氛围之上北京上地元中心景观设计创作复盘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氛围之上北京上地元中心景观设计创作复盘

日期:2024-08-21 17:08:37     作者:朱育帆    浏览:0    
核心提示:气氛美学之于景观设计创作是一个当代命题,又可与中国传统意境美学互为参照,氛围设计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需要不断建构和修正的景观理论。 【方法/过程】以北京上地·元中心科技园景观从概念到落地呈现的设计创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解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圆舞曲之庭”和“后工业基因城市绿带”两个重点部分的设计演进过程。
摘要:【目的】气氛美学之于景观设计创作是一个当代命题,又可与中国传统意境美学互为参照,氛围设计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需要不断建构和修正的景观理论。
 
【方法/过程】以北京上地·元中心科技园景观从概念到落地呈现的设计创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解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圆舞曲之庭”和“后工业基因城市绿带”两个重点部分的设计演进过程。
 
【结果/结论】以实证回溯的方式复盘讨论了在本次设计实践中将“氛围”作为总体前置的景观设计控制方法的路径择取、空间应变和价值拓展。
 
 2022 年 6 月的一天,笔者站在元中心楼宇围合的内庭之中,面对如此超出预想的成效,不禁感慨:这件始于中国房地产转向品质维升的时期、终于 3 年新冠疫情,在断断续续地持续了整整 6 年的诞生了诸多堪称魔幻经历的作品,对其设计过程的复盘是必要的。这里并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般气魄的场所精神,所有都归于日常、恬静与真实,如果问设计创作中有什么可以称得上是深有感触,那就是——一切始终都在“氛围之上”。
 
1  氛围与气氛美学

氛围之上 北京上地·元中心景观设计创作复盘
 
北京海淀区北五环以北有一个听上去很神圣的叫“上地”的地方,如今这里已经发展成为北京市代表性高新科技产业园密集分布的区域,芸芸“码农”,极具活力(图 1)。而改革开放以前这里还是沧海桑田、阡陌交通,今天有处夹在京藏高速公路和 13 号地铁线路之间的称为“安宁庄”的自然村片区,20 世纪 90 年代北京三元乳制品公司在村北部圈地建设了一个奶牛养殖厂,作为全北京城的供奶基地之一。2002 年,三元利用这片养殖厂的空间成立了华冠分公司,转型发展成为制造、生产、加工及销售乳品、饮料和保健品等民生产品的乳制品加工厂,旗下乳酸菌制品最为知名,成为北京六十到九十年代生人的城市记忆的一部分。

2010 年,响应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号召,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华冠加工厂停产。2015 年,《中关村移动智能服务创新园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获批,要将厂址土地流转为容积率达 3.5、建筑面积达 34 万 m2 的高密度型现代科技产业园区——上地·元中心①,此地城市面貌将为之大变。
 
规划要求科技园用地南部和东部退红线以建设城市公共绿地,并交由项目代征统一规划和建设。其中东部的退线为后续的景观设计带来了一系列具有实验性色彩的不确定性,这种实践经验对于当前步入存量更新时代的研究仍具有借鉴价值,即城市绿地中后工业遗存的价值观念、遗产化和再利用课题。2015 年工厂开始拆迁,位于建设用地范围内且与规划目标无法兼容的主体厂房和后勤管理等附属建筑几乎被悉数拆除。

工厂最主要的厂房车间团块位于总用地的东半部,其建筑东三分之一的部分恰好位于代征绿地之中,由于建筑并非要立即拆除,开发者决定利用这个时间差临时保留这一纵一横大跨度分布的厂房建筑,并改造成展示区的售楼处,内设接待、办公和会演等综合职能。2016 年初展示区建筑②和景观改造完成并对外开放,其中利用大跨度厂房所做的剧场空间改造相当成功,举办了不少场次的公共文艺演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其外环境场地中蒙德里安式彩色混凝土铺装设计也颇具特色。此后景观团队开始接手全区的景观设计工作。
 
