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道怎么建设的2个常态认同

   2022-01-24 2
核心提示:第一个阶段是理念性的绿道。2010年以前绿道在部分省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出现,但更多以部分地段或道路的景观道、林荫道布置的形式,展开小范围的建设活动,更具有道路绿化提升的性质。
中国绿道建设的常态认同

中国绿道怎么建设的2个常态认同
 
根据可公开获取的绿道相关政策和规划文件(图1)可以看出,随着各地市的不断实践,绿道从相对独立到逐渐融入城乡规划体系,并与居民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开始具有常态化的价值认同。
 
1绿道在规划体系中的常态认同
 
绿道在规划体系中取得常态认同的过程呈现3个阶段的螺旋上升的特点。
 
第一个阶段是理念性的绿道。2010年以前绿道在部分省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出现,但更多以部分地段或道路的景观道、林荫道布置的形式,展开小范围的建设活动,更具有道路绿化提升的性质。
 
第二个阶段是任务性的绿道。这一阶段绿道通常以提级统筹的行动模式开启相对独立的规划建设,快速实施是这一阶段的工作特点。广东省“两级规划、两种指引”的路径,在各省市不同资源环境条件和部门权责特异性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如分级分类和要素指标的细化,延伸至任务分配和指标分解的末端,呈现出总体统筹、分级规划、层层递进、导则指引、规范实施、评估反馈6个特点,其规划传导呈现相对纵向的特征。
 
第三个阶段是系统性的绿道。绿道再次回归到城乡规划体系中,与游憩系统、慢行系统、绿地系统[37]、交通系统相结合,如《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38]提出打造多级绿道体系连接森林体系、串联三生空间,将绿道作为城市生态空间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成都市公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9—2035年)》[39]对天府绿道做出了体系规划;《杭州市综合交通专项规划(2021—2035年)》[40]也提出注重生态、绿色的道路空间网络打造。

这一阶段的绿道成为空间、用地和活动相互嵌套的可持续的城乡线性空间系统,其规划传导开始由相对纵向转向横纵并举,在与总体规划、其他专项规划的对接上也更加清晰。

另一方面,从行政主体上来看,从一开始以市级人民政府作为区域划定的把控者,到由规划部门和园林绿化部门共同进行区域划定,以园林部门为主要把控者,其他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实现由人民政府到具体部门的行政主体的转移;在经费上做出了更为细致的规定,区分建成区和集体土地的不同情况;在运营上鼓励社会和个人经营参与绿道内的商业、管护内容;在设计建设上也对土地权属和征迁做出了规定①,可见绿道在常态认同的建立过程中回归到了职能部门的管理语境中去。
 
2绿道在日常使用中的常态认同
 
绿道在日常使用中的常态认同建立主要体现在指标演变中。指标设置直接影响建设落实程度,同时也直观反映绿道的规划目标、服务内容以及公众的日常活动需求,整体呈现为2个层次,规划层面的任务指标和导则层面的使用需求指标。
 
任务指标即绿道建设必须遵循的、保证绿道基本功能实现的指标,通常在城市总体规划、省级绿道总体规划、市级绿道规划中做出具体规定,目前基本形成里程、宽度、配套3块内容。其中里程是任务指标中的基础指标,对于自上而下的数量化任务分配和压力型时间进度而言,规划里程与建成里程和完成度直接相关,因此在规划文件[41-42]中均对里程和分期做出直接要求,通常包含规划总长度指标、省市级绿道的分长度指标等。

中国绿道怎么建设的2个常态认同
 
除了任务指标以外,各省市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结合在地性和公众需求进行更加细化的指标设置(表2),体现出绿道建设在发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设施智能化等方向的具体深化。在社会效益方面包括承载日常健身、休闲活动等[18,50-51];在经济效益方面,包括安防、养护、管控等需求带来的工作岗位和商业配置[52-53],以及结合绿道的产业带规划[54-55]和地区经济发展带动作用[56]。
 
此外,智能化也是绿道与技术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重要方向[49,57],如成都公园城市建设中以绿道和数字化平台相结合,将沿线的商业、文旅、体育、农业等内容串联起来,形成包括天府绿道赛事体系在内的活动产业体系[58];武汉东湖绿道也推出服务网站、官方微博和手机App,发布绿道串联的景点、餐饮、活动、管控等内容。在这些细节的具体落实中,绿道与居民日常生活的关系越发密切,逐渐成为宜居宜游的空间符号。
 
 
更多>相同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