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绿道规划设计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杭州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绿道规划设计

日期:2023-11-04 12:24:12     作者:董琦    浏览:0    
核心提示:杭州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绿道项目以径山寺为核心,通过对规划范围内的地形、地貌、水系、交通及各类资源的全面分析(图1),围绕径山场所精神——“禅茶之乡”,对绿道沿线进行文化记忆回溯、景观风貌提升
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绿道规划设计

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绿道规划设计
 
杭州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绿道项目以径山寺为核心,通过对规划范围内的地形、地貌、水系、交通及各类资源的全面分析(图1),围绕径山场所精神——“禅茶之乡”,对绿道沿线进行文化记忆回溯、景观风貌提升,设计总面积约300km2。项目通过“绿道贯通”“驿站禅意”“节点激活”三大策略,以“径山尽美,禅茶之乡”为主题,打造点、线、面多层次整合的“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绿道建设面积约110700m2,绿道两侧绿化面积约706700m2,
登径山道绿化面积约4700m2;沿途驿站建设用地合计20900m2;其他景点建设面积约19300m2。
 
2.1围绕场所精神锚点,以线串点,六大绿道串起山水人文

杭州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绿道规划设计
 
径山寺周边现存多处塔林、碑林,也有如喝石、寂照庵遗址、径山藏刊刻遗址、斤线潭古遗址等禅宗遗迹;还有如东坡洗砚池、陆羽泉、竹海茶田等与茶相关的景点;而村落中,也多有种植茶田、制茶贩茶的住民,“吃茶去”一句禅宗法语也融入径山祖祖辈辈村民的生活中,镇上茶楼林立。这些遗迹、景点、村镇,虽散落于山水之间,却通过僧人信众传颂、文人墨客凭吊、村民邻里流传,成为“禅茶之乡”场所精神的锚点,深植于径山土地之上。通过对径山寺核心片区(寺庙周边43.9hm2)系统性规划(图2),厘清了传统进香礼佛的空间序列,重新规划了片区人车流线,同时结合场地特质,完善了片区功能布局。

  杭州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绿道规划设计
 
绿道的规划设计围绕径山寺核心片区,串联多处景点遗址,以及径山、双溪、黄湖、鸬鸟、潘板桥和长乐各镇,因地制宜地通过借村道、拓山道、修古道、架栈道等手段(图3),打造“茶山禅踪、环湖风情、竹林慢谷、双溪画廊、上香古道、山林览胜”六大风貌主题绿道段落。山水人文片区联动,打造“中国禅茶第一镇”,正清和雅,茶禅一味。
 
杭州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绿道规划设计
 
其中,“环湖风情”主题绿道段位于禅茶第一村项目入口处,毗邻双洞线村道,方案利用径山村村口的低洼地,引山中汇聚的溪流,挖湖筑岛,通过堆石跌瀑形成3个不同标高的水面。绿道环湖而设,亭廊轩榭点缀其间,菖蒲、芦苇等植物野趣自然。临湖可凭眺远山,俯身可近赏游鱼,足以澄心平意,漫步进入禅茶第一村(图4)。
 
 “竹林慢谷”主题绿道选线慢谷竹海之中,取意“青青翠竹,悉是法身”,营造“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⑨的景观意境。绿道沿线设有多个结合禅茶文化及在地历史的驿站节点,按照区域慢行系统规划布局自行车道,提供综合游览服务(图5)。

杭州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绿道规划设计
 
径山进香礼佛历史悠久,陆续沿5条山涧形成了7条步行古道,设计团队分别踏勘选线。“上香古道”主题绿道段取东涧古道,邻近径山桐桥⑩停车场,自桐桥起向西登山,沿途有桐桥亭、进善亭、半山亭、冷亭、望江亭五亭,以及南宋石刻“圣寿无疆”“佛圣水”和东坡洗砚池、金线竹、孝宗御碑亭等古迹,直达径山寺。绿道建设修缮山道石阶,两侧补植花木,并于绿道中段建设“洗心亭”驿站,供游人休憩赏景(图6)。
 
2.2禅宗思想结合造园艺术,以点及面,14处节点再现“禅茶之乡”

杭州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绿道规划设计
 
项目通过社区公园提升、村口空地改造、原有景点重塑等方式,以禅茶文化为核心,布置各级驿站及主要节点14处,改善原住民生福祉,完善区域服务配套。节点主题结合大慧宗杲、无准师范等径山高僧大德语录,以宋式山水园林为整体风格,通过植物比兴、山水意向等手法,围绕禅茶主题展开,深度挖掘区域内潜在文旅资源。“竹海红庐”驿站取意南宋别峰宝印禅师赞《圆觉经解》颂:“只此无亦无,红炉一点雪。稽首佛与佛,字字无异说。”结庐于径山慢谷竹海之中,庭院中红枫灿烂似火忽现眼前,似悟明心地,茶室掩映于竹篱绿植间(图7)。