对于设计师而言,首次的场地踏查是最具有直觉意义的,而实际上 2016 年的场地景象才是具身体验的起点,展示区所赋予的是被建筑师重新定义过的具有后工业属性的当代氛围,我们知道它将是短暂的和时效性的。而在展示区西面更大范围的、几乎被铲荡一空的建设用地之中,留存的若干组大树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连同大面积绵延铺设在裸地之上的绿色防尘罩网,这场景竟然有了些许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味道,透出了牧场通感的历史性气息,而我们也知道在巨大的建设量面前,它的存在同样是短暂的和非现实主义的。
 
建筑师的空间思路、航空路线上的分级控高要求与项目高容积率的需求共同左右了科技园建筑的基本布局和环境形态。总体而言,建筑希望通过非连续性的形体(即矩形和 L 形单体建筑)组合营造一个具有开放性的中庭空间,由于每幢建筑的限高和分摊的面积额,导致相对于庭院尺度而言每个单体建筑的体量都是巨大的,通常采用通透性的玻璃幕墙类表皮术可以缓解压迫感。而科技园的建筑设计另辟蹊径,10 栋建筑采用了10 种差异化的表皮,呈现出多彩、多元、欢快的 POP 氛围基调,有意与街南小米产业园建筑③的灰雅形成反差,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建筑群的体量感。然而,由于其中只有半数建筑的表皮以玻璃幕墙的形式出现,另半数建筑立面为窗洞和砖石质感的实体幕墙,因此对于中庭空间所造成的压迫感还是非常明显的。以此进行逻辑推测:元中心建筑中庭南部很大区域将长时间处于巨大的阴影笼罩之中,围而不合的空间意味着存在多条贯入中庭的风道,可以想见在北京冬季楼北阴影与穿堂风中的生活体验,这里未来场景的阴冷压抑之瑟瑟寒意顿生,却也催生显影出一种设计应激,即营造“轻松明快”的氛围,它是设计的起点,而非终点,故称“氛围之上”。

氛围之上 北京上地·元中心景观设计创作复盘
 
欢快的基调和多年的职业敏感度共同作用下,我们迅速发现了项目名称“元中心”与“圆舞曲”之间的谐音关系,这让两者由此形成了顺理又自然的通感关联,圆舞曲不仅为空间设计提供了“圆”这一基础性形式语汇,也为在外环境的空间节奏中表达音乐律动感提出了更为明晰的审美诉求,这也与即将入主园区的“90 后”职场活力特征相呼应(图 2、3)。
 
元中心景观设计创作复盘
 
 “气氛美学”(aesthetics of atmospheres)[1-2]的概念是德国哲学家波默(Gernot B?hme)④于 1995 年提出的,用介于审美主客体之间的气氛来描绘当代文化的审美特征,近 30 年来引起很大的连续性反响,影响了后来的建筑、景观、音乐、戏剧乃至触及日常的审美与设计 发 展 路 径。 而 柏 林 工 业 大 学 的 瓦 丁 格 (Jürgen Weidinger)⑤教授结合自身设计实践与教学研究将氛围美学之于景观设计的研究实质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建构了设计氛围 (designing atmosphere)的理论框架和五大步骤[3-4]:场所氛围定调—感知空间赋形—空间动势引导—行为激励适配—细节强化体验。作为一位具有重要代表性的景观设计师,他特别强调了设计在此过程中进行空间赋能 (赋形+造势)的绝对价值。而通过回溯元中心的设计创作历程,可用以参照并印证瓦丁格氛围理论从宏观到微观的有效性。
 
 尽管建筑退用地红线形成的临街周围空间和若干楼宇间景观面积占比达总景观面积的50%,但元中心景观设计的重心还是贯穿东西和南北所构成“一横一纵”的 T 形空间,它决定了元中心户外环境空间品质可能的上限,也是复盘元中心景观氛围设计控制的两条主要脉络。
 
 2  一横——“圆舞曲之庭”
 

