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植物生境的营造和利用
水生植物区建设属于提升改造项目,受现状条件影响较大。其中,对湿地植物景观营造影响较大的是水体形态、光照因子和水位变化3个因素。
3.1水体形态
水生植物区南北地形高差较大,因此水体形态有动有静,部分水体水位受季节性降水影响较大。多变的水体形态形成了不同的植物生长环境,根据特点可分为3类(图2)。
3.1.1平静水体
该类水体水量丰沛,水体比较平静,可根据造景需要选择各种类型的湿地植物。
水生植物区南部分布着全园最大的一组水系,主要由6片大小不等的水池组合而成,总面积约14000m2,水生植物以荷花、睡莲科植物为景观特色。最大的水池主要搜集荷花精品种类(图3),
其他5片水池分别种植王莲、睡莲等浮叶植物(图4、5),形成一处夏季可观赏荷花、睡莲、王莲的场地。最靠近入口的水域展示品种多样、色彩丰富的水生植物,营造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及湿生植物组合的湿地植物景观。
水岸线种植木芙蓉、金钟花、路易斯安娜鸢尾、黄菖蒲、花菖蒲、旱伞草、美人蕉、大花皇冠、再力花、花叶芦竹、矮蒲苇、黄花水龙、火星花、水鬼蕉、粉绿狐尾藻、香菇草和荇菜等丰富的湿地植物,水面分片种植王莲、耐寒睡莲和热带睡莲,局部水底种植苦草和金鱼藻,形成主题突出的植物景观。
其他5片水池分别种植王莲、睡莲等浮叶植物(图4、5),形成一处夏季可观赏荷花、睡莲、王莲的场地。最靠近入口的水域展示品种多样、色彩丰富的水生植物,营造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及湿生植物组合的湿地植物景观。
水岸线种植木芙蓉、金钟花、路易斯安娜鸢尾、黄菖蒲、花菖蒲、旱伞草、美人蕉、大花皇冠、再力花、花叶芦竹、矮蒲苇、黄花水龙、火星花、水鬼蕉、粉绿狐尾藻、香菇草和荇菜等丰富的湿地植物,水面分片种植王莲、耐寒睡莲和热带睡莲,局部水底种植苦草和金鱼藻,形成主题突出的植物景观。
中部新建水系主要为2个小水面。东侧水面约900m2,北岸为保留的现状水杉林,水岸边成片种植鸢尾科水湿生花卉,如路易斯安娜鸢尾、日本花菖蒲、西伯利亚鸢尾、玉蝉花、黄菖蒲、溪荪和庭菖蒲,形成杉林花岸的景观效果(图6)。
北部长方形水池为原有消防水池,面积约1000m2。由于水池靠近山林,光照条件欠佳且水深较深,难以种植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因此水岸植物配置以野趣的湿生植物和挺水植物为主,如海滨木槿、湿地木槿、矮蒲苇、拂子茅、水芹、水生鸢尾、紫芋和圆叶节节菜等。
3.1.2流动水体
该类水体水量丰沛,水体流动速度较快,多为溪流及其流经的小水池。溪流沿岸主要选择根系发达的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进行种植,提高驳岸的抗冲刷能力。小水池岸线除种植这2类植物外,水中可以有选择地使用受水流影响较小的部分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岸线可选择的植物主要有海滨木槿、接骨草、矮蒲苇、箬竹、花叶杞柳、云南黄馨、翠芦莉、喷雪花、醉鱼草、细叶水团花、千屈菜、黄菖蒲、花叶芦竹、泽泻、石菖蒲和香菇草等。浮叶植物主要选择耐寒睡莲,沉水植物选择苦草、黑藻和菹草等,起到一定阻隔泥沙、净化水质的作用。
3.1.3旱溪
该类水体受季节性降水影响较大,以干枯为常态,但雨季常有瞬时大水量流经。旱溪主要营造观赏草植物景观(图7),以适应时水时枯的生长环境。选择体量、高度、色彩、花序不同的观赏草,如斑叶芒、紫叶橡草、紫叶狼尾草、非洲狼尾草、紫田根、粉蒲苇、白蒲苇、矢羽芒、细叶芒、光纤草和画眉草等,成丛错落植于卵石滩畔,卵石缝间点缀香菇草。配合种植花叶杞柳、野芋、海滨木槿和天胡荽等其他质感的湿生植物,形成生机勃勃的野趣旱溪。观赏草景观在秋冬季依然能展现绿色、枯黄色、紫色等多种叶色和不同形态的白色花序,丰富了秋冬季湿地植物景观。
3.2光照因子
光照是水生植物生长必需的生境条件,直接影响水生植物存活率及其正常生长发育[5]。布置水生植物应充分考虑其生态习性,合理布局阳生、阴生水生植物。在观赏价值较高的水生植物中,阳生植物居多,因此茂密的现状树林为水生植物区建设带来了挑战。在光照充足的水体区域种植种类丰富、观赏价值较高的湿地植物,形成水生植物展示区。在光照不足的半阴林下及水边,可选用萱草(图8)、火棘、白蝴蝶、吉祥草、蛇莓、石菖蒲、八仙花、蕨类、野芋和鱼腥草等耐阴湿的植物进行种植。
3.3水位变化
现状水源主要为山体汇水及地下水汇流而成,水源不稳定,受天气影响较大。由于地质原因,部分新挖水池底部存在渗漏问题,极可能因补水不及时而造成水位不稳定。因此,新建水池两侧的缓坡地可种植既耐湿又适宜陆地生长的植物以适应水、陆环境变化,如菱叶绣线菊、粉花绣线菊、花叶杞柳、金钟花、喷雪花、火棘、棣棠、蒲苇和湿地木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