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难点与对策
设计中的难点在于以下2个方面。
4.1如何基于农田湿地基底,营造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4.1.1增加水系空间类型
自然界中,长沙湿地因与水体关系的不同而产生类型丰富的湿地水系空间,每种类型条件下都有各自独特的动植物分布规律。二期范围内,设计基于现状地形及水文条件,创造多种形式的水系空间形态,在公园中部地形低洼区域打造大水面,设置大小岛屿。大水面与宽窄不一的河道水系连通,结合水系高差设置跌水溪流、大小池塘。同时,保留部分水田及季节性沼泽,改造原有单一的农田水渠肌理,打造促进生物多样性衍生的基底空间环境。
4.1.2合理设置水域深度
水域等深线设计在有条件的区域将陆地向水体的过渡区段尽量拉宽。水深在0~0.3m的浅滩区是鸟类和鱼类理想的觅食、产卵场所;水深在0.3~2m的浅水区则是各类型水生植物集中生长的区域,为浮游动物、水生昆虫、浮游植物及底栖动物提供合适的生存环境;水体中部水深大于2m的深水区则为部分水生动物提供了栖息、避险、越冬的场所。多种水域深度同时存在,为多样化的水湿生植物群落培育、两栖类及水生动物栖息繁衍提供了必要条件。
4.1.3多样化生境营建
项目结合水系空间差异性、地形隔离性、植物群落多样性,保留场地部分农田、堤渠、荷塘等农业生境,并基于不同动物习性差别的栖息地营造技术,营造乔木林、灌木林、砾石滩、草滩、生态岛、深水湖、浅水湾、高草等各类生境类型,来实现不同立体层次的生物活动空间。
通过营造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适合停留觅食的环境场所,设置与游览路线存在相对隔离性的栖息空间,来削弱人流对自然的干预,帮助引导动物多样性的增加。使项目在建成之后,让动植物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基于多样的生境衍生出更丰富的多样性特征(图3、4)。
通过营造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适合停留觅食的环境场所,设置与游览路线存在相对隔离性的栖息空间,来削弱人流对自然的干预,帮助引导动物多样性的增加。使项目在建成之后,让动植物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基于多样的生境衍生出更丰富的多样性特征(图3、4)。
4.2如何处理多样性培育保护与多样性展示之间的矛盾
4.2.1动静分离,限制核心区人为干预
设计从功能布局上的动静分离来限制湿地核心区域的人为干预程度,分区设定功能(图5),有效协调保护性与展示性的矛盾。将主要科教功能(湿地科普馆)、游览服务功能、参与性游乐功能设置在靠近主入口的公共服务区,更便捷地服务于游客及周边居民,体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4.2.2科学布点,实现低干扰观察科普
在干扰敏感度最低的游客服务区建设湿地科普馆,以室内外联动、多媒介展示的丰富途径,展示湿地公园的前世今生、科普生物多样性知识。在核心区外围重要的观鸟节点设置观鸟塔、观鸟廊(图6、7),尽可能在不干扰鸟类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观测到鸟类的栖息、活动情况,给人们提供鸟类观察、科普的场地。
4.2.3沿路设置,科普解说系统贯穿全园
湿地公园除一级园路外,尽量减少会造成生物干扰的多级道路,以栈道、汀步、透水园路等生物友好的形式,设置游步道。沿路设置完整的游园指示系统、科普认知图文系统来增强游览的引导性及科普的亲和力,进一步实现公园的科普展示价值。
同时以场地的生态敏感性为依据,结合游览路线设置科普栈道、户外课堂等科普展示设施,适度地让游客参与多样性体验活动(图8、9)。
同时以场地的生态敏感性为依据,结合游览路线设置科普栈道、户外课堂等科普展示设施,适度地让游客参与多样性体验活动(图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