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长江南岸消落带生态治理与景观提升措施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重庆长江南岸消落带生态治理与景观提升措施

日期:2023-11-15 13:34:02     作者:屈婧雅    浏览:0    
核心提示:重庆长江南岸消落带植物应优先选择耐瘠薄、耐水淹、耐干旱、萌蘖性能力强、成活率高、水土保持能力好、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耐冲刷的乡土植物,同时选择的植物应无潜在生态危害,根据现状调研情况,提出适宜各水位梯度消落带植物推荐(见图2)。
 滨江消落带岸线治理提升策略———以重庆市长江南岸消落带为例
 
摘要: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想指导下,随着各地对滨江空间逐渐开发建设,各地持续加强推动实施滨江消落带品质提升,强化消落带生态环境与景观风貌,对江岸的景观功能调整和加强生态修复成为滨江空间未来建设的重点。对国内外滨水绿地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分析,并以重庆市长江南岸消落带为调研对象,针对现状环境做深入研究,提出消落带的现状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治理提升策略,为城市滨江空间的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提供研究基础。
 
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环境的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城市滨江区是城市景观格局中的骨架,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轴线。江岸是水与陆的界面,消落带除了作为生态过渡带,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外[1],也是展示城市形象、促进居民交往的城市公共空间。

在高强度用地的城市区域,对滨江绿地的景观设计与建设理应成为城市建设的重心,为市民提供接触自然生态的绿色开放空间的场所。通过分析重庆市“两江四岸”南岸段岸线空间,探索综合性、完整性的岸线消落带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策略,有针对性地解决现阶段岸线消落带绿化景观存在的问题,为修复现状生境较差区域、提升整体绿地植物景观效果、丰富美化江岸立面景观效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2国内外相关研究
 
国外对如消落带等滨水绿地的治理提升研究开展较早,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20世纪9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提出了“近自然型河流”概念,并将理论付诸实际,实施了许多经典案例。而美国的奥姆斯特德与埃利沃特等[2]景观师推崇的自然景观形式,对滨水生态景观的营建有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欧洲范围内以滨水为研讨主题而诞生的景观会议,在理论研究层面推动了滨水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视与发展[3]。
 
国内对于滨水区相关理论研究和开发较晚,由于受到当下我国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产生的问题影响,景观实践者和学者开始重视滨水绿地的景观设计。其中,曾旭东等[4]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应从区域角度进行生态优先的规划,并对用地进行生态设计与功能划分。

陈琛[5]从可持续发展地角度出发,着力于研究生态系统修复、历史文脉维护、公共活动空间拓展3个方面,并总结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策略。宗跃光等[6]提出要将滨水绿地作为一个整体,从生态修复出发,与建筑景观融合达到提升的作用。
 
此外,有关于滨水绿地的生态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目前,国内外常将景观规划与消落带、护岸生态修复技术进行结合,总结出了较多先进生态技术。注重消落带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另一大发展趋势,强化对内部绿地点状的链接,从而达到绿地生态基底贯通,同时可避免消落带生态廊道的中断。

此外,多个城市强化滨江植物的色彩搭配和层次效应,突出主打品种,构建生态群落,兼顾生态性与观赏性。如上海外滩和徐汇滨江的主调树种选用了观赏性很强的色叶树种,广州珠江滨江风光带采用了多层次、多色彩搭配的植物配置方式,从整体视觉上对滨江景观有重要的提升作用。
 
总体来说,国内外目前基本技术路线通常包括“消落带植被优化”“脆弱生境生态恢复”和“景观生态提升”等环节,涉及生态修复及生态景观服务功能提升的完整过程,这些研究对消落带治理提升提供了基础。
 

4消落带生态治理与景观提升措施研究
 
4.1修复消落带,提升滨江沿岸生境
 
重庆长江南岸消落带植物应优先选择耐瘠薄、耐水淹、耐干旱、萌蘖性能力强、成活率高、水土保持能力好、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耐冲刷的乡土植物,同时选择的植物应无潜在生态危害,根据现状调研情况,提出适宜各水位梯度消落带植物推荐(见图2)。

