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Ss的城市自然健康效益集成评估框架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基于ESs的城市自然健康效益集成评估框架

日期:2023-11-05 11:16:51     作者:杨春    浏览:0    
核心提示:自然到健康效益结果的实现包含了复杂的ESs和流行病理学级联转化过程,建立城市自然健康效益集成评估框架的重点在于厘清介于城市自然与健康效益结果二者之间的真实路径与级联转化逻辑。同时,拉科维兹(Lachowycz)等在社会生态理论基础上建立的社会生态学框架占据了主流地位
基于ESs的城市自然健康效益集成评估框架
 
4.1集成评估框架
 
显然,自然到健康效益结果的实现包含了复杂的ESs和流行病理学级联转化过程,建立城市自然健康效益集成评估框架的重点在于厘清介于城市自然与健康效益结果二者之间的真实路径与级联转化逻辑。同时,拉科维兹(Lachowycz)等在社会生态理论基础上建立的社会生态学框架占据了主流地位,认为自然属性特征、暴露水平、使用方式与人口统计学特征是影响自然健康效益实现的潜在调节因素[25]。

基于ESs的城市自然健康效益集成评估框架

综上所述,研究对以前建立的自然-健康因果理论路径(体力活动、心理恢复和社会凝聚等)和自然健康效益实现的ESs级联逻辑进行整合,通过梳理自然-健康效益级联逻辑建立一套系统性分析技术路线,尝试总结并提出城市自然健康效益的集成评估框架(图3),旨在整合“自然属性-自然潜能-自然暴露-自然使用-健康获益”的现实级联转化逻辑,真实反映从自然到健康效益实现过程中的现实因果路径与机理,揭示自然之于健康效益的作用机制。
 
评估框架遵循“自然属性-自然潜能-自然暴露-自然使用-健康获益”的级联转化过程。首先,城市自然通过内在相互作用过程决定其生态系统结构,形成城市自然所具有的潜在服务功能(前置环节的自变量X),然后经过自然暴露和自然使用(中间环节的调节变量M)的潜在转化过程,使自然“潜在服务功能”转化成人能够获益到的“实际服务功能”,最终反馈到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态(最终环节的因变量Y)。需要说明的是,该框架并不完全涵盖自然健康效益所涉及的全部因果路径和机理,重点在于探索自然健康效益从中间到最终结果认知级联逻辑的解释过程,为自然健康效益研究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系统性解析逻辑与认知框架。
 
4.2评估环节与流程

评估环节与流程
 
评估集成框架中涉及5个相互递进的评估级联过程和环节,遵循“前置环节-中间环节-最终环节”的评估流程(图4)。
 
1)前置环节包含自然属性和自然潜能(Step1)两大级联过程,反映城市自然属性经过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所具有的潜在服务功能,其核心是关于“自然潜在服务功能”的评估。评估需要对不同类型的自然环境所具有的潜在服务功能进行调查、分析和归类。例如,城市森林和城市公园自然属性特征不同,其所具备的潜在服务功能差异明显,森林提供碳中和、生物多样性、能量和物质供给功能,城市公园则更多提供滞尘、降噪、空气净化和文化娱乐等功能。
 
2)中间环节包含人从自然获益的自然暴露(Step2)和自然使用(Step3)中间过程,反映实际服务功能转化到健康效益的中间潜在过程。中间环节的评估在于辅助认识自然-健康效益实现的转化逻辑,对自然-健康效应线性关系的“剂量-效应”模型进行因果逻辑解析,从中介-调节原理进一步阐述自然-健康效益的机理。评估的重点在于人与自然的联系,通过精准辨识自然暴露、接触和体验等不同转化过程,厘清这些中间转化过程与自然潜在服务功能和最终健康效益的关联。
 
3)最终环节包含人从自然获益后所体现的健康状况结果(Step4),其实质是人健康状况的评估,可以从广泛形成共识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维度进行评估,明确不同城市自然环境所带来的特定健康结果,如自感健康提升、情绪改善、自我认同感提升、压力缓解、血压降低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降低等。
 
4.3评估方法与模型
 
建立自然-健康效益评估解析框架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确定每一评估环节和级联过程的方法与量化模型,过去有关自然剂量-效应的实证研究和ESs评估理论奠定了丰富的文献基础。国内外学者从中介路径视角提出,自然健康效益转化中间过程涉及的调节变量识别和中介效应量大小研究是认识自然-健康效益机理的关键,其中心理恢复、体力活动和环境暴露因素是目前运用最广泛的中介路径模型之一[26]。

