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生态景观建设途径与实践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生态景观建设途径与实践

日期:2023-11-17 15:57:30     作者:刘成    浏览:0    
核心提示:将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景观建设的解决目标,结合实践经验,将“海绵城市”理念运用于园林生态景观的建设过程中,提出海绵化景观建设的具体途径和策略,实现城市生态景观“海绵性”再塑,让生态景观的功能性不再单一化,为海绵化景观建设助力。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生态景观建设途径与实践
 
(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60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但同时城市生态环境领域的矛盾也随之凸显,如城市内涝、水体污染等水生态环境领域矛盾不断加深,给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市再生产带来一定阻碍,直接影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然而,园林生态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维系者,是人与自然联系的纽带,将其作为研究“海绵城市”生态系统模式构建的载体最为合适。

将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景观建设的解决目标,结合实践经验,将“海绵城市”理念运用于园林生态景观的建设过程中,提出海绵化景观建设的具体途径和策略,实现城市生态景观“海绵性”再塑,让生态景观的功能性不再单一化,为海绵化景观建设助力。
 
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生态建设,强调系统性考虑,能从不同尺度上综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海绵城市在国外研究较早,具有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如美国主要以提高地表的天然渗透能力为核心,突出优势为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技术方面,侧重于地块开发前后水文条件的控制,通过结合植被、水体等自然因素和人工改造观赏性景观,促进生态景观与自然相互作用。日本海绵城市建设则重点体现在对雨水利用方面,通过降低公园、绿地等空地的底面高度差,发展多功能调蓄设施,实现对雨水开发利用,具有规模大、效益投资高的特点。
 
反观我国,虽然在海绵城市研究领域起步较晚,但随着近些年国家政策的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由试点转向常态。以深圳城市为例,深圳是我国经济、产业和人口大市,也是空间资源和环境容量小市,并随着城市超常规发展,生态失衡日益突出,突出表现在城市内涝问题严重、水生态破坏严重,并成为深圳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

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受到深圳政府高度重视。虽然深圳2016年才入选为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但深圳早些年已经开始海绵城市的研究工程,出现很多优秀的海绵城市项目和因地制宜研发很多新型海绵城市设施,在技术应用等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但由于不同条件基底项目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需求不同,如何针对项目实际情况,合理应用海绵城市技术和管理措施,促进景观观感和海绵功能的完美契合是进行项目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一。

本研究主要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在绵城市理念指导下,通过屋顶花园、雨水花园、大草坪、透水铺装、微地形等生态景观融合,在保证景观效果的同时,提高区域内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并将年径流总量控制为75%,赋予其生态海绵的功能,使其成为城市弹性应对未来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1海绵城市理论
 
1.1海绵城市理论概念
 
目前“海绵城市”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根据我国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指导意见和学者研究成果可知,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倡通过“渗”“蓄”“滞”“净”“排”“用”等不同技术手段,以实现自然积存、渗透和进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生态建设中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化建设模式。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生态景观建设途径与实践
 
城市“海绵体”以绿色生态基础设施(各种开敞空间和自然区域)为核心,协同耦合灰色水基础设施(市政水基础设施)和蓝色生态基础设施(城市自然水网结构),共同完成海绵功能。其中绿色生态基础设施和蓝色生态基础设施是以绿地和水体为核心,受地域环境条件影响较大,需要合理组织应用绿色屋顶、下沉绿地、透水铺装等海绵化“耦合”措施,才能不断促进以上3个设施及其“耦合”关系所构建的城市“海绵体”真正形成。
 
1.2海绵城市与生态景观建设关系
 
狭义的海绵城市定义主要通过蓝、绿、灰的组合实现城市整体水生态性能的提升。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城市生态景观基础设施作为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产物。海绵城市与城市生态景观主要以水生态为耦合点,借助海绵化建设理念,尊重自然规律,最大限度借助自然力,实现绿地系统、蓝色水系统、灰色基础设施的协同耦合,促进人工化的城市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
 
1.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生态景观建设目标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生态景观建设主要包括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修复已受损的水体和自然环境、对城市进行低影响开发。在满足绿地功能基础上,研究探索优化管理方式、低影响开发和布局模式,以提升城市绿地对雨水管控能力。
 
1.3.1保留原有的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开发保护“绿线”和“蓝线”,以降低开发对原有环境的影响,最大限度保护原有生态系统。
 
1.3.2修复已受损的水体和自然环境。借助生态、环境等手段,识别水资源保护生态斑块,修复已受损的绿地、公园和水域环境,不断促进生态环境的逐渐恢复。注重保留城市生态空间,以改善城市环境。
 
1.3.3推行低影响开发。目前的研究中还未统一海绵城市技术标准,且海绵措施种类较多。因此,在园林景观开发建设过程中,需合理调节开发利用力度、规划生态用地、促进雨水积存净化,以减少破坏城市原有生态环境。低影响开发技术主要分为收水措施、蓄水措施和用水措施三大类,其中,收水措施与生态景观建设联系最为紧密,主要包括雨水花园、生态滞留区、渗透池、人工湿地、透水铺装、屋面收水等。
 
>更多关于海绵城市生态景观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