图2重庆主城区两江四岸消落区植物推荐示意
 
图2重庆主城区两江四岸消落区植物推荐示意
 
4.2不同高程合理施策,构建多层次消落带植物结构
 
消落带按照不同植物的耐水淹程度和生长情况,根据不同水位线科学合理地配置植物,达到植物自然生长与消落带整体覆绿的效果。
 
4.2.1消落区下部(海拔165m以下高程带)。该区域全年淹水时间150~180d,淹水深度>15m,构建低矮的多年生禾草群落。
 
4.2.2消落区中部(海拔165~170m高程带)。该区域全年淹水时间120~150d,淹水深度5~10m,构建高草草丛或灌丛群落。
 
4.2.3消落区上部(170~175m高程带)。区域全年淹水时间90~120d,淹水0~5m,营建灌-草复合群落;根据景观需要亦可选择耐水淹能力较强的柳树等进行植物配置,构建乔-灌-草群落。
 
4.2.4滨江绿带(海拔175m以上)。以乔、灌木为主,建设滨江绿带。结合规划要求进行滨河绿带景观配置。
 
4.3合理运用生态技术,加强消落带植被固土与耐冲刷
 
消落带栽植植株经常受到洪水冲刷,严重影响其成活率。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植物类型,采取不同的技术方式稳定植被生长,从而提升成活率和留存率,同时也需要加强土壤条件,逐步改善土壤肥力条件。
 
结合场地合理利用工程技术进行生态固定。利用三脚架、棕绳固定枫杨、池杉、水杉等大乔木类,也可利用石笼对中华蚊母、秋华柳等灌木类植被,用铁丝网做成种植槽形成固定。
 
利用现状资源进行围堰。沿河流流向,利用现状块石堆砌,减缓水流的冲刷力,从而阻隔淤泥,达到改善土壤肥力的作用;利用场地多余沙土,用编织袋装入压实,再将灌木植被装进袋子埋入土中,用条石压住袋口形成固定;也可利用现状多余的石块固定土球,并结合种植土,达到节约化的生态措施的要求。
 
4.4丰富江岸色彩,构建四季变化的江岸景观
 
为了解决江岸整体色调单一的问题,强化推进补植阔叶、色叶植物,栽植如银杏、红枫、枫香等秋色叶植物,景观配置中,通过将常年彩色叶种和季节性彩色叶种分开种植,能提高观花观果树种、彩叶树种比例,优化整体植被群落结构,
 
 
对较为裸露区域进行色块种植。色块种植技术成本低、见效快,利用栽植不同耐修剪的色叶小灌木与播撒草花,结合场地实际的景墙、装置等景观元素,在各类过渡性临时闲置空地及零散边角地中,能够迅速形成明快、简洁、协调的景观色块,构建色彩丰富、颜色亮丽的精细化的景观节点。
 
4.5提升景观层次,打造立体化江岸景观
 
利用滨江立面层次,按照“顺应自然、灵活多样、与自然环境相融”原则,采用顺应地形地势和自然形态的布局模式,塑造丰富且统一的景观风格。运用立体绿化技术,顺应等高线设置自然小径及场地,围绕道路场地配置灌木草本,自然小径旁设置休憩条石凳,同时结合场地台地、消落带等竖向区域,打造生态湿地植物景观,
通过对消落带竖向空间的利用,着重于构建多层次空间、营造绿色立体界面。

沿江的断面以覆绿手段为主,经过对场地土壤的整理,系统补植绿际线,景观植被主要设置乔木背景林、灌木及高草层、矮草与自然草坪3个植被层次,设计以枫杨、池杉等植被为主打造沿江绿带,强化对坡坎崖的绿化;同时结合自然地形,强化使用场景,增设漫步道、小径及相关休憩设施,并在道路周围设置观赏草,构建丰富的立体植被生境层次。
 
>更多关于重庆长江南岸消落带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