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地区土地沙化现状形成原因及防沙治沙措施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甘肃地区土地沙化现状形成原因及防沙治沙措施

日期:2023-12-11 21:49:26     作者:吴小梅    浏览:0    
核心提示:甘肃省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大、类型多,土地沙化成为制约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相关统计显示,甘肃省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5亿元之多。由此可见,遏制、治理甘肃省土地沙化显得尤为迫切。
甘肃地区土地沙化现状、形成原因及防沙治沙措施分析
 
(古浪县土门林场,甘肃武威733100)
 
摘要:甘肃省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大、类型多,土地沙化成为制约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相关统计显示,甘肃省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5亿元之多。由此可见,遏制、治理甘肃省土地沙化显得尤为迫切。基于此,分析了甘肃省土地沙化的现状和成因,并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营造防护林、封沙育林育草、重视水土保持、推广防沙治沙新模式、加大防沙宣传6个方面,提出具体的防沙治沙措施,旨在不断提高甘肃地区防沙治沙水平,科学推进综合治理,全面构建防沙治沙新格局。
 
土地沙化也称“荒漠化”,泛指土地退化,具体是指因气候自然条件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砂质土壤植被破坏、沙土裸露的过程。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相关数据可知,甘肃省现有沙化土地1217万h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8.6%,其中,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市,是全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严重限制了地区乃至全省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造成甘肃区域土地沙化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加上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更是对植被恢复和生长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也给区域土地沙化防治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因此,探究甘肃地区土地沙化原因及防沙治沙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甘肃省土地沙化现状
 
根据相关调查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22年,甘肃省荒漠化土地面积约有1.4亿hm2,沙化土地面积1213万hm2,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361万hm2,约占沙化土地面积的29.5%。其中,河西走廊是我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区域,荒漠化土地面积358.4万hm2,黄河沿岸等局部地区沙化土地仍在持续扩展。另外,全省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2.18万km2,分布在武威、金昌、张掖等地区。省内大部分地区正在受到土地沙化的威胁和侵蚀,若不能及时改善这一问题,会进一步加剧地区沙化问题,引发一系列生态、经济、社会问题。
 
2甘肃省土地沙化成因
 
2.1地理因素
 
甘肃省地处我国内陆地区,是我国地理环境最复杂的省份,一边是极其寒冷的青藏高原,另一边则是寸草不生的戈壁沙漠,因而造就了甘肃省复杂多样的地貌特征。境内具有高山、沙漠、戈壁、盆地、平川等多种地形,海拔1500~3000m,海拔差异大,山脉纵横交错。同时,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年均降水量429mm,降雨量少且气候较为干燥,因水蒸发量大,持续干旱现象突出,极不利于植物成活和生长。
 
2.2气候因素
 
甘肃省跨越了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高原气候区4个温度带,由于海洋暖湿气候不易到达,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温差大且降雨量少的特点。全省年平均气温0~14℃,气温日差较大且太阳辐射强,加上区域内冷空气活动频繁发生,易引发春旱、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
 
2.3土质因素
 
甘肃省土壤主要有2种类型,即黑垆土、荒漠土,土壤腐殖质、有机质含量低,同时,存有大量的砾石、黄土、砂质土壤。这些土壤结构松散、黏土与黏土之间存在有很多“管状”空隙,降雨过后水分子立即渗入地下,造成植物无水可吸,从而无法生长。
 
2.4人为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有的土地资源已经开始无法满足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加上人们对土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更是加剧了土地沙化这一问题。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2.4.1人口压力持续增长。土地沙化以近百年来发展最快,但由于气候波动较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有限,而对环境造成强烈干扰的主要因素有2个———急剧增加的人口压力和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不仅造成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为害日益加深,而且造成整体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尤其是自20世纪50-70年代以来,由于人们生活困难,超载放牧、盲目开垦、滥采滥挖等人为破坏植被活动行为,不仅造成沙尘暴天气增多,而且林地、草原退化严重,使得土地沙化问题日益严重。
 
