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城市历史景观层积元素概念框架构建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襄阳城市历史景观层积元素概念框架构建

日期:2023-11-05 13:58:40     作者:张志远    浏览:0    
核心提示:本研究基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历时性和共时性,分时间、空间和需求层次3个维度对其层积性进行解析。就其历时性而言,城市历史景观的层积经历漫长历史时期,已有的山水环境、城市格局
城市历史景观层积元素概念框架构建及襄阳层积元素提取
 
2.1城市历史景观层积元素概念框架
 
本研究基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历时性和共时性,分时间、空间和需求层次3个维度对其层积性进行解析。就其历时性而言,城市历史景观的层积经历漫长历史时期,已有的山水环境、城市格局、重要建筑为之后的建设提供了基础,因此下一阶段的建设往往会有选择性地在已有的基础上展开,特别是山水环境、基础格局等稳定性较强的元素。
 
目前对城市历史景观层积元素的分类主要有参考用地类型[17]、城市意象[18],以及考虑自然、社会、城市形态的综合性思路[19]3种方法。

城市历史景观层积元素概念框架构建及襄阳层积元素提取
 
本研究基于话语分析的基本思路采用兼顾空间与属性关联的二次分类方法,一次分类实现元素识别,构建元素空间关联;二次分类建立关系网络,解析元素间属性关联(图1)。首先是参考《城市历史景观指南:在动态和不断变化的城市环境中管理遗产》(TheHULGuidebook:ManagingHeritageinDynamicandConstantlyChangingUrbanEnvironments)[15]中提出的有形元素与无形元素二分法对城市元素进行一次分类;然后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综合我国古代城市的基本特点,提出4个基本空间类型,对识别出的元素进行二次分类。第一次分类实现了城市历史景观元素的识别,可以初步了解一个时期不同群体对于城市的不同认识。不论在什么时期,当地居民总是创造城市历史的主力,居民通过他们的日常实践、信仰、习俗和价值体系,将此地的自然和文化成分融入生活空间之中[20]。
 
因此,分层次厘清城市历史景观各元素与居民需求的关系对于分析层积机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次分类基于一个时期的城市风景元素符合当时居民生活、秩序维持与信仰需求,可分属不同目标层的基本认识,进而模拟出要素间的基本关系网络,为后续的层积机制分析奠定了资料与理论基础。其中,物质空间包含与居民衣食住行、抵御自然灾害等基本生活需求相关的元素;秩序空间包含军事防御及交通位置、政府管理与文化教育、空间结构等;审美空间指游赏、山间宴饮、吟诗作赋等休闲活动的空间;信仰空间包括隐居避世、宗教祭祀、神话传说等内容。
 
2.2襄阳城市历史景观层积元素提取
 
本研究分政府话语与文人话语2个部分整理明清时期襄阳的相关资料。选取《天顺襄阳郡志》《同治襄阳县志》2本志书作为政府话语提取的主要来源。选取明清时期留存的襄阳诗文作为文人话语的主要来源,辅以县志图及当今遗存状况进行研究。为了更为清晰地梳理层积元素,了解古代居民的思维逻辑,本研究仅统计对元素进行拓展叙述(介绍命名原则除外)的城市空间相关元素。另外,古代多以距城里数及方位来描述地点位置,因此本研究以等里数(1里等于576m)圆盘为基底,以襄阳物理中心位置为圆心,示意地点方位。
 
2.2.1基于古代政府记载的层积建构
 
通过对2本县志进行综合研究后发现,山水环境不仅决定着古代城市的选址,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山脉和水系对城市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正如《天顺襄阳郡志》载:“汉水如带萦乎东北,楚山若屏峙乎西南,此天然之形势也。[21]130”汉水与城市西南的山脉,为城市提供了物质生活的基本资料和便于军事防御的良好地势条件。另一方面,周边山脉距城市并不远,为居民的一些宗教祭祀、猎奇探险活动提供了场地。优越的山水环境还形成了许多特殊的自然景观,为文人墨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林栖谷隐提供了好的去处。

襄阳城市历史景观层积元素概念框架构建
 
《天顺襄阳郡志》共载山33座,其中22座位于襄阳中心城区范围[此范围参考《襄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8—2035年)》]内;《同治襄阳县志》载山37座,其中2座未载明位置,24座位于襄阳中心城区范围内(图2)。襄阳山脉多位于城市西南,仅距城不足十里处就有十几处名称各异的山体,可从中看出古代居民对山脉的喜爱和崇拜。

