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世园会景观过程视角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成都世园会景观过程视角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

日期:2023-11-06 22:33:04     作者:李慧    浏览:0    
核心提示:成都景观过程的视角有助于我们理解景观的动态性,承认景观本身的动态变化,进而在时空维度上理解场地,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人与自然的互动规律。首先,人类对于自然的选择和利用,实际上也是不断改造自然、
景观过程视角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以成都世园会申办方案为例
 
摘要:景观过程是风景园林学科长期以来不断研讨的重要议题。在此视角下,规划设计实践广泛关注场地的自然和人文过程,通过引导和利用其运转机制,发挥积极效益,保持过去与未来、自然与城市之间的平衡。在梳理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并提出了景观过程在场地价值识别、自然力量引入和弹性应对未来3个方面的实施途径,并以成都世园会申办方案为例,在景观过程视角下探究如何将传统农耕智慧延续、世园盛会承载、绿色产业培育与城市发展过程相融合,最终营造出富有地域性特色、低影响、可持续的景观。
 
基金项目:北京林业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项目(编号2019XKJS0317)、202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总体策划及园区规划设计和北京市共建项目专项“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共同资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1]。德国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ErnstBloch,1885—1977)曾说:“自然是过程,自然是主体,自然是潮流、溢出和运动。”怀海特(AlfredNorthWhitehead)的过程哲学主张世界本质上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2]。自然、社会和思维乃至整个宇宙,都处于永恒的创造和进化过程之中。
 
景观过程是景观生态系统内部和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和迁移转化过程的总称[3-5]。从某种角度而言,人们所见的景观现象或景观格局是某一时刻景观演替过程的瞬时平衡,是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过渡的中间环节,其发生、发展的动态特征值得被研究和探讨。
 
1风景园林与景观过程
 
风景园林学是联系人类社会文化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纽带和桥梁,是自然过程、人文过程和社会发展共同作用的产物[6-7]。风景园林营造实践使用大量有生命的材料、处理要素复杂且需融入自然生态进程之中,因此对“过程”的把握尤为重要。传统东方哲学所追求的“道法自然”“人与天调”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中国人大规模改造自然开始于农业,水利灌溉极大促进了地方农业的发展,著名的都江堰工程历经数代建设,从干渠不断分支,灌溉面积不断扩大,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8]。

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营建是人与土地长期适应的结果,体现了人与区域自然系统的和谐共生[9]。北京等历史名城的营建过程也是人工建造与自然环境长期叠加、融合的过程,城市内外形成了一套连续的山水系统,不仅塑造了城市风貌,还发挥着调节雨洪、供水、漕运和灌溉等复合功能[10]。这样的营造方式有效引导自然过程发挥正面效应,有助于在建造和维护过程中降低投入、减少消耗。
 
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土地的过度开发严重干扰了场地的自然进程,土壤流失、植被破坏、栖息地退化等问题接踵而至。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完整的生态系统和良好的自然演替是地球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支撑[11],并开始寻求人工建设与自然过程之间的平衡。

20世纪60年代随着生态学思想的引入,麦克·哈格提出了“设计结合自然”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注重设计与自然的“结合”,通过“千层饼”的方式使多重要素得以叠加分析,有助于理解复杂场地[12]。随后,许多设计师基于尊重自然发育过程、倡导能源和物质循环利用的思想进行了大量实践,其中乔治·哈格里夫斯提出的“风景过程主义”通过艺术化手段呈现自然过程[13-14],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作品。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景观都市主义”将对“过程”的研讨拓展到了城市领域,使自然的驱动力能够应对更为广泛的城市问题[15],并运用景观生态策略协调城市与自然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16-17]。英国AA建筑学院(ArchitecturalAssociationSchoolofArchitecture)面对灾难景观,倾向于研究问题发生的原理和逻辑,认为理解设计中的逻辑关系远比具体形式更为重要。

他们在设计时侧重于提出应对策略,寻找影响灾难发展的控制因子,并利用它们去改变景观的发展轨迹,由此产生的设计结果具有一定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城市生态学思想的“生态都市主义”理论被提出,倡导将城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18-19],并更多地关注人在该系统中的媒介作用,通过“适宜策略”的介入,主动寻求人的需求与自然人文进程的融合。
 
上述探索历程体现了后工业时代以来,风景园林学科在处理人与自然互动关系中认知范畴和实践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深化,推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思想不断演进。如今,“景观过程”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态度、思维方式和有效途径。
 
2基于景观过程的风景园林实践
 
后工业时代以来,协调人工构筑与自然进程的关系、优化国土景观的长期平衡和健康演化已经成为风景园林实践的主要任务。基于景观过程视角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及实践工作,并获得了广泛认可,自然过程的引入和引导已经成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具体来说,景观过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层面。
 
1)从认识论角度,成都景观过程的视角有助于我们理解景观的动态性,承认景观本身的动态变化,进而在时空维度上理解场地,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人与自然的互动规律。首先,人类对于自然的选择和利用,实际上也是不断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杭州西湖是由海湾演变为的潟湖,自然力的驱动使泥沙不断沉积并向沼泽演变。为满足城市生活,需要维持“山-水-城”的韧性结构,因此历代均对西湖进行了疏浚,淤泥多堆积在湖中或湖的周围,并借此形成三岛、两堤等一系列人文历史景观[20]。

今日西湖的清淤工程仍在进行,在主体景区维持稳定的同时,为新的景观营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其次,景观过程的视角有助于人类拓展对风景范畴的认知,如今农业时代的水利工程、工业时代采矿留下的断壁残垣和生产所需的桁架高炉等,其生态价值、情感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逐渐被认可。
 
2)从方法论角度,景观过程使风景园林规划实践提出的设计策略更侧重与自然进程紧密关联的环节,从而丰富了设计手段,主要体现在融入和利用自然过程,以及链接景观要素和重塑自然格局2个方面。

(1)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顺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过程,往往能够形成具有场地记忆和地域特征的景观表达。荷兰瓦登海岸工程在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问题时,不再一味地提升堤坝高度,而是利用自然界中泥沙的沉积过程设计了随潮汐不断变化的动态人工盐沼[21],形成了一个与大海共生且低维护的海水缓冲区域,借助自然过程消除了工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成都世园会景观过程视角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

(2)强化和修复山水格局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常成为景观营造的核心环节。20世纪末,杭州西湖的湖西区域由于不断被农田、鱼塘和各种设施蚕食,湖山分离、水质污染等问题尤为突出。“西湖西进”工程通过恢复部分历史水域,再现西湖以往山水相连的景观格局(图1-1),完善了西湖风景和旅游网络,改善了西湖水质(图1-2),保证了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22]。

成都世园会景观过程视角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
 
3)从功能论角度,利用自然生态过程不仅可以实现低成本修复和可持续经营,如果将自然过程的产生、发展、消逝融入景观表达之中,还可以唤醒人的感官体验,体现景观的时空延续性。

三亚红树林生态公园遵循了风和水的生态过程,建造的指状相扣地形将海水引入公园,避免了上游洪水的冲刷和强热带风暴的破坏,为红树林和鱼鸟等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将荒芜的土地修复成了生态公园。
 
>更多关于成都风景园林规划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