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法的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综合评价
———以太原市晋祠公园为例张哲琪(太原学院,山西太原030032)
摘要:通过对太原市晋祠公园的40个植物群落进行实地调研和资料搜集,选择影响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的12个因子,以美学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4个方面为评价准则,采用AHP法构建模型,通过专家打分,得出晋祠公园植物景观评级,并对晋祠植物景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准则层权重值排序由高到低为B1美学功能(0.4181)、B2生态功能(0.2497)、B4文化功能(0.2226)、B3社会功能(0.1096);
(2)指标层中C2与环境的和谐程度(0.1782)、C1色彩与季相变化(0.1562)、C4群落层次丰富度(0.1373)位列权重的前3位;
(3)乔-灌-草结构的植物群落层次丰富度较高,较好的物种多样性及物种丰富度,古树名木具有历史见证价值,具有更高的文化功能;
(4)AHP法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为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评价提供了方法。
城市绿化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文化、教育、游憩等功能[1]。良好的城市绿化对城市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具有重大意义,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文化底蕴、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2]。植物景观是园林绿地构建的主体,由乔、灌木、草本植物和古树名木等植物组成的色彩丰富且有季相变化的植物景观,能够通过感官带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和愉悦心情[3-4]。
为在城市建设中提供更好的绿地环境,探寻优秀的植物景观,众多学者采用多种方式对植物景观进行了评价,主要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语义分析法(SD)、模糊综合评价法、美景度评价法(SBE)、人体生理心理指标测试法(PPI)、审美评价测量法(BIB-LCJ)等评价方式[5-6]。国内有诸多学者采用AHP法对公园的植物景观进行了评价[7-8]。本研究以太原市晋祠公园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进行植物景观综合评价研究。
1研究区概况
太原市位于山西中北部,地理坐标为111°30′~113°09′E、37°27′~38°25′N。太原地区光能热量比较丰富,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冬季干冷漫长,夏季湿热多雨,春季升温急剧,秋季降温迅速,春秋两季短暂多风,干湿季节分明的特点[9]。
晋祠公园西靠晋祠博物馆,东临晋阳大道,北侧为晋祠宾馆,南侧为晋祠镇,占地面积66.67hm2,是太原市的大型公园之一。晋祠公园与晋祠博物馆共同组成的晋祠景区,是山西文旅厅和太原市文旅局共同打造的“西山生态文化游”精品旅游线路的起点,是崭新的太原文旅名片。
2研究方法
2.1样地调查
在晋祠公园内选择40个典型植物群落进行实地调查,设置20m×20m标准样方,将样地命名为Y1~Y40。依据《太原植物志》鉴别样方内的植物种类,采用每木测量法,测量乔灌木的胸径(cm)、地径(cm)、冠幅(m)、高度(m)、枝下高(m)等,明确各种类乔灌木的数量;在样地四角和中心设置1m×1m的小样方,确定草本种类。
2.2构建植物景观综合评价体系
AHP法是可以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的决策方法,可以将复杂问题拆分成几个层次,通过建模对每个层次因子进行分析、量化、排序来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操作需要4个步骤: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10-11]。该方法已经应用于校园植物景观评价,植物园植物景观评价,风景名胜区景区的植物群落调查研究[12-13]等方面。
经过对晋祠公园植物群落的实地调研,确定了晋祠公园公园植物景观评价模型由目标层(A)、准则层(B)和因子层(C)构成[14]。以晋祠公园植物景观评价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有美学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因子层由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组成共9个,其中定量指标有4个,分别是C4群落层次丰富度、C5物种多样性、C6物种丰富度,C8历史文化内涵。
为使评价结果科学合理,其他定性指标由从事园林和风景园林专业的15名高校教师,25名学生园林专业学生,20名市民及游客进行打分,采用1-9标度法构建判断矩阵[15]。
综合评价指数计算公式:
式中,Bi为某评价因子的权重值,Ci为该评价因子的评分值,得出晋祠公园植物景观综合评价指数F。
3结果与分析
3.1评价指标权重值分析
根据已经建立评价模型,有4个准则层,其中B1美学功能的权重最大,为0.4181,B2生态功能权重其次,
为0.2497,B4文化功能权重为0.2226,B3社会功能权重最小,为0.1096。说明专家和游人相对更在意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的美学功能,良好的公园植物景观能带给人美的感受,使人心情愉悦,对于设计者和游人来说,景观设计通过运用不同种类、不同品种的植物,综合考虑植物的造型、色彩、质感以及季相变化、绿视率等来营造良好的观赏效果。
