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八景中的生态智慧考析——以江汉平原为例
摘要:回顾了生态智慧的研究发展,指出本次有关城市八景生态智慧的研究具有开拓性价值。界定了江汉平原的范围,整理出该平原32个府州县清代方志八景的272景目清单。以清代方志八景记载为依据,阐述了城市八景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经过长期的公共智慧淘选,并富含国家治理智慧等丰富内涵。围绕城市八景格局的时空周正、法无定法、彰显风土三方面,论述了其生态服务功能均好、高度的公共性为全民接纳并推广普及,“内聚外控”格局体现了生态适应,并成为地方风土象征等生态智慧内涵。提出城市八景是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对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中国贡献,是我国传统人居环境建设中生态大智慧的思想观点。
1研究背景
1.1有关生态智慧的研究发展
在生态文明国策引领下,对生态智慧的发掘和运用引发了学科与行业的极大关注。该学术方向最初由挪威生态哲学家阿伦·奈斯(ArneNaess)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是其深层生态学(DeepEcology)的核心内涵[1]。随着研究的推进,对生态智慧的诠释与内涵愈加丰富。学者的主要观点可概述为:生态智慧的实质即人的智慧[2],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处理与自然关系的思维模式和实践准则[3],是从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来追求地球所有生物友好共生的长远权益[4-5];其可由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组成[6]。
生态智慧引领下的理论与实践,是为解决当前人居环境复杂问题、综合协调相关利益诉求、因地制宜地采用适宜的科技方法,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技能[7]。自然山水作为生态空间的核心要素,是人居环境保护、营造和治理等实践发挥智慧的重要场所空间。
生态智慧引领下的理论与实践,是为解决当前人居环境复杂问题、综合协调相关利益诉求、因地制宜地采用适宜的科技方法,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技能[7]。自然山水作为生态空间的核心要素,是人居环境保护、营造和治理等实践发挥智慧的重要场所空间。
有关生态智慧的思想源泉,有学者认为既有东方的古朴生态经验,又有西方的生态哲学[8]。东方先贤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保护观、“仁爱万物”的生态和谐伦理观、“以时禁发”的生态适时管理观[9]、“取用有度”的资源保护利用观[10]、“人与天调”的地方性经验,以及符合雅士审美智慧的思想观念等[11]。
西方的生态哲学则是以奈斯的深层生态学与海克尔(ErnstHaeckel)的生态学为核心。奈斯的目标是彻底清算工业时代价值观,并力图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社会,自我实现和以生态为中心的平等构成了其思想的内核[12];海克尔则开启了生物与环境深层关联之门,将包括人、动物、植物等一切有机体都纳入生态学的考量范围[13]。
此外,莱奥波尔德(AldoLeopold)的“大地伦理”、汤因比(ArnoldToynbee)的“生物圈”理论、卡普拉(FrankCapra)的“整体论”及其他学者的相关理论亦推进着西方生态哲学体系的发展[14]。
有关人居环境营造中的生态智慧实践,一般包含实践经验总结与知识引导实践两方面[15],涵盖城乡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的各方面,其中对乡村聚落在地传统生态智慧的发掘与认识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涌现了众多围绕选址布局与山水环境、空间格局与在地自然人文背景、建筑形态与气候地形特征、营建技艺与地方乡土适应等内容的文章[16-18]。而复兴传统智慧,探索当代生态问题和城市问题解决方案亦为当下另一个生态智慧研究的热点。
该层面的研究多以可持续性为媒介,注入弹性、韧性、适应性设计、生态安全格局、恢复机制等生态智慧作为实践手段,围绕城市山水格局构建[19]、城市雨洪管理[20]、城市绿地系统优化[21]、区域生态环境修复[22]等方面拓展与延伸。
该层面的研究多以可持续性为媒介,注入弹性、韧性、适应性设计、生态安全格局、恢复机制等生态智慧作为实践手段,围绕城市山水格局构建[19]、城市雨洪管理[20]、城市绿地系统优化[21]、区域生态环境修复[22]等方面拓展与延伸。
生态智慧研究已实现了从思想理论向实践延伸的突破,并从国土空间的保护实践、规划设计实践、治理实践三大层面改善人居环境[23]。然而,至今尚未有关城市八景文化蕴含的生态智慧研究,这即是本文写作的动因与先进性所在。由于江汉平原明清时期的城市八景仅约30%存续,不少遗存八景也因城市发展变迁而物是人非。因此,本文以该区域城市的清代方志八景为对象进行探索与研究。
1.2江汉平原的范围界定及其方志八景
江汉平原位于湖北省的中南部,是长江和汉江共同作用形成的冲积平原,该平原整体由西向东微倾,海拔高程大致在20~35m,经纬度介于29°44′~31°61′N、111°27′~116°14′E之间。有关江汉平原的范围,学者根据不同研究目的有多种界定[24-27]。
笔者鉴于该平原的城市分布与其水系高程密切相关,采纳的是以湖北省境内的长江、汉江流域周边50m等高线所包罗的范围,以此为基础再外扩至该范围所属的现代县级行政区,此中包罗27个区、25个县与县级市、3个省直管市,总面积约72667.7km2(图1)。
笔者鉴于该平原的城市分布与其水系高程密切相关,采纳的是以湖北省境内的长江、汉江流域周边50m等高线所包罗的范围,以此为基础再外扩至该范围所属的现代县级行政区,此中包罗27个区、25个县与县级市、3个省直管市,总面积约72667.7km2(图1)。
所谓城市八景是我国古代城镇遴选或约定俗成的一种本域风景集合,一般通过方志记载,主要反映在其“舆图”“形胜”“地理”“古迹”或“艺文”5个部类中,包括八景条目及诗、图、文4种表达形式。就江汉平原而言,其城市八景至少时兴于宋,在明代中晚期成为城市风景营造与选拔的规制而推广普及,并在清代皇帝的加持下得以继往开来。
由于江汉平原区域的城市八景以清代方志记载最为完整,故将上述范围与清代行政建制叠加,形成由32个府、州、县组成的清代江汉平原的方志八景集合(表1)。这272处景目富含唐宋以来诗儒大家李白、杜甫、孟浩然、黄庭坚、张居正、公安三袁等的思想智慧,还彰显着封建时代的国家治理智慧,并蕴含着江汉平原人民适应、巧用、保护并享受自然的生态智慧,以此为素材来佐证城市八景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智慧。
由于江汉平原区域的城市八景以清代方志记载最为完整,故将上述范围与清代行政建制叠加,形成由32个府、州、县组成的清代江汉平原的方志八景集合(表1)。这272处景目富含唐宋以来诗儒大家李白、杜甫、孟浩然、黄庭坚、张居正、公安三袁等的思想智慧,还彰显着封建时代的国家治理智慧,并蕴含着江汉平原人民适应、巧用、保护并享受自然的生态智慧,以此为素材来佐证城市八景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