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专业遗产保护课程思政教育的2个目标
依据风景园林遗产的自然和文化基本属性特征,将遗产划分为自然为主型、文化为主型、自然和文化混合型3类。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作为自然为主型遗产典型代表,重点保护遗产地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重要栖息地[6~7]。
文化为主型遗产主要有历史园林、遗址公园和文化线路。我国历史园林以古典园林为代表,从历史、艺术的角度展现传统建筑和园艺构造[8]。遗址公园结合了公园设计与遗址保护、修复等手法来保存遗址的完整性[9]。文化线路则是以水陆交通或其他形式来呈现历史时期人类迁徙、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线路[10]。风景名胜区和乡土景观兼具了自然和文化属性特征,是人类为某种实践的需要有意识地利用自然所创造的景象[11~12]。
对每个遗产类型的主要遗产地类别进行思政显性和隐性元素提取(图1)。其中,显性元素从遗产地的资源特征、遗产价值、保护和利用等层面来提取核心元素,隐性元素则是在显性思政教育基础上,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提取精神、思想、意识等关键元素。将风景园林遗产教学内容与思政结合,从显性到隐性达到思政教育目标。
文化为主型遗产主要有历史园林、遗址公园和文化线路。我国历史园林以古典园林为代表,从历史、艺术的角度展现传统建筑和园艺构造[8]。遗址公园结合了公园设计与遗址保护、修复等手法来保存遗址的完整性[9]。文化线路则是以水陆交通或其他形式来呈现历史时期人类迁徙、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线路[10]。风景名胜区和乡土景观兼具了自然和文化属性特征,是人类为某种实践的需要有意识地利用自然所创造的景象[11~12]。
对每个遗产类型的主要遗产地类别进行思政显性和隐性元素提取(图1)。其中,显性元素从遗产地的资源特征、遗产价值、保护和利用等层面来提取核心元素,隐性元素则是在显性思政教育基础上,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提取精神、思想、意识等关键元素。将风景园林遗产教学内容与思政结合,从显性到隐性达到思政教育目标。
3.1显性思政教育目标
遗产资源特征层面的显性思政教育主要体现在:
1)风景园林遗产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13]。通过了解遗产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特征,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思考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2)通过掌握历史园林的哲学思想和山水造园艺术,遗址公园的历史格局和建造智慧,以及文化线路的历史形成背景和工程技术等内容,推动中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14]。
3)通过学习风景名胜区的风景资源特征、山水比德思想和人文内涵,以及乡土景观的人地关系、“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和风土人情等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风景园林遗产保护途径。
遗产价值层面的显性思政教育主要体现在:
1)明确遗产生态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引导学生积极开展遗产保护科学研究;
2)通过解析遗产美学价值、艺术价值及其表现手法,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达到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提升艺术欣赏水平的目的[15]。
遗产保护和利用层面的显性思政教育主要体现在:
1)通过探究遗产形成的哲学思想、社会背景、工程结构和建造智慧等,培养学生遗产保护规划、管理的哲学思维方式,从创新角度启发学生的规划设计灵感,从辩证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统一[16];
2)通过讲授遗产资源现存问题和可持续利用方法途径,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认识到遗产保护的必要性与紧迫性[17]。
3.2隐性思政教育目标
在个人层面,培养学生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寄情山水的文人情怀和诗情画意的审美情趣,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传承意识,树立文化自信的目的[18]。在社会层面,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1)通过对遗产蕴涵的爱国事迹与精神的解读,以及对遗产中红色文化历史、资源、价值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革命历史的认识、对伟人的崇敬和爱国热情,推进红色文化的教育传承,达到培养学生的国家自豪感与爱国思想的目的;
2)通过深刻认识遗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其保护的意义,以强化遗产保护的社会责任感,时刻将保护工作放在首位,以对历史和人民群众负责任的态度,加强新时代遗产保护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研究和践行中不断发展、完善[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