公园植物景观与环境的和谐程度权重在所有因子层中排第1,城市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需考虑与建筑、园林小品、道路、山水地形的关系,因地制宜地创设植物景观,使整体氛围更加融洽和舒适,更具有亲和力。色彩和季相变化权重在所有因子层中排第2,植物景观是公园景观中唯一的生命体,可随着季节变化和年月增长在造型、色彩、质感上产生变化,带给游人丰富的视觉体验。
园林植物景观的绿视率也较为重要,保证一定的绿视率,在视觉上可以缓解北方漫长的冬季给游人带来的荒凉感,城市公园植物的良好生态效益是设计者和游客看重的。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价值的重要性,远古时期人类就认为植物是人与天地沟通的媒介,植物本身依据其特性也能衍生出独特含韵。在社会功能中,可达性位于前列,植物景观具有良好的可达性使游人能够进入,亲近自然的同时,也能为防灾减灾、开展科普教育提供空间支持。
3.2.植物景观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太原市晋祠公园各样地植物景观的综合评价分值。晋祠公园植物景观质量等级主要集中在II级和III级,较好的植物景观有21个,占所调查植物景观的52.5%,质量等级为一般的植物景观有19个,占所调查植物景观的47.5%,无景观质量评价等级为好和差的植物群落,说明太原市晋祠公园的植物景观质量整体差异较小,较为平均。
II级植物景观样地分布多集中在晋祠公园的中部和北部,这与晋祠公园的前身———民国时期的三家私人别墅:周家在田别墅、荣家陶然村、陈家息庐所处地理空间吻合。因晋祠公园是在这三家私人别墅的基础上规划整合来的,较好地保留了原有的建筑以及附属的园林景观,区域内古树名木多且健康状况良好。29个II级植物景观群落中,有28个植物群落结构为乔-灌-草,1个植物群落结构为乔-草,整体群落层次丰富度较高,生态效益好。
综合评价得分排序前10的样地分别是:Y32、Y7、Y37、Y11、Y28、Y38、Y8、Y36、Y23、Y17,其中植物群落结构为乔-灌-草有8个,乔-草结构的有1个,乔-灌结构的有1个;有5个植物群落中有古树,共计9株,其中一级古树4株:3株桧柏、1株国槐,二级古树5株:3株银杏、1株国槐、1株榆树。
Y32植物群落位于陈家息庐区域,该植物群落中的乔木有垂柳、榆树、白皮松、油松、侧柏,灌木有早园竹、连翘、丁香,草本有早熟禾和结缕草,其中有二级古榆树1株。陈家息庐是民国时期建立的私家园林,建筑是典雅的二层别墅,园内有假山、景观亭、古树等,景观环境较好。该植物群落为乔-灌-草结合的复层模式,阔叶落叶树种、常绿针叶树种与灌木状竹类相结合,整体绿视率较好,色彩明亮的开花灌木和秋色叶树种,使得植物群落四季有色彩的变化,有较好的景观效果。
Y7植物群落位于龙兴晋阳雕塑背后,该植物群落乔木层树种有国槐、朴树、油松、华北松、桧柏,灌木层树种有木瓜海棠、榆叶梅、珍珠梅,有草坪覆盖地面。龙兴晋阳群雕塑于2003年,讲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戎马岁月,雕塑高6.99m,宽9.5m,宏伟壮观。Y7植物群落作为龙兴晋阳雕塑的背景,常绿针叶树种紧紧围绕在雕塑周围,提供了四季常青的绿色背景,象征着唐王朝与晋祠的历史渊源源远流长、万古长青,阔叶落叶乔木树林位于针叶林之后,树高20m有余,冠大浓荫,与雕塑的比例尺度相协调,是晋祠公园中植物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相辅相成的典范。
Y37植物群落位于牡丹园,牡丹园内共200余株牡丹,分属20余个品种,其中有清末民初栽植的古牡丹品种“花二乔”“洛阳红”。春末夏初花色各异观赏价值极高,牡丹园布局呈“十”字形,园路中间交点处是圆形花架,其上攀援紫藤花,牡丹园四周列植白皮松进行围合,牡丹园东侧有一株国槐,为二级古树。植物群落为乔灌草复层结构,层次分明,景观效果、生态效益和文化内涵俱佳。
排序在第30~40位的样地分别是Y20、Y34、Y30、Y18、Y25、Y31、Y9、Y40、Y15、Y26。共性问题是样地内的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少,灌-草结构和乔-草结构较多,整体绿视率差,植物配置较多采用乔木列植灌木丛植,缺少自然之美。
4结论
(1)基于AHP法构建的晋祠公园植物景观评价模型,该评价体系中的准则层权重排序:美学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指标层权重排序:C2与环境的和谐程度>C1色彩与季相变化>C4群落层次丰富度>C10历史见证>C3绿视率>C11记载或传说故事>C6物种丰富度>C8可达性>C5物种多样性>C12植物文化>C7科普教育>C9防灾减灾。
(2)通过对晋祠公园40个植物群落进行评价,得出景观质量等级主要集中在II级和III级,II级的植物景观有21个,III级有19个,无景观质量评价等级为I级和IV级的植物群落,太原市晋祠公园的植物景观质量整体差异较小,较为平均。
(3)综合评价得分排序前10的植物群落中,有8个植物群落是乔-灌-草结构,5个植物群落中有古树。总体来看,乔-灌-草结构的植物群落综合评价较好,是可推广的种植形式。古树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历史见证价值和科普教育意义,是公园植物景观中的稀缺珍贵资源。
(4)对于综合评价得分排序后10位的植物群落,可增加群落层次,形成乔-灌-草的群落结构,多采用自然式的植物配置方式,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增加色叶植物和开花灌木,形成丰富的季相变化。
(5)AHP法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为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评价提供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