杭州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绿道规划设计
 
“洗尘雾”驿站本为一处远离村镇的夯土农舍,设计取意苏轼《与周长官李秀才游径山二君先以诗见寄次其韵》中“呼来径山下,试与洗尘雾……更凭陶靖节,往问征夫路”,表现诗人希望亲事农耕、洗涤尘忧、寄情山水的豁达心境。通过对原有夯土农舍进行结构加固,扩展室内使用空间,利用空地拓建完善驿站服务功能(图8)。

杭州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绿道规划设计
 
“九龙瀑”驿站位于村道通向九龙瀑景点的路口一侧,庭院中设2处茶室,一名“山鱼”,一名“水尘”。据《景德传灯录》卷四《道钦传》记载,有僧问:“如何是道?”他回答:“山上有鲤鱼,水底有蓬尘。”意为期望旁人用语言来解释“道”,正如山顶寻游鱼,水底找飞尘。对“道”的领悟,只能通过个人的体验,与禅茶修习一脉相承(图9)。
 
杭州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绿道规划设计
 
沿线还打造了绿道起点“禅茶胜境”转盘(图10)、“三千界”花海?、“山水见”公园?、“天下径山”山门、“小古城”驿站等多处重要驿站及节点,形成禅茶之乡的形象名片。
 
2.3首创乡村国家公园概念,多元叠加,全域提升助力径山乡村振兴
 
与城市相比,乡村多为渐进式的发展,在场所精神传承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项目策划之初便着眼于300km2的“大径山”范围,以“禅茶之乡”重要的物质承载——“乡村”为主题,首创“乡村国家公园”概念,对径山镇、长乐林场、小古城遗址、山沟沟风景名胜区、大马湾农业园、百丈竹海等资源进行多维度整合,打造“一镇、五园、多绿道”的整体架构。
 
项目在乡村文化地缘、血缘、业缘和情缘的四缘构建基础上,通过原有村庄建筑改造、视觉标识系统构建、废弃土地整理提升等“微介入”设计策略[6],重在构建全域范围的文化联系网络,适度开发,助力径山乡村振兴。
 
3径山地区场所精神的自主强化
 
“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绿道项目从规划设计到整体竣工历时3年,切实带动了区域相关文旅项目的开展。
 
有关部门陆续组织建设了大径山游客集散中/L与绿道同期建设)、禅茶第一村等项目,改造提升了陆羽泉、小古城村景观风貌;组织编制了《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管理办法》《大径山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章制度;同时也开展了禅茶文化国际交流中心、塔林修缮、禅茶体验中心、镜潭湖生态湿地公园等项目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余杭区在径山相继策划了3条特色非遗旅游线路,推出禅茶制作体验、“宋韵余杭”非遗故事会、寻访文化古迹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举办了“禅茶祖源”径山国际禅茶大会、第二十届中国茶圣会等大型会展,依托“禅茶之乡”主题进行宣传推广、品牌建设。
 
径山当地村民也自发建设经营了秋水禅村民宿、兮园民宿、山水见名宿等多处以禅茶为主题的民宿、茶馆。径山村入选浙江省首批goo个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围绕村域超3。。。亩(2km2)茶园资源,结合禅茶文化,通过茶产品研发、“茶十二非遗工坊”等项目的建设,带动“产业特色型”来来乡村发展。
 
本绿道项目围绕“禅茶之乡”进行规划设建成后有效强化了径山各区域之间的精神纽有力激活了径山地区场所精神的自主强化,计带提升了径山的自然与人文形象,获得了广泛的社会、生态及经济效益。
 
4结语
 
“场所精神”概念,本为基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研究人们心理和精神与场所的关系。本文在风景园林领域,通过对场所精神的现象学分析,以“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绿道规划设计为例,总结得出有利于营造能够自主强化场所精神的设计方法。
 
1)场所精神最重要的特征是“具体性”,基于特定的环境和人群,需要对场地人文历史、自然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发掘出让人产生归属感的核心元素。场所精神既是隐蔽的,需要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总结归纳,又是自我展现的,村口道旁的农家老翁也能说道一二。
 
2)深入研究现场条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场所的现状条件是不同时代堆叠的产物,既受有循序渐进的演变,也有莽撞激进的变革。通过之现场实地踏勘、走访原住居民、分析地理信息数据等方式,总结场所与人群之间的现存矛盾,因户地制宜地运用景观手法进行优化。
 
3)尊重场所精神并不是抄袭旧的模式,而是与时俱进,肯定场所的认同性,并用新的方式加以诊释。不同时代的认知必受时代的局限,人与场所的联系是连续式生长演化的,应当通过对人文历史的研究,厘清脉络,分析当下功能需求,结合国家宏观政策、区域产业发展引导及风景园林行业研究成果进行规划设计。
 
4)特定环境的场所精神在没有强烈外界干预的条件下多是自我强化的,这也是评判设计主题是否准确的一条重要标准。同时,设计也应避免成为脱离场所的“无根之水”,更需要谨慎对待,以防造成隔断人与场所联系的“强烈干预”。
 
注:文中图片均由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标签: 乡村绿道设计
>更多关于乡村绿道设计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