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传统园林山石植物组景街头化的3个应用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苏州传统园林山石植物组景街头化的3个应用

日期:2023-11-18 10:56:38     作者:王婧麟    浏览:0    
核心提示:山石植物组景是苏州传统园林中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苏州、扬州等城市在近年城市建设中,尝试将传统园林“搬出墙内、搬上街头”,在街头景观中设置了许多山石植物组景。对比传统园林和现代街头山石植物组景的设置环境
苏州传统园林山石植物组景街头化的应用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摘要:山石植物组景是苏州传统园林中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苏州、扬州等城市在近年城市建设中,尝试将传统园林“搬出墙内、搬上街头”,在街头景观中设置了许多山石植物组景。对比传统园林和现代街头山石植物组景的设置环境、设计手法、文化内涵等,分析传统园林与现代街头运用山石植物组景的差异,为优化街头传统园林组景设计提出建议,完善传统园林在现代城市环境中发展延续的新路径。
 
山石与植物是园林中的基本构成要素。最初在园林设计中,山石与池构成“一池三山”以摹拟自然,后山石与植物组合以营造所需的园林氛围,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有鲜明审美特征和意蕴内涵的文化符号。将山石植物组景搬上街头是一种在现代城市环境中彰显传统园林文化的简单尝试,城市街头作为一个极其现代化的、开放的、通俗的场景,与传统园林环境大相径庭。如何恰当运用蕴含古意的传统园林要素是值得探究的问题。总结传统园林山石植物组景的内涵与审美特征,分析现代街头的应用效果,提出相应建议。
 
1传统园林山石植物组景
 
山石植物组景目前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车生泉等[1]、谭淇尹[2]、朱大伟[3]等学者虽将山石和植物的组合作为研究对象,但并未明确提出“组景”相关概念。王晓斐[4]提出“石—生组合”的概念,解释为“山石结合植物组成园林小景”。山石造景主要有假山和置石,前者以土石筑成山形,体量较大,后者零散布置、着重表达山石个体美。而山石植物组景区别于此,山石与植物相辅相成。将山石植物组景定义为综合运用山石与各种植物组合而成的尺度较小、精致紧凑、可独立成景的小景。
 
传统的山石植物组景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和审美特征:

苏州传统园林山石植物组景街头化的3个应用
 
(1)对比鲜明,富有张力。如在陈淳的《园林花卉册》中(见图1),太湖石的刚硬、单一灰色与丁香、山丹等花卉组团的柔软、彩色形成对比,形成较强视觉冲击。
 
 
(2)结构紧凑,比例协调,主景突出、客景烘托。如留园中的花步小筑(见图2),以山势起伏的石组形成主景,点缀以南天竹、爬山虎;石组中高耸的笋石和大块太湖石形成主景,两旁点以散置石块形成客景。
 
 
(3)与环境协调,相互呼应。植物和石类的色彩与周围粉壁、建筑的色彩相宜;植物的意象与花窗、铺地的意象呼应。如园林廊与桥的夹角中常见细竹与笋石搭配的组景,在狭小的空间内选用竖向的植物与石材,既不突兀又能丰富空间(见图3)。
 
(4)内涵丰富,营造意境。如植物多选用松、竹、梅,石多选用“怪、奇”之石,形成表达意趣的典型组合。如置石与竹,有郑板桥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刚直意向;“雪蕉梅石”,以表清操自守;“松石萱花”,长寿忘忧。
 
2传统园林组景街头化的意义
 
2.1传统园林的延续
 
在现代设计中常运用花窗、铺地、假山石等传统园林元素符号,可起到宣传与延续传统园林文化的作用。典型的例子有苏州博物馆中庭的粉壁理石,对假山石形象进行简化处理,形成一幅山水画卷。将山石植物组景这一园林中的基本构成要素搬上街头,是使园林形象更加进入公众视野。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体会到传统园林之美,传统园林也在现代城市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是对传统园林在现代城市环境中延续的一种新的探索。
 
