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Ss的城市自然健康效益研究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基于ESs的城市自然健康效益研究

日期:2023-11-05 11:25:50     作者:杨春    浏览:0    
核心提示:基于ESs的城市自然健康效益研究:服务功效、级联逻辑与评估框架摘要:城市自然有益人体健康,并成为风景园林领域参与公共健康事
基于ESs的城市自然健康效益研究:服务功效、级联逻辑与评估框架
 
摘要:城市自然有益人体健康,并成为风景园林领域参与公共健康事务的一种有效干预途径。系统梳理MA《千禧年生态系统服务评价》和IPBES《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中有关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与健康的理论联系,并区分与归纳城市自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服务功能和实际服务功能,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提出自然-健康效益实现的“自然属性-自然潜能-自然暴露-自然使用-健康效益”级联转化逻辑与关联过程。最后提出自然健康效益研究的集成评估框架、评估环节与模型方法,以期为自然健康效益研究提供系统性分析理论逻辑框架。
 
长期以来,城市自然与公共健康的复杂关系研究一直是风景园林学科参与公共健康事务的热点议题,侧重于研究城市自然(公园、森林等)与特定健康结果(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等)的相互作用关系,致力于通过城市自然途径改善公共健康状况,通过控制、引导蓝绿空间和自然景观等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是保障人们健康生活的外部支撑条件。回顾国内外风景园林参与公共健康的每一次重大实践运动进展,不管是从早期欧洲修道院、中国悲田坊,到20世纪初奥姆斯特德倡导的城市造园运动和英国“城市绿肺”法案,还是70年代初的注意力恢复理论、减压理论、医疗景观和康复景观,通过观赏绿化植被等自然环境来缓解精神压力、改善医院中患者医疗条件的理念成为自然健康效益的认知来源[1]。


通过城市自然途径改善城市环境品质已成为早期风景园林影响公共健康最有效、最普遍的干预途径之一。欧美发达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诸如“公园运动”等通过新增城市自然、改善可达性和临近性、减少服务不平等途径来促进公共健康的城市自然法案与文件。中国开展的公园城市和“绿康城市”等实践与理论运动也表明城市自然作为一种有效的基于自然的方法[2],已经成为风景园林研究、实践设计和政策管理等领域促进公共健康的基本策略。
 
近年来,国内外涌现了大量城市自然健康效益的相关研究,认为城市自然不仅提供环境品质改善、缓冲危害、气候调节和生态产品供给等“有形”的物理健康服务,同时还具有休闲娱乐、缓解精神压力、舒缓心情等“无形”的健康服务功效[3],并将人-自然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人体生理变化、心理恢复、体力活动和社会交往等过程归纳为城市自然健康效益的作用机理[4]。显然,城市自然健康功效与作用机理是广泛且复杂的,从城市自然到健康效益的实现需要经过复杂的生态学和病理学级联转化过程。

当前的研究重点多围绕在二者相关性认识、健康效益结果评估和中介机理解析等方面,往往将自然之于健康的功效或中介变量(体力活动、社会交往等)表述为自然健康效益的作用机理,并未对自然健康效益转化的中间过程和最终效益结果进行区别,也缺乏证明城市自然产生直接或潜在健康效益的相关证据,导致城市自然与健康效益联系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不足。
 
为此,当前阶段亟须重新审视公共健康与城市自然的复杂关系,建立一套城市自然健康效益的系统性分析逻辑与评估框架,辅助认识城市自然的健康功效与作用机理,实现城市自然对健康的积极影响。本文借鉴MA《千禧年生态系统服务评价》和IPBES《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的相关成果,梳理有关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与健康的认知基础理论,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提出城市自然-健康效益实现的“自然属性-自然潜能-自然暴露-自然使用-健康效益”级联逻辑,尝试归纳出一套解译城市自然健康效益的集成评估框架。
 
1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健康福祉的联系
 
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Service,ESs)表征人类直接或间接地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物种为维持人类生活而提供的一系列条件和过程[5]。

21世纪初,联合国环境公署(UNEP)提交了关于世界生态系统状况的MA评估报告[6],确立了自然生物系统、健康和人类福祉之间的功能联系,将ESs功能归纳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2012—2017年,UNEP连续开展了2届IPBES评估报告(2013、2017),全面推动了ESs功能价值评估与政策应用的国际化发展[7]。UNEP提交的MA和IPBES报告确立了生物系统、健康与人类健康福祉之间的关系,用ESs来阐述自然与健康的功能联系,进一步明确了自然健康效益实现过程中的生态系统服务过程。

MA认为ESs包括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持四大类服务,从自然生态系统到人类健康福祉实现的联系过程中,要经过ESs(结构-过程与功能-服务-效益)的级联转化逻辑[3]。其中,支持服务是产生并支持其他服务(供给、调节与文化服务)的基础,并通过供给、调节和文化服务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改善环境品质和提高居民生活福祉。在MA的基础上,IPBES报告(2013、2017)更关注自然赋予人类的福祉效益,强调从自然到人类健康福祉包含调节贡献、物质贡献和非物质贡献三大服务过程:
 
1)调节贡献是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发属性(结构、过程与功能)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调节,通过调节物质贡献和非物质贡献间接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和健康福祉;
 
2)物质贡献是指直接维持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资产,通常在自然体验的过程中被人类获取,如河流、都市农业、林场等可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需的水、食物和纤维等;
 
3)非物质贡献是自然对人群主观或心理方面的影响,通过文化服务路径提高个人和集体的健康福祉水平,如城市边缘区周边的森林提供休闲娱乐和与自然互动的机会,成为人们放松精神、体验自然和提升社会凝聚力的场所[8]。

基于ESs的城市自然健康效益研究
 
综上来看,城市自然健康效益的实现取决于自然生态系统功能所产生的服务效应,在自然属性到健康效益结果的实现过程中,ESs具有重要的级联作用。城市自然所具有的自然属性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及其相互作用过程决定生态系统功能,而其功能则保证了ESs的持续供给,并通过广泛的调节、物质和非物质贡献提供调节微气候、提升城市环境舒适度、缓冲危害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中间潜在服务,再经过人的直接(间接)空间暴露和使用获益,进而影响生理和心理健康状态,此过程中ESs是联系自然健康效益的基础(图1)。
 
>更多关于城市自然健康效益研究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