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江滨水公共空间与社区参与性实践的多元路径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姚江滨水公共空间与社区参与性实践的多元路径

日期:2023-11-14 21:48:09     作者:潘鸿    浏览:0    
核心提示:姚江新区启动段滨江景观工程位于余姚江北岸,东起机场路,西至洪塘中路,北邻滨江路,总长约2500米,绿地宽度50至100米,总面积约17.2公顷。
姚江新区启动区滨江绿廊建设实践
 
姚江新区启动段滨江景观工程位于余姚江北岸,东起机场路,西至洪塘中路,北邻滨江路,总长约2500米,绿地宽度50至100米,总面积约17.2公顷。
 
本项目对宁波滨水居住设计模式的探索,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式,从现有模式(家庭活动为单位、满足单纯看江观景需求)转变为新型模式(融合社区功能、打造社交平台),致力于满足周边社区居民的多元休闲需求。
 
4.1滨水公共空间与社区参与性实践的多元路径
 
4.1.1社区参与式实践,激活滨江公共空间。
 
作为新区中的启动区,新建楼盘由东到西沿姚江北岸次第开发,新的社区开始慢慢形成。滨江绿廊伴随着开发建设,以三期时序自东向西同步进行。作为新的社区,第三方售楼中心成为社区信息交流的集中地,诸多社区交流会以及意见征询会在此举办。
 
从多次意见征询和售楼中心对客户需求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慢行、慢跑、户外休闲是时下的主要需求,艺术、研学等则是更高层级的次要需求。
 
基于社区参与式实践中得到的信息,设计结合滨江走廊打造慢行慢跑通道,堤顶道路则成为慢骑通道。依托畅通的慢行系统,沿江利用台阶平台组织滨水活动,形成连贯的景观链,慢行系统成为了连接各活动空间的纽带。同时将附近社区功能延伸扩展,与滨江空间衔接整合,在滨江空间中置入模块化的体验项目,鼓励户外公共活动,创建居住功能与休闲功能的联系,激活滨江公共空间。
 
4.1.2绿色低碳建筑引入,传递社区治理新理念
 
绿色、低碳是生态社区治理的理念和核心,是人民未来的生活方式。通过立体绿化、屋顶花园、新型节能材料等绿色低碳科技的应用,绿色低碳建筑以低姿态轻轻地融入滨水公共空间,成为传递社区治理新理念的践行地。
 
建筑采用退台式观景平台与屋顶绿化相结合的方式,从深层次上阐述了国人尊重自然的态度与传统。东段建筑以山水框景的形式,将江景与环境经过框选、提取并重新组织穿插,成为姚江山水画中的点睛之笔。西段建筑设计元素来自江水涟漪,借用水流入江泛起的涟漪,将建筑形体以水纹曲线的形式,自由散落布置在江岸边而融于自然。

姚江滨水公共空间与社区参与性实践的多元路径
 
4.1.3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社区生态教育。
 
滨江走廊利用雨水花园、旱溪、下凹绿地等绿色基础设施在降雨时可蓄滞部分涝水,增加下渗,降低河道排涝压力,达到雨洪蓄滞的效果。同时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助于重新恢复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在滨江走廊设计之初就为未来的生态教育活动营造合适的场地,可以为生态教育课程提供丰富而独特的资源。通过滨江走廊这一生态教育交流平台,既实现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又提升了滨水宜居环境,有利于社区生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4.2公众参与下的共建共治共享。
 
在姚江新区启动区的建设过程中,环境和新区人口密度增大,传统的社会交往模式被打破,人与人之间基于居住地域的交往大大减少。而滨水公共空间的建设过程中可以融入多方主体,推动多方主体共同建设维护、共享建设成果,从而达到发动群众参与、促进邻里交往的目的,以此推动社区治理。
 
作为姚江新区启动区,设计之初考虑的核心问题即滨江绿带建成后很大的共享群体为周边的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群体。因此,在规划及施工过程中,我们与社区居民、售楼中心组织了多次的设计讨论、意见征询、共同实践等公众参与活动。经过业主、社区居民、设计及施工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居民的愿望得以实现,一个融合亲水玩水、户外休闲、运动健身及儿童游乐的滨水社区公园在姚江边生长发芽,并且公园也满足了部分人群对艺术、研学等精神层面空间场所的需求。
 
随着滨江跑步道、慢步道、骑行道的全线贯通,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屋顶花园、立体绿化等生态低碳场景的营造,社区居民对水边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和好奇心,自然教育活动也开始慢慢扩展。公众的持续关注与监督,为滨江绿带后期的维护管理和可持续提供了更多的反馈意见。
 
5.结语
 
启动区滨江绿带建成后,姚江滨水缓冲带的生态效应得以发挥,成为姚江新区的重要生态廊道。同时这里是公众亲近与学习自然的场所,也是各种动植物的栖息地,成为人与河流和谐相处的理想环境。
 
本项目的成功打造,展示了低碳型生态宜居新城理念。一个观江、娱乐、游憩、运动等多种定制化休闲功能的现代滨水社区公园,以令人耳目一新的现代功能性公共滨水空间激发新城活力,让滨水休闲融入居民日常生活。

滨江绿廊建设之初,维科集团尚江府售楼中心选址于场地内,作为前期销售及调研客户需求的中心。目前,原售楼中心功能定位调整为宁波姚江美术馆,成为滨水公共空间上“艺术共享”的新场所。社会资源的融合与参与,弥补了政府对美术、艺术等公共建筑建设的不足,促进了政府、社区、社会资本和居民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刘悦来,尹科娈,孙哲,等.共治的景观——上海社区花园公共空间更新与社会治理融合实验[J].建筑学报,2021-12-13.
 
[2]张天洁,岳阳.协作与包容—新加坡锦簇社区计划解析[J].风景园林,2019,26(6):29-34.
 
标签: 姚江滨水
>更多关于姚江滨水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