Frumkin等从环境-行为模式互动关系视角,提出自然健康效益实现的中介机理包括调节心理健康、促进体力活动、增进社会交往和降低不良环境暴露4个方面[27];Hartig等进一步将自然健康效益的潜在中介路径归纳为提高空气质量、促进体力活动、促进社会交往和减缓压力、减少伤害(减少暴露于空气污染和噪声)及恢复能力(注意力恢复和压力恢复)等方面[26];在国内,谭少华等将自然健康效益实现的机理系统归纳为中介途径和直接作用两方面,认为“使用(行为、体力活动、使用活动)”等中介模式是揭示自然健康效益机理的重要部分[1];王兰等将呼吸系统健康的潜在中介路径概括为减少污染-人体暴露风险和促进体力活动2个方面[28];黄雯雯等将城市自然健康影响中介路径概述为提供ESs调节服务、促进体力活动、缓解压力和提升恢复性知觉、社会交往、自然感知和满意度等方面[29]。显然,目前有关城市自然健康效益的“中介-调节”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支撑了自然健康效益评估方法和模型的建立。

基于ESs的城市自然健康效益集成评估框架

基于此,评估框架引入“中介-调节”模型[24],遵循“自变量(X)-调节变量(M)-因变量(Y)”的因果解析逻辑,阐释“自然属性-自然潜能-自然暴露-自然使用-健康效益”实现的级联转化过程(图5),即自然健康效益实现过程是由各种变量影响决定的,当分析二者间的因果关系时,自然对健康效益产生的结果就是典型的从自变量、调节变量到因变量结果输出的函数过程,其中自然属性和自然潜能是自变量,中间过程的自然暴露和自然使用是调节变量,而健康效益结果就是因变量。因此,模型假定:城市自然属性和自然潜能作为模型输入的自变量,健康效益结果是模型产出的因变量,自然暴露和自然使用是模型控制的调节变量。
 
1)自变量X:自变量是指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自变量往往被看作是因变量结果的前置刺激条件。在自然健康效益实验中,自然属性和自然潜能是自变量刺激要素(X),反映自然潜在服务功能状况,指示指标可以采取NDVI、CeH、植被结构、物种多样性、面积大小、空间组成和质量等。
 
2)调节变量M:中间环节包含的自然暴露和自然使用为调节变量(M),是自然潜在服务功能转化为实际服务功能的中间过程,表征自然健康效益的因果关系受到自然暴露和自然使用的调节影响。自然暴露(M1)常常以暴露数量、距离和质量水平的临近程度与累积机会表示,自然使用(M2)则反映自然暴露的形式(接触和体验)、频次或强度大小。模型中c=0表示模型遵循完全调节过程;c>0表示部分调节;a和b是调节效应量大小;e1为常量。
 
3)因变量丫:确定被试对象对刺激要素做出的反应是自然健康效益研究的最终环节,健康效益结果是因变量(丫),反映人群获取到的实际服务功能大小,往往裘现为人的情绪、记忆力、压力、注意力、血压、肾上腺素、睡液皮质醇和脑电波等心理及生理指标变化。
 
5结语
 
要深入认识自然健康效益就必然要确认自然一健康效益实现的现实因果路径和复杂机理,过去有关“自然一健康”的相关性结论和先验性因果机理由于缺乏对中间过程和最终健康结果的区分,尚未建立自然健康效益的整体解析逻辑,显然不足以支撑该目标。

研究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将城市自然、巨55与人体健康有机联系起来,提出“自然属性一自然潜能一自然暴露一自然使用一健康效益”的级联转化过程,尝试建立一套解析自然健康效益的评估框架和认知范式。显然,城市自然健康效益研究是一项涉及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人体健康与空间的复杂工作,而国内外对自然健康效益的认识仍存在不足,笔者尝试建立的自然健康效益解析逻辑与评估框架也仅限于当前初步建立的巨55级联转化理论和健康中介一调节模型,相较于复杂的健康影响机理,该领域仍涉及很多复杂性问题。

我们相信从巨55视角建立自然健康效益的“自然属性一自然潜能一自然暴露一自然使用一健康效益”解析逻辑将有助于风景园林学科在复杂的公共健康研究领域寻找到有力的理论支撑点和空间政策制定依据,从巨55级联转化和“中介一调节”理论层面去理解自然健康效益或将是未来风景园林学科揭示自然健康影响机理的重要方向之一。
 
>更多关于城市自然健康效益研究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