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园林土壤标准化管理的5个对策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上海园林土壤标准化管理的5个对策

日期:2023-11-07 09:59:31     作者:张琪    浏览:0    
核心提示:针对上海园林土壤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现有标准化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需要坚持行业公益性原则,按照分类管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的总体思路,对现有标准体系进行优化,并从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的全流程提升园林土壤管理水平,确保人居环境土壤安全。
园林土壤标准化管理对策
 
针对上海园林土壤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现有标准化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需要坚持行业公益性原则,按照分类管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的总体思路,对现有标准体系进行优化,并从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的全流程提升园林土壤管理水平,确保人居环境土壤安全。
 
3.1管理原则
 
园林土壤管理应坚持行业管理的公益性原则。园林行业属于公益性行业,相关的建设、维护和科技研发等都需要公共财政支持,公共绿地及公益性林地的土壤改良、后期施肥和湿垃圾产品施用等需要一定的财政拨款。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绿地建设、维护的资金投入,满足行业资金需求。此外,其他附属绿地及流转到个人或公司手中的绿地可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给予优惠政策,如湿垃圾肥料、介质产品的使用补贴等。
 
3.2管理思路
 
园林土壤管理的总体思路是:分类管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首先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管理本行业肥料、农药、改良材料的使用,避免外源的污染物进入园林土壤。其次对建设、养护过程中的不同土壤进行分类管理,对优良的土壤资源进行优先保护和利用;对退化、存在轻度污染的土壤积极进行修复;对污染严重的土壤严禁其不经修复或不达标的情况下用于园林工程建设;对具有安全、防护、卫生、隔离作用的绿地,按需封闭管理。

最后要有风险管控思维,建设项目应在设计之初就进行土壤调查和评价,防止在不符合标准的土壤上进行绿地建设;对建成绿地要逐步建立污染防控预案,一旦发生公共污染事件,立即启动预案,保护公共安全。
 

上海园林土壤标准化管理的5个对策


 
3.3实施分类管理
 
绿地的类型很多,按照《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中的分类,绿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内的绿地与广场用地,以及城市建设用地外的区域绿地两部分,其中城市建设用地外的区域绿地又分为风景游憩绿地(EG1)、生态保育绿地(EG2)、区域设施防护绿地(EG3)和生产绿地(EG4)4类。我国在土壤环境质量管控方面有2个国标,分别是《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和《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

对城市建设用地范畴内的绿地,可按《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进行管控,该标准把建设用地分为2类进行管理:公园绿地(G1)、防护绿地(G2)、广场绿地(G3)等按相应分类进行管理;附属绿地(XG)则根据附属于何种城市建设用地类型进行管理,如居住用地附属绿地(RG),因居住用地(R)被列为《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中的第一类,故居住用地附属绿地土壤环境质量按照第一类进行管理。城市建设用地外的4类区域绿地,从土壤环境保护优先的角度出发,风景游憩绿地(EG1)建议参照《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中第一类进行管理。

生态保育绿地(EG2)类型较多,若不对公众开放,建议不纳入园林土壤管理范畴;若对外开放,其中生态修复地建议参照《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中第二类进行管理。其他类型参照《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中第一类进行管理。区域设施防护绿地(EG3)和生产绿地(EG4)建议参照《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中第二类进行管理。
 
土壤改良材料种类繁多,对于土壤改良材料也应实行分类管理。相关肥料、土壤调理剂等可采用建设用地相应改良材料的准入标准,若无相关标准,可参考农业标准。对于利用建筑垃圾塑造地形建成的绿地,其上覆盖栽植土的厚度和质量应满足《园林绿化栽植土质量标准》(DG/TJ08-231—2013)。
 
3.4标准体系优化建议
 
虽然现有的园林土壤技术标准体系已经构建起来,但仍需根据社会需要和行业发展情况不断完善。1)形成园林土壤特有的监测布点标准。现有标准体系中,监测布点的内容大多参考农田土壤和自然土壤的监测与布点方法[36],而园林土壤具有来源复杂、侵入体多、类型多样(不同绿地形式、不同植物群落)等特性,并具有一定肌理(中心城区绿地细碎、扰动剧烈;郊区绿地面积大、扰动弱),因此需要研究适用于园林土壤的特定监测布点方法。2)优化园林土壤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土壤质量的指标很多,包括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物学指标[37]。园林土壤现有的评价标准中,物理性质关系到植物的生长及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因此需要采用适宜的土壤物理指标进行评价,并明确相应的阈值.
 
化学指标应用较多,土壤养分指标均属于化学指标,但大多参照农田土壤与自然土壤标准,因此需要根据园林土壤的特性进行调整优化。现有评价体系中缺少生物学指标。生物学指标很多,常用的有细菌和真菌数量及多样性、微生物生物量、病原菌种类和数量,以及一些酶学指标,若写入标准,还需考虑操作性、准确性、有效性和成本等问题,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甄选。3)进一步完善园林土壤改良标准。

园林土壤的障碍因子不同,改良的方法也不同。现有的改良技术标准只针对盐碱地和硬质路面的绿化需求,后续搬迁地、污染场地的土壤改良等都需要相关标准支撑。配生土是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提出的园林土壤改良修复的新方向,其主要特点是根据立地条件,对原土、客土、有机无机改良材料,以及微生物菌剂等进行科学配置,具有较好的物理性质和较高的生物活性及环境调控能力,
能够较为全面地满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土壤条件,并且可以实现工厂规模化生产和园林绿化快速成景。

此外,配生土系列产品的开发,可以解决湿垃圾和园林废弃物处置的难题,这方面也需要制定相关标准予以支撑。4)及时更新土壤的检测方法标准。目前国内与园林土壤健康有关的生物学指标转化为标准的研究较少,但ISO中包括了相关的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丰度等检测方法标准[39],因此可采用等效方式转变为国内标准。其他的生物学指标及新型仪器的应用则需要开展研发,进而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标准。
 
3.5全流程管理措施
 
根据本研究对园林土壤标准体系的梳理,在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的全流程中,土壤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1)园林绿化从业人员要进一步提高对园林土壤质量的认识。绿化工程设计首先要在土壤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土壤质量控制[40],这样既能保护优质表土,还可以减少园林工程的土壤污染风险。
 
2)加强土壤改良材料的监管。土壤改良材料涉及肥料、改良介质和矿物改良材料等[41]。目前园林工程工地上的土壤改良材料质量不高,需要加强监管。例如,加强对改良材料的抽查与监测;加强对改良材料生产厂家的监管与指导,建立生产厂家的红、黑名单;结合湿垃圾处置,研发、量产合格的湿垃圾土壤改良材料。
 
3)加强行业内企业的诚信管理,对不诚信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相应处罚。
 
4)大力培养园林土壤领域研发和应用的专业人才。园林土壤领域属于园林与土壤的交叉学科,从业人员较少,力量较为薄弱,应大力培养该领域专业技术人才。
 
5)加强园林土壤板块的资金投入[42]。绿化领域在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急需加强投入,从而提升园林土壤质量,发挥人居环境中绿地最大的生态价值。
 
6)绿地建成后的养护管理环节也要注重土壤质量的监管。绿地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多样,有的是公共财政负责养护管理,有的则由个人或单位承担,因此应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对于公共财政负责养护的绿地,要加强对土壤质量的检测,将土壤质量纳入考核指标,同时加大财政支持,调动相关养护企业的积极性。对于个人或单位承担养护责任的绿地,要做好宣传、指导与咨询工作,使土壤质量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更多关于上海园林土壤标准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