2.4.2不合理地利用水资源。目前,甘肃省河流年径流量为600亿m3,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全区地表水、地下水、冰川、水能资源差异较大。首先,由于缺乏按流域统一管理水资源的机制,超量用水和上下游、左右岸争水的情况时有发生。其次,部分地区大力开展水利设施建设,但因缺乏科学的规划,容易造成河流支流断流或改道,从而加大了对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使得地下水位快速下降,因而引发了更多的土地沙化问题。
 
2.4.3林分退化影响。一方面由于受自然因素、立地条件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过往营造大面积纯林,树种单一且栽植密度大,导致枯死木增多、病虫害问题严重、树木成活率低、森林生态功能下降,不仅造成原有林分和新造林退化问题日益凸显,而且部分地区已不能再开展造林活动。
 
3甘肃省防沙治沙措施分析
 
新时期甘肃省土地沙化面临新的问题和难题,仅依靠植物难以达到防沙治沙效果,传统植树造林措施不仅效率低,而且部分地区已不能开展。这需要各个区域充分根据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坚持贯彻并创新治沙理念,转变治沙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沙化问题,维护地区生态平衡,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可持续发展。
 
3.1坚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进行停止利用,并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恢复森林植被,具体包含两方面内容,即坡耕地退耕还林和荒山荒地造林。退耕还林是一项重大的生态工程,既能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改变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又能改善生态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安全。甘肃省实施退耕还林,从短期效益来看,不仅能降低沙尘暴天气出现的频率和可能性,而且能有效改善土地沙化问题,起到调节区域气候和提高环境质量的作用;从长远发展来看,能优化改进传统的经济发展结构,营造良好的生态、生产环境,实现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
 
 
3.2营造防护林
 
通过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科学利用治沙植物,大力营造防护林。防护林既可以是天然林,也可以是人工林,
可以发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区域小气候等一系列生态功能,是以防御自然灾害维护基础设施,保护生产改养坏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群落。通过营造防护林,能有效阻挡风沙,减少水土流失,提升土壤的蓄水能力和地下水含量,促进植物更好地生长,从而起到防风防沙的作用。甘肃地区在营造防护林时,一方面,应优先选用本土治沙植物,例如,花棒、梭梭、柠条、沙拐枣、白刺等,其根系发达、抗旱且耐寒,环境适应能力强,适宜在多种土壤类型中生长,都是沙化地带极佳的树种;另一方面,应积极营造混交林,坚持针阔混交、乔灌立体配置,充分发挥各树种的优势,调整林分结构,提高林分抗性,能有效防止林分退化,更好地发挥其功能效益。
 
3.3封沙育林育草
 
是指对暂时来不及治理、沙化较轻、已沙化的土地实行封育,有效保护和恢复原有较为稀疏的植被,这一方式适用于具备植物自然繁育材料和自然生长发育条件的沙化土地。封育方式有3种,即全封、半封、轮封,具体措施如下。
 
 
3.3.1封育范围的划定。封育范围是根据生态建设需要而定,沙漠地带环境、地质条件较为特殊,多采用灌草型全封的方式,使封育区恢复自我修复功能。而不同的区位实际封育范围也不同,如果是与绿洲接壤,为了更好地保护绿洲,应加强绿洲防护体系建设,封育带一般宽800~1500m;如果沙源比较单一、风沙活动较弱,封育带宽度可控制在300~500m;如果沙源比较丰富、风力活动较强,应适当拓宽封育带宽度,可控制在500~800m。
 
3.3.2采取防护措施。封育带往往会受到人为干扰和牲畜的啃食破坏,在封育期间应加强巡逻,严禁放牧、采石、建厂、挖土、采药、采种及乱砍滥伐等,禁止一切人为活动。同时,在封育边界处且人为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设置围栏和标志牌,写明封育范围和处罚等。

