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立体交通空间景观怎么设计的5个策略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城市立体交通空间景观怎么设计的5个策略

日期:2023-12-08 16:19:13     作者:李豫    浏览:0    
核心提示: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市立体交通把二维的交通空间转向了立体,进而提高了通行能力,缓解了交通压力;其形成的交通空间虽然提高了城市效率,但也在桥体和道路间形成了大量无效环境空间,如何将立交桥空间建设为有利于城市发展和使用的公共空间
城市立体交通空间景观设计策略
 
———以洛阳市为例李豫,刘丰军(河南科技大学,河南洛阳471000)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市立体交通把二维的交通空间转向了立体,进而提高了通行能力,缓解了交通压力;其形成的交通空间虽然提高了城市效率,但也在桥体和道路间形成了大量无效环境空间,如何将立交桥空间建设为有利于城市发展和使用的公共空间,成为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洛阳市城市立体交通为例,通过现场调研,分析洛阳市城市立体交通空间景观现状,总结其存在的问题,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优化空间功能、创建多样化景观元素、融入城市文化与地域特色、与周边环境相融合、提高安全性和舒适性等景观提升策略。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阶段,立体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已逐渐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1]。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立体交通这一基础设施随处可见,在改善城市运行效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立体交通因其体量较大、结构复杂,会导致原本完整的城市空间破碎,割裂街道之间的联系,其产生的消极空间也会造成城市空间资源的浪费。通过实地调研洛阳市立体交通,总结其存在的问题,针对现存问题提出景观提升策略,丰富城市立体交通系统的景观层次和多元性,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
 
1城市立体交通
 
立体交通即交通的立体化。相较二维平面交通,立体化交通是在不同空间层面进行人车分流,充分利用地下或地上空间修建上下分层、可供行人及多种车辆多层多向同时顺畅通行的现代化交通形式,如地下通道、高架道路、立交桥等[2]。城市立体交通按使用对象分类,主要分为人行立体交通与车行立体交通;按交通功能和匝道布置方式,可分为分离式和互通式;按路网系统功能分类,分为枢纽型和一般型。

城市立体交通空间景观怎么设计的5个策略
 
根据总体规划,洛阳市城市快速路为“井字+外环”的系统架构,洛阳市立交桥主要分布在8条快速路与主要干道交叉处。通过综合比较,选取贯穿中心城区的3条骨架型快速路上的8座立交桥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走访和观察,拍照并记录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和现状情况(表1)。
 
2洛阳市城市立体交通现状
 
2.1空间功能现状

洛阳市城市立体交通现状
 
对洛阳市的8座立交桥进行实地调研,发现立交桥的空间利用方式因其形态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空间的载体,其最首要的功能是交通功能,其次是停车功能、市政功能、绿化功能、休憩功能、办公功能、居住功能和商业功能等(图1)。调研的立交桥中空间功能类型主要集中在交通类、市政类和绿化类,空间利用现状较为单一。由于立交桥本身的复杂结构,桥下空间被分割成若干独立的块状区域,很难做到大面积统筹利用,部分空间被市民自发用于停车或搭建临时摊位进行经营活动,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2景观要素现状
 
目前,洛阳城市的立交桥下空间景观类型较为单一,以植物景观为主,个别立交桥下规划有供人休息游憩的小游园和硬质广场,大部分为绿化区域,大面积种植绿化植物,还有一些为封闭性的硬质场地,禁止行人进入。经过调研,洛阳市立体交通景观要素分为植物绿化、景观设施、构筑物、铺装、照明系统五大类。多数立交桥空间植物绿化形式较为相似,基本由乔木、灌木、地被和攀援植物组成,其中关林立交、隋唐园立交中央绿岛和纱厂立交植物绿化效果较好,植物搭配层次丰富。立交桥下景观设施较缺乏,集中在户外环境设施、服务型设施、休息娱乐设施等。

立交桥下构筑物主要分为市政服务设施类和办公类,例如变电室、道路监控中心、环卫设施用房等。铺装大部分为深灰色透水砖和草地软质铺装,整体铺装缺乏特色,材质单一。8座立交桥照明系统整体良好,照明主要运用高杆灯和线性霓虹灯,霓虹灯带作为装饰,在夜间勾勒出立交桥桥体流线,对行车进行视线引导的同时,对下层空间有一定的照明性和观赏性。洛阳市立交桥空间景观元素构成总体较为单一,缺乏可供居民停留休闲观赏的景观环境
 
2.3空间活力现状
 
由于没有设置可供居民使用的景观设施和活动场地,这类空间活力较为缺乏,但在立交桥周边环境对桥下空间的渗透下,加之桥下空间相对较大,围合性较好,人们还是有到此空间进行活动的意愿。除了停车、等车等必要性活动以外,人们还会主动前往进行打牌、下棋、跳舞、交谈、休憩等自发性活动。因此如能针对空间利用特点进行设计与提升改造,将会激活空间活力,打造市民公共活动空间。
 
3洛阳市城市立体交通景观存在的问题
 
3.1空间利用不足
 
立交桥结构复杂,形成的空间多具有半开敞的特点,并且作为交通类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其最主要用途是交通功能,这样更会使人们忽略其环境空间价值,造成大量的空间被浪费,成为城市消极空间。
 
