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湟水谷地风景特质评价实践
1 研究区域概况
湟水谷地位于青海省东部地区,北临达坂山,南接拉脊山,西靠日月山和青海湖,是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区与黄土高原三大地域单元的接合区,面积约为 1.8 万 km2(图 2)。湟水谷地包含海晏县、湟源县、湟中县、大通县、西宁市、互助县、平安县、民和县。湟水谷地的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浓缩了荒漠草原、干草原、草甸草原、森林、高山草甸和冰川等各种地质类型。
湟水谷地自然保护地类型丰富且数量众多,含 8 类共 30 处,其中有 20 处出现严重的空间重叠、类型交叉现象,例如互助县南门峡地区相互重叠有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森林公园等多类自然保护地。为了湟水谷地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保护,亟须对区域内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工作。
2 湟水谷地风景特质识别
湟水谷地风景特征识别以“构建因子数据库—识别风景特质类型—划定风景特质区”为逻辑。在特质因子数据库的构建中,自然因子选取海拔、地形起伏度、土壤类型、地质类型、植被类型和土地覆盖类型,文化因子选择风景和地质资源。
风景特质识别的主要工具和方法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多元统计分析法、主观描述法等,实践的数据来源包括:Landsat-8 卫星影像数据、高程数据、世界土壤数据库(HWSD)土壤及土地利用数据等。
风景特质识别的主要工具和方法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多元统计分析法、主观描述法等,实践的数据来源包括:Landsat-8 卫星影像数据、高程数据、世界土壤数据库(HWSD)土壤及土地利用数据等。
对各类因子进行分类、编码并可视化(表 1),进而直观反映湟水谷地特质单因子的分布情况(图 3)。其中,湟水谷地地质遗迹和风景资源点作为风景特质的描述因子。在 Arc GIS 平台,将湟水谷地全境划分为 18 613 个 1 km×1 km 格网单元,每个格网单元被视作一个集成全部变量的风景样本。利用 SPASS 统计分析软件,对各类因子数据进行 K-means 聚类分析,共定义 26 个风景特质类型。
e Cognition 软件可用于基于对象的多尺度图像分割,实现风景特质区域的划定[35]。利用 e Cognition 软件平台中多层次分辨率分割工具,依据风景特质区域破碎程度,通过控制变量的组合实验,将尺度、形状和紧凑度参数调整为 500、0.1、0.8,可呈现风景破碎程度较低和风景特质区域均质化状态。
在比对卫星影像的基础上,通过目视解译法将分割后的图像结果进行合并,最终确定 21 种风景特质区域(图 4),并对合并区域的主导风景特质进行识别及描述(表 2)。
在比对卫星影像的基础上,通过目视解译法将分割后的图像结果进行合并,最终确定 21 种风景特质区域(图 4),并对合并区域的主导风景特质进行识别及描述(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