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型绿道的设计研究——以青山湖绿道二期设计为例
摘要:青山湖绿道二期作为典型的风景型绿道,规划设计初始,就从山水空间营造、绿道的联系与辐射带动作用、绿道复合游径构建、现状地形地貌及植被的利用,以及本土文化的传承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考虑,以期彰显绿道更好的风景性。青山湖绿道二期的建设是对风景型绿道规划设计研究的一次探索与实践。
2016年9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绿道规划设计导则》。2017年5月,《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将绿道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提出到2020年新增绿道2万km2的目标,而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建设绿道5.6万km,远远超过这一目标。浙江随着《浙江省省级绿道网规划(2021—2035)》和《浙江省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2020修订版)》的编制和发行实施,也迎来了绿道建设的快速发展期。
在《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中,绿道被分为城镇型和郊野型[1],而在《浙江省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中,绿道的类型根据浙江省自身的资源特点将其类型进行了细化,分为城镇型、乡野型和山地型[2]。这些分类方式均是根据绿道所处的区域而进行的分类。而在实践中,绿道的类型不仅可以根据绿道所处的区域,还可以根据绿道所处的环境特征、所承担的功能特点等分为风景型、田园型、平原型、文化型、复合型等不同的类型。
在《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中,绿道被分为城镇型和郊野型[1],而在《浙江省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中,绿道的类型根据浙江省自身的资源特点将其类型进行了细化,分为城镇型、乡野型和山地型[2]。这些分类方式均是根据绿道所处的区域而进行的分类。而在实践中,绿道的类型不仅可以根据绿道所处的区域,还可以根据绿道所处的环境特征、所承担的功能特点等分为风景型、田园型、平原型、文化型、复合型等不同的类型。
青山湖位于临安城区东南约5km处,承接天目山脉水流形成人工水库,总面积64.5km2,水域面积10km2,自然基础得天独厚,群山环绕,碧波荡漾。环湖绿道总长度42km,是典型的风景型绿道。青山湖绿道二期是青山湖环湖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绿道临湖率高达80%,依山率高达65%。规划设计作为上位宏观手段,直接关乎绿道的最终落地和其发挥的功能作用。笔者与项目组成员从2017年5月开始,开展了对青山湖绿道二期的规划设计工作。项目于2018年11月竣工,并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因此,本文以青山湖绿道二期为例,阐述其规划设计理念、思想与方法,为风景型绿道的规划设计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1设计思考重点
1.1山水空间关系营造
山水空间关系是青山湖最突出的资源禀赋,由于缺乏游憩道路,青山湖的山水空间资源利用率并不高,周边城市地块不能入园亲水,景区内部组团之间交通联系不畅等问题较为普遍。而绿道的建设可以重新疏通和加强“山、水、城、林、园”之间的关系。绿道的选线可以依山傍水,选取适宜观景的线路,来链接城市和景区内部各组团,使周边城市地块、湖区山水资源、园中园、服务驿站、文化建筑群及自然景观资源等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加强,重构并激活“山-水-城-林-园”相融合的空间格局。
1.2绿道的联系与辐射带动作用
环湖绿道的拓展和延伸,一方面可以提高青山湖的知名度与吸引力,提升临安城市旅游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环湖绿道可以有效串联景区内部景观资源与外部城市地块,同时也可以加强环湖各个地块之间物质能量流动,进一步活化青山湖板块旅游生态,为环湖市民提供舒适便捷的绿色游憩设施,提高市民幸福指数。
1.3复合式游径系统构建
青山湖绿道可以串联多样的自然与人文游憩资源,由于山水地势的复杂多变、游憩点分散,单线串联游憩点十分困难,因此需要采用主线与复线、单线与环线并行的设计手法,增加绿道网络的覆盖度。多线的分布方式保证了游憩节点的有效串联,同时可以增加游憩的多样性,避免单一线路带来的审美疲劳。
1.4地形地貌及植被利用
原生态的山地特征及自然植被类型是青山湖区别于城市景观的重要特征,设计需融入自然、凸显野趣。绿道选线及设计则需采用低影响开发策略,最大限度维育原有地形地貌及植被类型。
例如,利用现状水杉林的种植空隙架设空中绿道,游客既能在半空中欣赏水杉美景,同时也能近距离接触水杉林深处的鸟类栖息地(图1);山地临湖段则可以采用沿水岸线架空绿道的方式,最大化地保留完整的山体形态及其原生植被(图2)。
例如,利用现状水杉林的种植空隙架设空中绿道,游客既能在半空中欣赏水杉美景,同时也能近距离接触水杉林深处的鸟类栖息地(图1);山地临湖段则可以采用沿水岸线架空绿道的方式,最大化地保留完整的山体形态及其原生植被(图2)。
1.5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青山湖复杂的山水地貌中掩藏着大量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绿道在串联文物古迹、文化村落等物质文化实体的同时,也会加强对历史人物、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的传播,对于提高风景型绿道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作用曰,如瑞竺禅寺、八百里古村落、彭祖养生文化等将会重新被大众熟知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