 襄阳城市历史景观层积元素概念框架构建
 
政府话语研究的第二部分,是分层次对县志内描述进行提取(表1)。

襄阳城市历史景观层积元素概念框架构建

围绕城市历史景观,从《天顺襄阳郡志》中共提取出51处相关描述(图3)。
 
除了满足房屋建造、水源、水陆交通便利等基础生活所需外,物质空间还涉及预测天气与公共报时的元素。“楚山……凡天欲雨,必有云气翳之,远近望之可以预测晴雨”[21]47。居民观山顶云气预测天气,充满了顺应天时的朴素自然观和生活智慧。“谯楼……置更筹于上,以警晨昏”[21]220。

晨钟暮鼓是古代居民生活起居的重要参考,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声环境提供了重要思路。军事位置是秩序空间层的主要元素,“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也[21]129-130”。志书不仅记载了包括习家池、望海亭在内的适合游赏的传统观景点,还对城市的重要风景点进行整合,列举了龙洞云深、岘山叠翠、汉江鸭绿、檀溪清浅、鹿门高隐等襄阳十景,构成了这一时期的审美空间。

除统计出的8处有拓展描述的信仰空间元素外,县志还记载了61处寺庙和3处坛场供居民进行宗教祭祀活动。此外,汉江女神的神话传说也为城西的万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信仰空间中还包括为了在心理上寻求与山水相处之道而进行的活动和建设。如三月三在白马泉的禊饮(水边洗涤,清除不祥后宴聚),以及绘狮子于狮子楼上,以镇楚山。
 
襄阳城市历史景观层积元素概念框架构建
 
《同治襄阳县志》中共梳理出94处相关描述(图4)。物质空间同样包含了与居民基本生活相关的内容,还记述了当时的架舟桥,“汉皋楼在大北门外,挹秀楼在樊城,两楼相对,各树铁柱一”[22]。铁柱就是架舟桥的固定支架。秩序空间的34处记载中,多达25处均与战略位置、战争相关,从相关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古代襄阳的军事地位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十分突出的。

此外,从尹孝子相关记载可以看出,当地官员还注重树立道德楷模,以教化居民,促进社会安定。审美空间中除了游赏宴饮和吟诗作赋之处外,还有饯行送归的桃林亭和书法工整典雅的启法寺碑。信仰空间中包含的九曲灵龟池和伏龙山祈雨等记载则延续了万物有灵、尊重自然的朴素世界观。孟亭供唐孟浩然像则可窥见当年的尚文好学之风。
 
2.2.2基于古代文人记载的层积建构

襄阳城市历史景观层积元素概念框架构建
 
古城为诗人感慨世事变迁、沧海桑田提供了完美的舞台,既有诡谲怪诞、神秘莫测的神话传说,又有历经千年似乎未曾改变的历史风景,还有经历风雨依稀可见轮廓的断壁残垣。因此,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千古传诵的名篇。本研究参考《襄樊市概况1983年版》《襄阳地区概况1983年版》《千古美文誉襄阳》《历代文人咏襄阳》等书籍中对襄阳相关古诗的归纳及其他古籍资料,最终筛选出明清时期27位诗人的57篇作品进行分析(图5)。研究表明,文人墨客的选材多以风景、古迹为主,涉及其他事件的描述相对较少,多属于审美空间。
 
襄阳城市历史景观层积元素概念框架构建
 
由明代文人作品元素语汇逻辑分析结果可见,隆中、习家池与汉水是其重要的灵感来源(图6)。隆中相关作品既有对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景仰,也有对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唏嘘,或赞扬他的苦读勤学、躬耕隆中,进而感慨自身境遇,其丰富的记载和传说为文人写作提供了多样的角度。

被誉为“中国郊野园林第一家”的习家池则依托其天然山水关系,辅以适当人工造景手段形成的自然美景,以及前代文人留下的游赏宴饮的故事,引来文人修缮、重建、游赏。汉水萦于古城东北,河道宽广,既为襄阳提供良好的水运条件,又与城墙、远山相互映衬,景色壮阔秀丽,也是文人歌颂襄阳的重要元素。
 
清代文人对于古城元素的挖掘则更为分散和深入(图6)。羊祜祠代表的是对德冠四海、勤政爱民的羊祜的追思,与之相关的还有堕泪碑的典故,虽碑几次被毁,但羊公高义却随着碑文、居民口口相传、文人赞颂一辈辈传扬下来,成为岘山重要的审美空间元素。清代文人作品虽少,却具有总结意义的诗文。

如王万芳的《襄阳好》就提到了萧楼、隆中、汉皋楼、铁佛寺、万山、解佩滩、沉碑潭、庞公隐居处、甘泉寺、柳子山、大堤、鹿门山12处风景点。再如王士祯在《襄阳纪行》里详细记载了宜城至襄阳一路的所见所想,行经鹿门山隐逸文化与习家池游赏宴饮处,以岘山羊叔子文化作结。
 
标签: 襄阳历史景观
>更多关于襄阳历史景观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