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区域景观系统探析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宜宾市区域景观系统探析

日期:2023-11-03 18:06:03     作者:刘峥    浏览:0    
核心提示:宜宾位于川滇黔三省交汇处,西侧为青藏高原,南侧为云贵高原,东北侧为四川盆地,整体地势走向为西南高、东北低;青藏高原东侧边缘与宜宾东侧地形相接呈阶梯状,形成“第一阶梯”的地貌特征;华蓥山断裂的余脉从东北方向直插入宜宾腹地。
区域景观系统探析——以宜宾市为例
 
摘要:自古以来,城市的发展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山水环境的高度尊重,在不断改变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寻求人工与自然的平衡并得以持续发展。聚焦于“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宜宾,从城市与周边形成的区域景观系统出发,从古代至现代的历史长河中,分析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下的城市形态形成过程,并探索在区域景观系统下人类活动与自然所产生的冲突与融合。与宜宾相似的城市还有很多,面对当今城市自然灾害频发、人工开发过度等问题,通过风景园林的工程手段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生相融,以期为当代城市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不同的思考方向。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宜宾历史悠久,是长江中上游发展最早的城市之一,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的美称。其位于岷江与金沙江交汇的长江之地,以北直通川西平原,以东由长江流经重庆,西南方向连接云贵高原,是历代兵家战略要地,云贵川之咽喉[1]。
 
宜宾古城经过了2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城市规模逐渐扩大,最终发展为川南区域数一数二的重镇、西南交通区域的要道枢纽及商贸中心。在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宜宾城市特色依旧能保持至今,且具有显著的标识性,通过研究宜宾城市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斥相融所呈现的区域景观系统,分析当前城市所呈现的生态矛盾与融合方向,为未来相似城市的发展与建设提供借鉴。
 
1基于自然系统的城市演变与发展
 
1.1自然地貌——城市兴起的基础

宜宾市区域景观系统探析
 
宜宾位于川滇黔三省交汇处,西侧为青藏高原,南侧为云贵高原,东北侧为四川盆地,整体地势走向为西南高、东北低;青藏高原东侧边缘与宜宾东侧地形相接呈阶梯状,形成“第一阶梯”的地貌特征;华蓥山断裂的余脉从东北方向直插入宜宾腹地。3种地貌交汇使得宜宾所处的位置呈现较为平坦的地形走势,促使周边重要水系金沙江、岷江、长江在此汇流。华蓥山断裂带在第一阶梯的作用下于宜宾周围分散分布,山脉与河谷、丘陵和平原相互交叉,多种地貌类型的交融使得宜宾所处腹地呈放射状生长的形态(图1),同时也使得城市周边呈现复杂多样的坡地和谷地地形[2]。
 
得益于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宜宾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和重要的交通枢纽,称为“西南半壁古戎州”。在秦代时宜宾便作为控制西南地区的军事驿站。从秦朝的五尺道,汉代南段丝绸之路西行的拐点,到明清时期省道的必经之路,再到如今成贵高铁南下的缓冲,宜宾作为沟通中原与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解决了跨越巨大高差的交通问题。

宜宾市区域景观系统探析
 
宜宾城市缘起于地形交汇的腹地中心,城市营建完全建造于山体之上,沿坡面向上发展。部分地形起伏较大,城市依托山势而建,地形褶皱,河间谷地作为宜宾腹地向外延伸的唯一通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宜宾扩张的方向,并在城市范围内形成了多种多样复杂的地形特征,腹地北侧的台地与西侧、南侧的陡坡如三面高墙将宜宾围堵在三江汇流的河谷地区,因此宜宾城市从形成到发展的大致趋势为:向东沿山脉褶皱的谷地延伸,向西北沿岷江河谷发展,向西南则沿金沙江谷地发展(图2)。处在阶梯分割的地势之上,必然是天然的交通要道,这也是宜宾崛起的根基所在。
 