元中心景观设计创作复盘
 一横为“圆舞曲之庭”,东西长 300 m,宽约 60 m,包括东西主入口、中庭和横穿绿地的部分,是与科技园工作人员联系最为密切的户外空间(图 4)。
 
  保留园区中心地带 5 株长势良好的悬铃木是综合平衡的设计决策,2017 年影像中基坑的形状表明了项目开发者为此所做出的努力。其中位于园区中心北部的 3 株悬铃木显然影响到了后来建筑的布局,导致位于中部的建筑位置做出了应对和调整,树丛北侧的建筑向北退让,南面对应的建筑向北突进作为补偿,使得原可呈“一”字形的内庭院演变为“品”字形,而无论是突进还是后退,两座建筑朝向内庭的界面都进行了半渗透式的“灰空间”处理——一二层架空,半室外平台和外挂楼梯“破局”,为原本板正的矩形庭院空间带来了丰富的格局变化。

 
 
理解建筑布局的要义对于准确判断景观空间的动势关系是有很大裨益的,让场地中的 5 株悬铃木成为建筑和景观设计共同的空间锚点,有助于谋求空间效率的最大化。北面 3 株悬铃木组合的景观美学价值最高,又位于楼南阳光下,地望最佳;而南面 2 株悬铃木株型相对矮小,位置略偏西,也正好避免了单一轴线上的板滞,设计可以采用差异化的处理手法,使得南北构成相映成趣的、均衡的互补关系(图 5)。

元中心景观设计创作复盘
 
东西向长庭好似容纳圆舞曲舞者们的池厅,十几个不同大小的圆形绿岛拟态了多组舞者随乐曲回旋所形成的轻快氛围,成为横轴空间设计中具有格局性的形式语言,绿岛外缘提供了绵长的单向或双向坐憩空间,而岛之间形成的具有张力的连通区域将园区的工作人员输送到各个楼宇,这里演变为可以人看人的交往性社会空间。长庭中最大的绿岛直径达 30 m,环拥着北面的悬铃木树丛,微地形与宽达 2.5 m 的特别处理边界细节的圆弧形草白玉石凳共同成为中庭的“自然”图腾(图 6)。

元中心景观设计创作复盘


圆舞曲之王约翰·斯特劳斯有两首名曲:《春之声》和《蓝色多瑙河》,在这里进行“春之声圆舞曲”的景观叙事便再合适不过了,温润如玉的石凳面上雕刻着英国浪漫派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诗歌《春天》,阅读它成为一种选择(图 7)。

元中心景观设计创作复盘
 
中庭场所也呼唤着“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相照,南部那片悬铃木的场所便成为一个最佳的选择(图 8)。设计师在那里建造了一处可供人们在树下安静休憩的场所——旋亭,与北部的“自然图腾”式手法不同,这里展示出一种强力的介入姿态。设计团队在悬铃木最低分枝点处设计了一个貌似悬浮的圆形华盖,仿佛两株树木是从华盖中间生长出来的。

元中心景观设计创作复盘


旋亭的设计充满玄机:结构上是类伞形受力架构,由 3 根结构柱支撑起来,加上 2 根树干,如果不做处理远看便似一个五柱亭 (图 9);因此设计采用了障眼法,利用 3 组通高的镭射膜有机玻璃门扇进行组合,所产生的魔幻般的反射效应将“五柱”隐匿了起来,旋亭华盖底面使用的是镜面不锈钢材质,将原本由于高度限制所产生的压抑感消除并沉浸式地向上通透出去,坐在亭下咖啡座上,不仅可以环顾四周而撷景如绘,低平的水平向檐口和木平台基座提供了限定性的全景画面,向上望去还可以获得一种镜像的“上帝视角”来欣赏自己和亭下一切(图 10)。