当前,洛阳市立交桥的空间利用除了交通功能,最主要为停车、市政和绿化功能,空间利用形式较为单一。在部分立交桥下出现了空间利用混乱无序的情况,没有合理规划利用空间。部分车辆随意停放,一些商业店铺、摊贩随意占据桥下空间,虽然增加了空间活力,但也无形中造成了环境污染、杂乱现象,降低了立交桥环境质量。其次,调研中的8座立交桥开放空间较少,多以封闭式绿化为主,人们无法进入其中,也造成了资源浪费。此外,大面积硬质铺装及配置相应的设施,也使其成为闲置空间。比如应天门立交下,除了绿化以外,都是硬质铺装,由于没有配套休闲设施,市民自带座椅前来进行娱乐活动,剩余大部分空间为闲置状态。这些单调的利用方式无法给周边居民提供良好的景观体验感受,也造成了空间活力不高,空间利用不足。
 
3.2景观要素单一
 
要打造具有生机的、丰富的巨型城市构筑物,必须加强高架桥下的景观构建,融合城市文化与城市特有的景观要素,从整体到局部对桥下空间进行设计,使其融入城市[3]。洛阳市立交桥景观构成要素非常单一,缺少景观小品、雕塑、艺术装置、互动类景观、休憩类设施等。现有的景观要素主要为植物、道路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一些办公服务类的构筑物这些必备要素,缺少具有观赏价值的景观要素。在植物方面,隋唐园立交、关林立交、纱厂立交和应天门立交效果较好,绿化形式和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也具有一定的层次,但在植物造景上,样式较为单一,色彩不够丰富。其余立交的绿化植物以灌木为主,没有考虑到景观绿化的美感。除了应天门立交在部分墩柱处种植了可攀爬植物,出现了垂直绿化,其余均没有对桥体、墩柱进行装饰和垂直绿化,桥面绿化很少。景观要素形式单一,缺少可供人休闲游憩的公共场地,不能很好地使大众行为融入立交景观空间中,无论是从车行视线还是人行视线都无法体现良好的景观效果。
 
3.3缺少空间特色和地域特色
 
洛阳市立交桥景观营建以植物景观和道路景观为主,除了道路基础设施例如护栏、路缘石、路灯、导视标识、公交站亭等有注入洛阳特有的牡丹元素和隋唐元素外,其余景观均没有注入文化内涵和体现地域特色的元素,立交桥景观存在趋同化现象,没有辨识度。立体交通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就要使其与城市的风貌和肌理有密切联系,对其注入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让其融入到城市景观中。提炼地域文化元素,通过文化符号、特色小品、主题造型等展现方式,打造出不仅具有辨识度,还能成为区域地标的城市景观。
 
3.4缺少“以人为本”理念
 
富有人性化特征的景观设计应以“以人为本”为要旨,并通过在设计中添加人性化元素的做法传达讯息,
展现地域文化[5]。主要表现为2个方面:首先,立交桥作为交通设施,行人安全可达是空间人性化的前提。调研中发现,人在立交空间穿行时难免会和车行产生交会,人车分流不周全,在此空间穿行不能确保安全,因此人行可达性相对较弱。其次,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使用对象是人,而城市立体交通空间又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所以满足人的需求是前提。通过调研发现,人们会自主利用立交桥空间,在用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体现出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而立交桥中大部分缺少可供人使用游憩的公共开放空间,相对应的各种基础服务设施比如休息座椅、垃圾箱、卫生间等也很少,人们在桥下空间中只能短暂停留,因此很难产生自发性和社会性活动。
 
4城市立体交通系统景观策略
 
针对洛阳市立体交通系统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洛阳市城市立体交通系统景观的设计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式:优化空间功能、创建多样化景观元素、融入城市文化与地域特色、与周边环境相融合、提高安全性和舒适性。
 
4.1优化空间功能
 
城市立体交通空间形态多样、功能多样,应根据周边城市功能以及桥体本身结构形态在城市立体交通空间内增添合适的城市功能,发挥空间的最大价值,使空间得到高效利用。根据人本性原则、生态性原则、艺术性原则,对不同地段的立交空间进行合理定位,结合人群的多样化需求,合理规划出商业区、体育锻炼区、停车区、休憩区、展览区等,科学合理设置功能区,有效激活空间活力,增加人们在场地中的参与度,最大程度地发挥空间价值。针对居民在桥下空间自发使用未经规划的这类空间,应结合周围城市功能以及桥体自身结构特点,统一规划整合到相应区域,将场地内功能进行分类,形成多个场地功能复合的空间模式。
 
4.2创建多样化景观元素
 
构建好的立交桥景观空间环境,应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分析,不仅需要满足交通功能,更需要了解人的审美需求和活动需求。立交桥空间景观是由桥体景观和桥下空间所组成的,因此在进行设计时,要对其进行整体设计,桥上桥下景观相呼应。立体交通具有庞大的桥体结构,立交桥桥柱具有很好的立面展示效果,对其进行造型设计或彩绘壁画设计,丰富多彩的桥柱效果不仅可以提高立交桥景观的艺术观赏性,还可以展示地域文化。桥柱作为纵向空间,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进行竖向的空间设计,比如攀岩墙。