1.2三江汇流——城市发展根源
 
宜宾水系在城市发展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宜宾境内水系以长江为主脉,水量丰富且支流众多。金沙江、岷江、长江横向贯通城市北部区域,共有大小支流600多条。三江的支流、溪河以不对称河网状分布,南部支流由于多发源于深山峻岭,因此浅滩众多且水势较为湍急;北部支流多流经于丘陵地带,因而水势较为平缓且岸势相对开阔。
 
从城市水系影响来看,宜宾城市的演变与发展可大致分为初治三江口,迁治江北、东山,复治三江口3个阶段(图2)。
 
初治三江口,西汉高后六年(公元前182年)在位于长江、金沙江和岷江交汇的三江口冲积扇区域修筑僰道城,即现在城内的旧城区区域,到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迁治江北前已初具“临江枕山”的态势。
 
迁治江北、东山,由于唐武宗会昌二年“暴水至”。州基地“陷深十丈”而州城“遭马湖江水漂荡”,戎州州治从三江口僰道城迁往岷江北岸旧州坝,僰道县治也随同迁往。此时宜宾城区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宜宾古城自迁城之后,虽不再受洪水侵害,但由此也与三江口拉开了距离,虽然同样是在岷江岸边,可是比起三江口直接倚靠金、岷二江,航运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宜宾市区域景观系统探析
 
复治三江口,三江交汇以北地势走高,水激逆流,船只无法靠岸,由于无法设置码头,致使通航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而地势平缓、具备设置码头条件的只有原城址岷江南岸。宜宾素来水路畅通,十分依赖航运,若将码头设于对岸,则会对城市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不便。因此,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叙州和宜宾县治同时迁回三江口今宜宾城。清中叶后,南广河几经疏浚,金、岷、长三江畅通无阻,宜宾城“水陆交会,贸易四达”(图3)。商业空前繁荣,栈房成街,百物云集。宜宾也由原先川滇水陆转枢之地发展为商贸重镇[3]。

宜宾市区域景观系统探析
 
三江汇流为宜宾带来了充沛的水源,改善了区域的小气候环境和土壤。此外,岷江宜宾段整体高差较小,是非常好的航运河段,而金沙江高差较大,在航运能力上稍逊于岷江。河流作为航运和木材运输的载体,加强了宜宾作为区域交通枢纽的作用。宜宾在航运方面,作为西南城市与中原地区和海洋的中转站,发挥了显而易见的区位优势(图4)。可见,三江汇流对于宜宾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城市发展的根源。
 
1.3山水宜人、气候优越——带动区域产业

宜宾市区域景观系统探析
 
整个川滇黔交界的区域范围内,青藏高原由于海拔的原因,高原冷空气形成的冷高压反气旋持续向东侧输出冷气流,而四川盆地本身集聚的暖湿气流在第一阶梯周边与冷气流相遇,形成了第一阶梯条带上持续充沛的降雨(图5)。从高原地区下降带来的河水,冷热气流交汇带来的降雨和山地天然屏障作用,也使得宜宾的气候常年处于稳定状态——风力减弱,四季温差较小,冬暖夏凉,全年以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为主[4]。
 
受第一阶梯强烈高差的影响,不同海拔和地势的变化使得丘陵地区的气候变得复杂多样,城市西侧大量的农耕用地也呈现出具有明显地域特点的局部气候特征,基于优良的山水空间和气候条件,宜宾在物产方面格外丰富。因此,在宜宾城市很小尺度的空间下便存在多种不同的天然植物群落特征和农作物类型,宜宾的酿酒、农林、香料、茶叶、药物等产业也呈现多而全的面貌,这为城市早期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优势。
 
总体而言,宜宾城市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布局较为分散,多分为数个组团,散落于山水之间,城市结构灵活,各组团之间多以水系或道路串联。综上,宜宾古城的兴起主要归于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与优渥的自然条件,先天的区域景观系统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独特的自然地貌是古城兴起的基础条件,水文条件带来的交通便利是古城发展的直接原因,地貌、水文、气候三者组成的区域自然体系所带动的经济发展则是古城兴起的必然结果。
 
>更多关于宜宾景观系统探析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