元中心景观设计创作复盘

元中心景观设计创作复盘

旋亭的扭转感是通过圆形华盖和木平台在平面上的错动与连接它们的梭形边柱柱列一同强化表达出来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景观自然需要水景支撑,亭北的水声环绕平台使得旋亭更加悬浮,水墙、镜池和瀑溪隐喻着多瑙河河流的水态(图 11)。

元中心景观设计创作复盘
 
 《蓝色多瑙河》作为家喻户晓的圆舞曲,施特劳斯的创作经历有不少故事版本,其中 “写在衬衫上的乐谱”⑥最显传奇色彩。记得笔者 2011 年曾慕名前往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UPC)北面参观一座社区花园,这座 花 园 是 建 筑 师 拉 佩 尼 亚( Martínez JoséAntonio Lape?a)和托雷斯(Elías Torres)⑦于1986 年设计的一件经典改建作品,他们巧妙地将建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塞西莉亚别墅花园 (Villa Cecilia)转换成为一座城市公园;花园里有一件青铜雕塑作品经常见诸各专业书籍之中[5],没想到我们刚进入花园入口甬道便在迷宫式折叠空间的长水道上与之邂逅:午后的阳光倾斜洒下,一个女子横趴在漂浮在水上的平台上,光影下衣襟浸湿的细节感很是迷人(图 12),不禁为这种诗性空间的氛围所感动。后来知道这件雕塑叫《溺亡的奥菲莉亚》(Ofelia Ahogada),是西班牙马德里雕塑家埃尔南德斯(Francisco López Hernández,1932—2017) 于 1964 年 根 据 莎 士 比 亚 戏 剧 《哈姆雷特》名角奥菲莉亚创作的一件人物圆雕,建筑师塑造了新的公共空间模式,同时将这件作品请入了花园这个特定的场域,使之成为空间的灵魂。

元中心景观设计创作复盘


这个雕塑展现的是主人公溺亡时的场景,西方人称之具有古典气息的浪漫,试想如果有所剧透,纵使是莎翁名剧的情节,任何一位来自东方的造访者也会感到阵阵后背发凉吧,这也许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衬衫传说非常类似于鲜活的莎翁剧本,为景观叙事提供了最佳的道具载体,衬衫、乐谱、从水中挽救回来的华章,中庭的这个方位竟然同样还有夕阳西下的那抹阳光。《衬衫》雕塑小品的设计表达是场景化的和去纪念碑性的,叙事情节的支撑使它如同“题眼”,成为旋亭区的焦点和空间灵魂(图 13)。至此,两个圆形节点,一绿一蓝,相得益彰,成为体现圆舞曲之庭场所精神的高潮空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庭铺装的设计实验。铺装的细节表达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在景观场所的具身体验中,铺装的感官质量是景观整体评价的最后闭环,因此是相当关键性的。中庭空间的铺装大胆地采用了统一的单一化浅色材质,虽然浅色在强光下容易产生不适的炫光,而单一的材质也往往意味着单板的呈像;设计采用的草白玉作为一种中价位的大理石铺装材料,成色较汉白玉略暗,但也相应降低了极端光照条件下的刺眼感,由于草白玉矿出材的纹路色泽并不稳定,意外导致铺装表面表现出丰富多元的马赛克式温润质感,它有效地调整了观者感官上的温度阈值,大大缓解了中庭空间(尤其在冬季)的压抑感和阴冷感,对于整体轻快氛围感的表达具有决定性。
 
 
3  一纵——后工业基因的城市公共绿地

元中心景观设计创作复盘
 
与常见的城市绿带不同的是,由于历史原因,东部“一纵”绿地中的工业建筑并没有即刻被拆除,而是被改造为售楼处,多功能尤其是城市剧场功能的植入使得这里充满了城市人文色彩,这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城市绿地与其密切相关的公共建筑共同营造城市生活氛围所带来的正向意义。是否可以有效利用绿地中的工业遗存取决于两个层面:一是作为文化记忆加以保留,这点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人们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二是利用原有工业建筑或设施增加城市运营的功能,如餐饮、展览或演出等,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但从当下的运行规则看,从限制转向支持则尚任重道远。城市从规划建设到管理运维是个系统工程,从相应法律法规的制定到执行的可达性,从严格到应时应地的弹性把控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成熟。