2.2提升现代城市环境品质
 
2.2.1打造城市特色。
 
城市特色通常被归纳为自然环境特色、人工环境特色和人文特色3个方面。自然环境特色包括城市山体、水域、地形地貌等;人工环境特色包括城市建筑、街巷、历史遗存等;人文特色包括饮食习惯、风土习俗、社会结构等[5]。苏州传统园林自吴王建姑苏台始,至六朝后建私家园林,流传保存至今,反映了士流商贾的个人追求与审美意趣,城市文化风向与历史变迁,成为城市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园林元素运用的过程,就是对历史文脉挖掘与传承的过程,而挖掘与发挥历史遗存的价值,是打造城市特色的重要方式。
 
2.2.2提升城市风貌。
 
提炼城市特色就构成了区域的特色风貌符号。当城市文化符号反复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人们就会对其产生特定的风貌印象,城市的景观风貌特色因此而凸显出来[6]。山石植物组景因其本身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独特的文化属性,成为提升城市风貌的点睛之笔。在古城历史街区应用山石植物组景,也能起到完善空间要素、强化地貌记忆的作用。
 
3现代街头组景应用调研与分析
 
应用传统园林组景的空间主要分布在老城区重要历史文化街道、城市主干道、历史街巷、园林景点周边和少数商业区、居民区、学校等,这些地段大多本身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基础。以组景分布密度较高的平江路、山塘街、十全街、干将路等为代表进行分析。
 
3.1成功案例

苏州传统园林山石植物组景街头化的3个应用
 
平江路是苏州一条历史悠久的经典水巷,整个街区都保留着青瓦白墙、小桥流水的传统江南水乡风格。中张家巷是与平江路主街垂直的一条重要街巷,一侧临水,一侧沿街分布有昆曲博物馆、苏式生活展示馆和民居组团等(见图4)。街巷入口处依托居民区外的围墙形成了线性的粉壁理石画卷(见图5)。位于围墙折角处的山石植物组景要素简单而层次丰富(见图6)。

在空间进深上形成了前、中、后3个层次,前景为太湖石与竹、中景为隔墙花窗、后景为茂密灌木与隔墙。竖向上也形成了3个层次,即低层的沿阶草与小块太湖石、中层的主景太湖石、高层的竹与隔墙。虽因植物缺乏打理而略显散乱,但构图符合主景突出、客景烘托的组合原则。同时,太湖石与竹的形象搭配、竹与花窗相得益彰、灰石绿植粉壁青瓦色彩呼应。整个组景与传统江南水乡的环境呼应,富有古韵,是对传统组景审美形象的较好延续。
 
位于历史商业街区山塘街的海市山塘商业综合体,其形象定位为古今结合展现苏式文化生活的沉浸式垂直街区。室内以小桥流水、雕花栏杆等元素构建了经典的苏式生活场景,又设置电子屏放映经艺术化的解构江南水乡场景,整体环境如入现代“姑苏繁华图”(见图7)。其中,室内一层的中庭景观主景为孤赏太湖石,周围的元素由传统的散置小石、沿阶草等替换为下沉水池与造景喷雾,摹拟了瑶池仙山的意象(见图8)。

苏州传统园林山石植物组景街头化的3个应用
 
入口节点处的组景则是在山石植物元素外加入了金属球等现代艺术装置,性质截然相反的元素产生碰撞,形成富有冲击力的画面。两处组景都在保留了基本审美框架的基础上通过替换或加入现代元素,形成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与海市山塘追求的整体氛围匹配(见图9)。
 
3.2欠缺案例
 
十全街与平江路类似,是一条繁华的商业历史老街。街上游憩资源丰富,既有特色茶馆、涉外宾馆、传统园林等历史景点,又有以“新、奇、特”为特色的个性化商铺[7],整条街新旧交融,充满活力。干将路为一条贯穿古城区的横向城市主干道,与平江路垂直相接。2条道路都在步行、车行道沿线设置了大量山石植物组景。
 
这2条街道组景设置密度高,但造景效果不佳。论其通病,首先石材选择造型欠缺,无法撑起主景。植物多为修剪整齐的灌木,造型不够自然,搭配缺乏层次。置石与植物距离较远,放置松散,缺乏呼应。从应用环境来看,由于组景大多布置在步行道甚至车行道绿化带中,几乎没有观赏距离。周边环境开放程度和人群流动速度过高,难以停留欣赏,环境要素杂乱,难以形成意境营造的空间。

