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基础 惠州西湖组景文本的来源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教化基础 惠州西湖组景文本的来源

日期:2023-10-30 12:50:51     作者:冯惠城    浏览:0    
核心提示:教化的实现基于对象的认知属性,惠州西湖组教化基础是组景文本的来源。组景与诗画存在内在的共通性。园林风景讲究诗情画意,组景也常以组诗图画文本形式表现。诗画对内源发于人的生命本能,对外通达于天地自然,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拥有了成为公共阐释文本的先在条件[15]
教化基础:组景文本的来源
 
教化的实现基于对象的认知属性,惠州西湖组教化基础是组景文本的来源。组景与诗画存在内在的共通性。园林风景讲究诗情画意,组景也常以组诗图画文本形式表现。诗画对内源发于人的生命本能,对外通达于天地自然,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拥有了成为公共阐释文本的先在条件[15]。

西湖组景文本具有类似的基本特点。组景题材一般来源于地理、历史、社会、天时等多个层面[16],关注的具体审美对象极为丰富。组景文本来源具有广泛性,组景创作和宣扬还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具体城乡地理认知和文化心理基础上。

惠州西湖组景与州府的城市建设和民众日常生活紧密关联。惠州西湖是全民进行游览、生产、宗教等活动改造而成的多功能空间[17],惠州西湖组景文本的主要来源可总结为西湖的自然山水景物、生产实践活动,以及宗教场所景象3个方面。组景文本来源所反映出的民众日常生活需求及价值观念取向也与主体阐释的教化理念构成循环关联。
 
2.1自然山水景物

教化基础 惠州西湖组景文本的来源
 
惠州西湖组景的形成是以当时西湖的自然山水空间为基础。组景中“榜岭春霖”“象岭云飞”“合江罗带”等皆由自然景物组成。组景与西湖核心范围内的自然山水景物交织,构成民众主要公共活动空间的一部分(图1)。

无论组景如何变迁,如今人们还能在自然山水空间游览中获得与当时组景主体最为一致的直观感知体验。自然山水作为人们可感知的所有物象群中体量最大的大地景观,对形成共同的审美文化心理有着持久而深刻的影响,这种文化心理最初表现为对天地万物的自然崇拜,后来又表现为对山水涵育人类万物厚泽的礼赞,再到对山水审美价值的推崇[18]。

民众文化心理与组景主体“自然比德”的观念关联。因此,风景欣赏作为“与民讲道”,是教化民心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文人官员一直在推动中国山水空间成为公众游憩场所[19]。
 
2.2生产实践活动

教化基础 惠州西湖组景文本的来源
 
惠州西湖组景文本的来源除了自然景观,还包括当时民众的生产实践活动。西湖的形成就与水利建设、农副业发展密切相关。“荔浦晴光”“丰湖渔唱”“半径樵归”三景描绘了民众辑舟、捕鱼和砍柴活动的景象(图2),可见组景文本来源于民众日常生活,反映小农生活需求。这也与组景主体的社会理想和审美取向一致。

惠州西湖组景文本的来源

陈偁引导民众修堤筑桥、蓄泄湖水、灌田育鱼、使“民食其利,物阜其生”,西湖呈现出一片充满“湖之丰,渔之乐”的民间生活景象[20]。惠州西湖生产建设活动具有官民共同参与的特点。官民二者在实践中的价值观念关联,是组景实现教化的重要一环。
 
2.3宗教场所景象
 
组景中“桃园日暖、黄塘晚钟、山寺岚烟”都来源于宗教场所景象。关于惠州西湖的宗教场所开发和宗教景象鼎盛的情形有诸多记载。惠州西湖最初兴建宗教场所的目的即是通过宗教的作用对当地民众进行教化[21]。北宋《惠州开元寺记》记载了东汉时期的西湖还是荒莽野兽栖居之地,唐代修建的开元寺被称为一郡之绝。西湖的元妙观亦是道教名观,“桃园日暖”即源于此观周边桃花盛放的景象。

现惠州西湖的制高点四洲塔亦为唐代纪念名僧僧伽而建,后被毁,又于明代重建[22]。至清代,惠州西湖佛教和道教兴盛,宗教场所成为惠州民众主要的公共活动场所。随惠州西湖宗教风气的盛行,宗教教义对于社会伦理道德正向强调及主张扬善抑恶的原则深入民间,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23]。
 
>更多关于惠州西湖组景教化机制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