元中心景观设计创作复盘
 
种种保留的争取无果后,2021 年售楼处建筑开始拆除,只有一组大跨度的桁架结构被保留了下来,但无论如何这组开放性的景观构架还是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绿地的场所感,让人体验到了这座工业建筑没有屋顶和墙身时的“帕提农”气质。此时完全进入了景观设计的节奏,工业遗存的沉重如何转向并融入氛围体验的轻快成为关键。设计在桁架以南引入了大型水面,与地面齐平的镜面水池弱化了这组构架的厚重基座感,水面中心设一圆亭水吧,它是由原售楼处的一处圆形入口改建而成,屹立水中,仿佛一处莫卧儿式湖心亭(图 14),桁架、办公楼和周遭环境在镜面水池中整合于一体,重塑了东部城市绿地的空间感受。桁架下原来的室内剧场转化为露天的户外剧场以开展园区活动(图 15),竹模混凝土墙的组合运用标记了原有两组工业建筑的平面轮廓,演化出多处休憩小广场。
 
这片城市绿地的景观设计还有一个重要话题是雕塑。2015 年开发者在拆除原乳品厂厂房内设备设施时,特意保留了不少生产流水线上的不锈钢部件,并特别邀请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雕塑家隋建国⑧老师来设计一座展示科技园区精神的主题雕塑。关于雕塑创作,隋老师写道:“银河的英文名字叫做Milky Way,一条牛奶铺就的道路,它巧妙地提示人们:元中心是在一个牛奶厂的旧址上建立起来的,我将这艘太空火箭命名为《银河号》。”

  元中心景观设计创作复盘
 
 
在隋老师众多的代表性作品中,《银河号》是非常特殊的,从他所阐述的创作动机角度,这件雕塑具有明显的历史主义的后现代色彩。《银河号》利用了乳品厂原有的生产设施构件进行重新组装拼合,其镜面不锈钢面层是对原乳酸菌生产线 316L 不锈钢的回应。大造型上呈 18.5 m 高的尖塔形,具有显著的纪念碑性,但语汇本身又是多元拼贴的,仿佛一个吸附着大量铁器的“剪刀手”,带有一种诙谐的幽默感和欢乐感⑩(图 16)。
 
雕塑语言具有自主性,即无论环境如何,都不会影响对于雕塑本体质量的评价。雕塑自从成为艺术表达的载体,无论是位于室内还是室外,都会形成以之为中心的场所感,成为空间关键性的灵魂。从环境艺术的角度,当雕塑获得其所处环境的有力支撑时,雕塑与环境场所会相互成就,因此景观设计应该致力于这种关系的建构。雕塑与环境关系的质量有 3 个层面的评判标准:第一,雕塑所表达主旨是否与环境适配?;第二,雕塑自身的形体语言、尺度是否与在地环境适配;第三,雕塑有没有调动或激活场所的氛围。其中第三点最为难得,有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契里达《风之梳》?的巨大成功便是由雕塑形体、叙事、选址空间落位与雕塑所处海湾 大 气 象 特 征 所 共 同 造 就 的 效 能 最 大 化结果。
 
 
 《银河号》雕塑的创作产生于场地设计之前,那时并没有先行确定雕塑的具体位置。以雕塑家的知名度和这件雕塑所能引发的话题性,《银河号》是可以按照事件型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标准来优先选择摆放位置的。从城市空间的公共性角度,元中心场地东南角和西南角(尤其是东南角)的可见性最好,可能形成的城市影响力最为显著。但由于用地腾退时间等因素的限制,《银河号》在2017 年最终被摆放在东部城市绿带的中段,科技园区东门内偏北的大草坪上,背枕售楼处建筑,成为一个偏内向型的园属雕塑。

