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外来植物在园林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们不仅丰富了园林景观,还为园林生态系统带来新的活力。
外来植物的利与弊
外来植物,即域外或者异域的植物,也就是自境外进入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植物。按其来源可以分为有意引进或意外输入,前者如大多数通过人为因素引进的栽培植物等,后者包括随着其他物资或交通、旅游而偶然进入或者通过边境自然传播等进入的植物。
一方面,人为引入栽培的植物有利于人类生活或生存,如我们熟悉的各种粮食、蔬菜、水果、园林观赏植物和其他经济作物,给人们带来了衣食住行等各类必备资源。另一方面,一些非正规渠道引入并逃逸,或随着其他渠道、边境自然传播进入中国的植物会成为有害的入侵植物。
外来入侵植物会对新地域带来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农业、林草业、畜牧业、渔业等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对森林、草原、植被等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产生的生态领域直接和间接损失。
外来入侵植物具有高发性,有性和无性繁殖快;隐蔽性,不易观察、学术界很难及时发现;艰巨性,绝大多数人不了解,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危害性,一旦形成,损失难以估算的特性。
据报道,2002年,中国因外来入侵生物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有500多亿元。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的调查结果显示,外来入侵物种当年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198亿元,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6%,而对中国生态系统、物种及遗传资源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约1000亿元。2009年,我国外来入侵植物造成的经济损失已高达2000亿元。2018年,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名录显示,其种数达到了464个。
外来入侵植物研究状况
目前,我国对外来入侵植物的主要研究对象集中于一些已经严重危害的入侵类群,研究内容包括入侵范围、危害程度、入侵机理、防范与治理等。但更多的入侵植物只有记录,没有标本,且类群的鉴定有问题。采集量不够,缺乏详细的本底调查,植物种类和新归化的种类不清,其对周边国家入侵情况不明,使得我们难掌握潜在入侵物种的动态。
中国对外来入侵植物的研究面临着复杂性、严重性、迫切性的挑战,主要表现为:种类繁多、来源广泛,物种鉴定难度大,很难及时被发现且处于不断增加中;入侵范围广,在生态、经济、人类健康等领域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形势非常严峻;基础研究人才少,本底资料严重不足,亟需公认的权威数据与平台。
外来植物应用的思考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与提高,大众生活向小康迈进,尤其是在休闲娱乐、亲近自然、欣赏园林之美等层面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
现阶段中国的园林花卉市场,外来植物品种很多。外来品种既给我们带来丰厚的利润,也产生过不必要的麻烦。面对这样的情况,一方面需要政策引领,更需要科学管理与应用研究,毕竟历史上由于人类贪婪引起的外来植物入侵案例比比皆是。作为专业人士,我们既要看到繁荣的一面,也要看到由于忽略而引起的负面效应。
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行业需要规范,特别是对花卉中的外来物种,要考虑现在市场流行的品种中自主创新占有比例是否合理,国产新品种DUS测定、新品种授权和注册等宏观管理及政策措施是否完善,以及我国花卉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的建立等多方面因素。学术领域需要关注外来物种的市场发展,做好科学管理与应用研究
中国二十一世纪的“园林之母”
中国是一个有14亿人口的大国,将植物知识和园林文化融合发展,在讲好中国植物故事,彰显中华文化的同时,利用好外来植物,应用生物的多样性,提高国民素质,科学普及工作可谓任重道远。
尽管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的说法已经提出近百年,然而中国观赏植物资源及其对世界园林界的贡献,至今没有被详细总结。经历几代人一个多世纪的努力,特别是在完成《中国植物志》中文版(1959~2004)和英文版(Flora of China,1994~2013),以及几十部省、市、区级植物志的今天,我们编写的《中国二十一世纪的“园林之母”》系列之作,不仅是总结我国的观赏植物资源,大力开展相关类群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提高植物大国的公民意识与责任担当,同时也可彰显中国植物对世界园林的贡献。
《中国二十一世纪的“园林之母”》主要讲述中国观赏植物及具有潜在观赏价值的类群,包括植物系统位置、物类数目与地理分布、类群各论、海内外引种栽培及历史、相关栽培及品种介绍,还将介绍海内外相关人物与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