甘肃地区土地沙化现状形成原因及防沙治沙措施
 
3.3.3充分利用农田余水。针对绿洲边缘的封育带,应利用农田余水灌溉,加速植被的恢复。例如,甘肃武威市近年来坚持采取封沙育林草、人工造林等一系列措施,封沙育林草56666.67hm2,连片治理面积均在6666.67hm2以上,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达5万hm2,形成了以民勤县梭梭井(见图1)、凉州区夹槽滩、金川区腾格里沙漠西部边缘、古浪县麻黄塘(见图2)、玉门市红柳泉等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防沙治沙成效明显。
 
3.4重视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容易导致土地沙漠化,既会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又会造成土地硬化、沙化。而设置沙障是一种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治沙的有效措施,目前,沙障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篱笆沙障等多种类型,其中,以草方格沙障应用最为广泛。其通过将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化土地中扎成方格,通过增大地表粗糙度,减缓风力;增加地表覆盖,截流水分;提高植物成活率,减轻风蚀,从而以利于植被生长,发挥固沙功能。
 
草方格沙障具体施工流程:规划方格网线,方格规格为1m×1m的正方形,设置方向与主风向保持垂直,利用工具将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均匀插入方格网,插入深度为15~18cm,为了在沙地上保持直立,草的两端应翘起埋掩,并夯实草方格的根基部。例如,甘肃民勤县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是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是国家“两屏三带”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北方防沙带,也是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县。2021年以来,甘肃民勤县采取“稻草网格沙障+人工营造混交林”的模式(见图3),合力推进沙化土地治理,取得了突出成绩,截至2023年,林草资源总面积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比重达到53.86%。
 
3.5推广防沙治沙新技术、新模式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多年来治沙经验的不断累积和总结,在各项生态工程中,防沙治沙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出来。例如,宁夏治沙技术不仅在我国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而且其治沙理论和技术应用水平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五带一体”防风固沙体系、“六位一体”防沙治沙发展沙区经济模式都在国内外被广泛传播。

甘肃省近年来也加大了对防沙治沙新技术、新模式的不断探究,加快防沙治沙科技创新,以推动防沙治沙工作高质量发展。目前,已搭建起19个防沙治沙科研平台,包括有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甘肃民勤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民勤沙生植物园等。从近些年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机械化防沙治沙和“雪墒造林”治沙2种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地区应用。

甘肃地区土地沙化现状形成原因及防沙治沙措施
 
3.5.1机械化防沙治沙模式。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推出的一种多功能立体固沙车和小型手扶式草方格压沙车(见图4),不仅能适应多种地形,而且效率高、操作简单、易于推广。一辆机器单日可铺设草方格沙障3.33hm2左右,铺设效率是人工铺设的6倍,不仅提高了固沙成效,而且大幅度节约了经济成本。
 
3.5.2“雪墒造林”治沙模式。在无灌溉条件的沙漠地带,可充分利用雪墒资源,采取科学的造林方法,获得治沙成效。这一新的治沙模式是由张掖、武威等市总结提出,既有效利用了水资源,又降低了造林成本,可在甘肃其他地区推广应用。
 
3.6加大防沙宣传
 
防沙治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而甘肃省土地沙化面积大、任务重、压力大。所以,营造良好的防沙治沙氛围,激发全民投入防沙治沙工作尤为重要。可利用电视、微博、微信等多种媒体,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宣传防沙治沙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另外,相关林业部门应积极开展相关宣传活动,配合植树节、荒漠化纪念日,积极宣传防沙治沙主题,让人们意识到防沙治沙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引发全社会对防沙治沙工作的关注。例如,2022年,武威市举办了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活动主题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防沙治沙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场地挤满人群,受到了广泛关注。
 
4结语
 
土地沙化一直是甘肃省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扶持,通过当地人的不断努力,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自然条件、人为破坏活动依旧存在、全球气候变暖等,甘肃地区防沙治沙工作面临较多难题。因此,只有在充分了解土地沙化现状、成因的基础上,多方面采取科学的防沙治沙措施,才能促进防沙治沙工作更好地开展。
 
更多>园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