苏州传统园林山石植物组景街头化的3个应用
 
除线性道路的绿化带,许多入口广场也设置了山石植物组景,如留园旁住宅区和某研究所入口。组景位于大尺度开放空间的视线中心,但同样存在植物与置石选择不合理、层次单调、结构松散的问题,导致画面整体单调随意(见图10)。
 
平江路中张家巷电动车棚隔墙前的组景(见图11),将传统形式中多用的太湖石替换为拴马桩和雪浪石,富有新意,且元素高低起伏富有韵律。但若深究,拴马桩实则多流传于陕西关中地区、雪浪石也产于中州府(今河北定州),不符隔墙所题“烟雨醉江南,梦回平江府”,文化内涵出现偏差。
 
3.3应用效果总结
 
在现代街头应用中不乏优秀案例,组景符合场地环境特色,或是延续传统园林组景的审美风格,或是通过加入现代元素获得创新的呈现方式。也有部分组景应用效果欠佳,与传统园林组景的审美特征存在差距。如谷光灿[8]所言,这种深具山水画意境的空间类型由于近现代的园林设计中对植物树种山石等元素的搭配不得要领,不能充分表现其物理特征,无法再现追求的意境。具体来看,
 
(1)组景元素本身形象不够精致,石类与植物在品种挑选上搭配不合宜;设计手法欠缺,没有考虑基本的艺术原则。
 
(2)从环境来看,初选址时没有选择适当的场所作为承载传统园林组景,保障其观赏氛围的环境;组景设计中也缺乏与环境的呼应。许多现代设计中直接使用传统的山石植物组景视为表面的形象符号,而不是动态的、有历史文化厚度的景观,致使组景在现代变式中被剥落其韵味。
 
 
4传统园林组景街头化应用的优化建议
 
应用山石植物组景,既需把握传统园林山石植物组景本体的外形特征、文化内涵,又需符合现代应用场景的环境氛围。
 
4.1提升造型品质
 
首先构图上突出主景,烘托客景,疏密有致,虚实相生,动态起伏,富有韵律。元素选择上,若延续传统,则石类尽量选用自然山石,太湖石则符合“瘦皱漏透”的审美风格。植物可选择与石的常见搭配如竹、芭蕉、梅、五针松等。若追求创新,则变式多样,可大胆加入现代元素,但应保持基本的审美框架。元素的组合以多样取巧,植物种类、组合层次尽量丰富,元素少则需品质精。
 
4.2呼应周边环境
 
在富有传统气息与丰厚历史底蕴的场地,可延续传统的造型特征,如使用经典的山石与植物搭配组合,借鉴传统画论。在环境元素多样的现代场所,可将环境中运用的材质运用至组景中。在人流密集、空间紧凑的场地组合则尽量精致轻巧,大体量组景应留出足够的观赏空间。
 
4.3丰富内涵,营造意境
 
利用场地文化积淀,结合历史挖掘文脉。如十全街是一条新旧交融的商业老街,组景可结合附近的商铺特色采取或传统、或现代的呈现方式。还可通过文字凝练提升场地文化内涵,设置题名,点明主题呼应环境。如平江路多条街巷都有名人寓所或市井故事,可在山石组景中加入题名反映历史故事。还可增加组景与人的互动性,产生个体独特的意境体验,如在置石中增添可坐下的部分,或使路人与太湖石的洞隙互动。总之,通过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与园林景物产生互动,人们可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也丰富组景内涵与环境美学意韵[9]。
 
5结语
 
传统园林山石植物组景本身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因其体量适中、自成体系,便于进行创新应用。将传统元素搬上街头,有利于保护与延续传统园林,营造现代城市文化氛围,突出城市特色。而部分街头组景的应用效果欠缺,在于外观造型不佳,忽略环境要素,忽视文化内涵。在运用组景时,应结合应用环境,在符合基本审美框架的基础上,遵循传统或现代创新。组景的运用仍有很多可能性,应汲取古人的造景智慧,在现代景观建设中进一步探索并发扬。
 
更多>园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