此外,桥柱也是立体绿化非常重要的载体,在净化环境的同时,也能使灰色混凝土柱套上绿色生态的外衣。对大面积裸露的桥面顶部进行改造利用也是增添景观元素的重要手段。对于一些低矮的桥下空间,可以通过在顶部添加灯光投影或镜面元素,与色彩相结合,增加空间的通透感,抵消压抑的感受,同时还能起到美观、聚集人气的作用。
 
对于桥下空间的塑造,景观设施、植物造景、铺装以及灯光都是营造舒适环境,提升景观品质必不可少的元素。景观设施包括景观小品和城市家具,景观类艺术装置不仅能增加人的参与感,让使用者与场地产生联系,还能提升景观观赏性;城市家具和相应的服务设施能方便人们的使用,提升景观归属感。在植物的搭配上,通过乔、灌、草合理搭配,利用植物来设计出不同的图案,起到艺术观赏性效果;此外,还可以与一些景观小品、置石、灯具、小型构筑物等进行搭配,营造出丰富的植物景观,与场地相融合。铺装设计采取能够分割空间和引导使用者游览的材质和图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也可以适当选择色彩鲜艳、并具有趣味性和艺术性的元素,并结合“海绵城市”理念,考虑生态铺装。

与此同时,灯光也是必不可少的元素,通过布置带状灯、高杆灯、草坪灯、造型灯等,使原本昏暗的桥下空间转变为明亮开阔、具有空间层次的活力场所,增加景观空间的趣味性。水景是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水流动的形态可以赋予城市立交桥空间景观灵动特性[6]。桥下空间添加水的元素,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还能成为游戏娱乐的场地,增加使用者的互动性。而且水声是城市噪声的有力屏蔽器,与城市交通噪声类似的宽频水声可以营造更加自然的气氛[7]。通过打造声景,不仅能降低桥上桥下道路噪声,还能提高景观品质。
 
4.3融入城市文化与地域特色
 
城市文化环境是城市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城市社会及文化发展的“历史重写本”。归纳梳理城市文化中独特性元素要点,以城市文化的特色元素为核心,对现有城市立交系统空间进行系统性和规范性的优化设计,提升与传播城市形象,并且要将此空间作为一道点亮城市形象的风景线[8]。对传统形式进行合理科学的概括、解构和重组,通过运用现代的材料构造方法,依据当地的空间布局、工艺、色彩及细部装饰特色等与城市自然人文因素相结合,打造使市民具有城市归属感和领域感的场所。洛阳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可以对洛阳文化进行挖掘并加以利用,例如牡丹文化,可以在立交空间种植环境较好的区域种植牡丹造景;其次可以将牡丹的形体元素,坚毅不屈、华丽富贵的内涵气质提炼出来,与景观元素如防护栏、铺地、座椅、雕塑小品等结合起来,多种方式展示牡丹文化[9]。城市立交桥多位于城市节点和主要干道上,是展示城市文化的一种载体,对其景观赋予地域文化特性,既能展示地域特色,又在一定程度上传播城市文化。
 
4.4提高安全性和舒适性
 
与其他街头游园等城市户外空间相比,立交桥空间最大的不同在于与车行交通的密切关系,而使用时最大的安全隐患也来自于交通[10]。首先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不能影响立体交通自身建筑结构的安全性,避免影响日常检查维护工作;其次要保障交通安全,在进行设计时应确保行车视线顺畅,合理配置植物;强调道路的标志性指引,完善标识系统,增添人行引导设施,并在出入口预留一段缓冲空间,避免造成拥堵,以及避免人车混行的情况;最后,因为城市立体交通桥下空间位于城市道路中央,保障在空间内活动的人群的安全性非常重要,在场地边缘处进行绿植或造型围栏隔挡,在隔离车流的同时也能增添景观效果,场地内的设施也要符合相关设计规范,保障使用者安全。
 
立交桥空间使用的舒适性主要受汽车的噪声、灰尘及尾气的干扰,因此需要对此进行隔绝。例如,在噪声、灰尘污染严重的地方种植对废气、尘土以及噪声等污染物有较强吸附作用且抗性强的本土树种,建设雨洪管理系统,对雨水进行收集、循环和再利用,增加场地中的湿度和空气的流通,减少污染;另外,可以根据停留时间合理划分空间,将供人使用时间较长的空间安排在远离车行的地方,营造适宜的活动区域。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了解不同使用群体对桥下空间的实际需求与空间感受,提高立交桥空间的整体活力。
 
5结语
 
现如今,城市立体交通数量越来越多,其产生的“灰空间”也越来越多。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城市立体交通空间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不仅能扩展城市空间,让空间得到最大化利用,并且能形成区域标志性景观,营造出和城市景观相契合的景观效果。根据洛阳市立体交通空间景观现存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希希望有助于城市立体交通空间建设的提升,美化城市环境,提高空间利用率。
 
更多>园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