元中心景观设计创作复盘
 
另外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雕塑的接地方式。通过分析隋老师早期的创作草图(图 17),可以看出在构思初期雕塑设有独立基座的意图是明显的,但在落成时基座被不锈钢形体包裹而内置,这意味着基座消隐了,雕塑被直接放在了草坪上,或者说《银河号》直接从地面喷涌而出。传统意义上基座对于一件雕塑作品而言是重要的,某种程度上标识了雕塑存在的合法性。20 世纪之后,当代雕塑落地的方式开始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如果说雕塑主体镜面面层的选择表达出体形与环境融合的一种姿态,那么基座的消隐则意味着这种融合是全方位的,体现出艺术家对于环境的细微体察和应变。

元中心景观设计创作复盘
 
展示区售楼处建筑作为空间实体拆除后, 《银河号》失去了厚重的背景依托,东部城市绿带也进入了景观环境再造的二次更替阶段。设计将整条东部城市绿带划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 3 个部分(图 18),各有叙事。北部为在工业遗构氛围中重塑的水剧场,桁架、竹模混凝土墙勾勒的原建筑轮廓以及磅桥不断映射着场所中的后工业基因;中部《银河号》主导的银河广场呈现为东西宽 8 m、南北长 30 m 的轴向空间,仿佛一处观看“银河号火箭”发射的场域(图 19),雕塑北部林木的种植重组为它重新找回绿色背景板。

元中心景观设计创作复盘

银河广场与通往圆舞曲之庭的东西向涟漪广场组成“十”字形结构,北部和中部铺装细节中的圆形作为语言基调浸润在广场和池体的设计中,共同谱写着“大地圆舞曲”的旋律篇章。

元中心景观设计创作复盘
 
在 2015 年的改造设计中绿带南部保留了原沿厂东墙种植的加杨和旱柳等大型乔木20 余株,并利用草坪地形的塑造进行了简约大方的空间处理。为了履行园区海绵城市的职能需求,在东部城市绿带的南部区域设计了一处富有自然野性气息的雨水花园,通过留补大乔木层控制林冠的整体景观结构,而多样化种植的多年生草本地被层则体现出新的时代气象,为办公场所带来了更为轻松的特别氛围,这种受控的野性(artificial wildness)也完成了对上地元中心前身那个牧场时代的隐喻(图 20、21)。
 
4  结语
 
孟兆祯先生说中国园林特质的根在于 “景面文心”,他提出了以借景为核心的孟式 六 边 形( 明 旨 —立 意 —相 地 —问 名 —布局—理微—余韵)设计理法,与众不同的是,他将文学意境的设定作为整体控制,在设计次序上前置了,我们可以称之为设计在“文之上”。本项目的“氛围之上”,是气氛美学在景观设计上的一种表征,氛围设计也特别强调整体控制,尤其区别于那些刻意将五感割裂的认知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气氛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论确实有许多可以相互参照之处,只是气氛美学已在全球化的轨道之上,而中国古典意境论还保有独特的地域性坚守。但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景到随机,触情便是,殊途同归。
 
 
哈佛大学的贝内迪托(Silvia Benedito)教授在 2021 年出版了一本关于氛围设计的专著,深入研究了 5 种针对性的空间命题[6]:作为沉浸之旅、作为温度阈值、作为温度反差、作为项目和作为共享情景。可见温湿度的感知始终是调配人之空间行为分布的基点,如酷热环境下对于凉爽或是寒风环境下对于温暖庇护的偏好,这也是元中心景观设计应激的出发点。对于天象的藉借则是景观设计获得最大氛围感的绝佳途径,像卡拉万(DaniKaravan)设计的鲍港 Passages?景观中所带来的彻骨的感动那样,无一不是调动了天象宏大氛围中的叙事潜质从而获得了巨大的场能,而元中心氛围设计的意义可能恰恰在于在日常景观中所给予的和体获的那份云淡风轻一种对于平常景观的回归。
 
更多>园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