的凉爽,让人以身体感知穿越时光,感受着历史的累积与现代的交融。木棉花瓣的柔软触感和微风拂面的清凉感共同营造出一种舒适的氛围,使人沉浸在悠闲惬意的美好时光中,远观南湾湖面澳门塔的倒影,宁静而舒适的心境、情感体验油然而生(图10)。
而澳门旅游塔的蹦极项目更为人们带来了一种全然不同的身体感受,居高临下的位置、猛烈的强风和极限运动带来的强烈动感体验将身体的多维感知推向了极致。这种独特的身感体验将人们带入了一种全新的感官境界,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极限,让人在极限运动中尽情感受刺激的体验(图11)。
例如,漫步能够直接激活人的身体动感。双湖塔影中道路一侧是历史悠久的西洋式殖民建筑,另一侧是面向西湾湖的石质堤岸。木棉花瓣飘落到人行路面上,为行人脚下带来自然柔软的触觉感受,微风裹挟湖水的湿气拂面,身体感受到西湾湖水带来的凉爽,让人以身体感知穿越时光,感受着历史的累积与现代的交融。木棉花瓣的柔软触感和微风拂面的清凉感共同营造出一种舒适的氛围,使人沉浸在悠闲惬意的美好时光中,远观南湾湖面澳门塔的倒影,宁静而舒适的心境、情感体验油然而生(图10)。
而澳门旅游塔的蹦极项目更为人们带来了一种全然不同的身体感受,居高临下的位置、猛烈的强风和极限运动带来的强烈动感体验将身体的多维感知推向了极致。这种独特的身感体验将人们带入了一种全新的感官境界,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极限,让人在极限运动中尽情感受刺激的体验(图11)。
3.5普济寻幽
在普济寻幽的多维感知实证中,“心”“情”与“意”的感知贯穿了游客对这一宁静祥和之地的全面体验(图12)。普济禅院作为澳门三大古庙之一,不仅以其雄伟的建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游客,更重要的是,普济寻幽的独特景观意象还为游者构建了一处“应物斯感,即景会心”的情境,以客观景象引导游客由客观到主观,由外物到内己,由客观世界流向主观内在,进入深层次的心灵体验,引领游客进行精神上的探索和思考。对景观意象的感知,需人体主观感知的参与与景观场所情境氛围的“虚实相生”互相转化[36]。当踏入这座古朴庙宇,游客首先感受到的不只是视觉之美(图13),还有庙宇深厚文化底蕴和宁静环境所共同构建的精神能量场。这种能量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限制,触及游客内心深处的“心”“情”与“意”,激发他们对生命、宇宙和自我存在的深层次思考。
具体到普济禅院中,“心”的体现在于游客对空间和历史的深度联结。古庙的气氛和空间布局使游客的思维暂时脱离现实,进入一种沉思的心境,产生对于时光流转和生命无常的思索与联想。“情”则体现在游客的情绪反应上,如庙内的香火、佛像和诵经声所引发的内心平和与敬畏感,成为游客情感交流和共鸣的桥梁。而“意”则表现为游客对这些体验的内在化,他们在禅院中的感悟和思考可能会转化为日后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成为个人精神成长的动力。通过普济禅院这一宁静的空间和丰富的文化氛围,“心”“情”与“意”共同构建了一场感官和心灵的完整旅程。
4结语
本研究明确了八景在主观、客观、主客观互动3个方面的构成因素及作用机制。初步结果显示:相比单一的视觉或听觉,以及有限的多维层面,迄今为止,作为典型的景观多维感知、历史悠久的八景,具有长时间而广泛的实践应用积累。以八景为基础和出发点,现代景观多维感知在理论和实践上必将有较大的提升,甚至是突破。尽管,已有研究表明,当代景观的视觉信息占到五官信息的80%以上,听觉信息比重也紧随其后[37],但问题是,这种统计结果准确与否仍然存疑,因为相比于景观视觉信息测试,其他感官信息量的测试受限;而且人类的主观八景是景观的八维感知的共同作用,显然要大于其中一两个维度的合成,况且,那些貌似信息量不大,但却是不可或缺的景观感知维度,很有可能如同烹饪的佐料一般,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笔者认为,这正是现今开启景观全域多维感知研究的重大意义,景观多维感知研究将深刻影响改变和丰富新时代人们对于风景园林学科的认识理解,具有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意义,60多年来景观感知研究的又一新的进程已经开启。对此,中国的人居环境早在千年以前就展开了大规模的实践与早期的理论构想,这就是中国的八景。
笔者认为,这正是现今开启景观全域多维感知研究的重大意义,景观多维感知研究将深刻影响改变和丰富新时代人们对于风景园林学科的认识理解,具有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意义,60多年来景观感知研究的又一新的进程已经开启。对此,中国的人居环境早在千年以前就展开了大规模的实践与早期的理论构想,这就是中国的八景。
综上,身处现代科技的新时代,本研究试图从建立第一性原理出发,揭示八景的主客互动交流机制,构建包含八景主观、客观、主客互动的八景交流体系,以求实现景观多维的感受、认知、应对,丰富现代人的八景科学与文化,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城市设计带来活力和理论与实践的新启示,实现人类诗意栖居的远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