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浦江滨水公共空间活力评估与调控研究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上海黄浦江滨水公共空间活力评估与调控研究

日期:2023-10-30 09:37:49     作者:刘新宇    浏览:0    
核心提示:在“人民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基于人本视角,以人的活动体验为切入点,综合考虑空间使用情况与网络信息流的作用,从多样性、聚集性、稳定性和关注度4个维度构建滨水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探索基于使用者拥挤感知评价测定“空间活力阈值区间”的方法。
人本视角下滨水公共空间活力评估与调控研究——以上海黄浦江核心段为例
 
摘要:在“人民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基于人本视角,以人的活动体验为切入点,综合考虑空间使用情况与网络信息流的作用,从多样性、聚集性、稳定性和关注度4个维度构建滨水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探索基于使用者拥挤感知评价测定“空间活力阈值区间”的方法。将网络大数据与实地调研数据相结合,定量测度上海黄浦江核心段滨江公共空间的活力,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总结场地设施、城市腹地、管理宣传3个方面的空间活力影响因素,并基于活力分布不均衡的现状,提出疏导与提升、分区段与分阶段建设管理等活力调控策略,以期为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活力评估与调控提供有益借鉴。
 
随着城市更新的推进,滨水空间的公共化、游憩化复兴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1]。但由于开发程度、功能规划等的差异,当今滨水公共空间区段活力不均衡、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仍然突出[2],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线下公共空间的管理运营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3]。因此,需要从人本视角全面评估空间活力,探索科学的活力调控策略。
 
活力是裘征公共空间使用情况的重要指标四,其概念最早于1961年被引入城市空间领域X57。活力在空间与人的交互作用之间产生,由空间品质驱动,并最终作用于空间品质[[6]。近年来的研究重点由空间的多功能性、强包容性f}-57,逐步转变为空间对人的吸引力、人在空间中活动的持续性[}}0-X27。研究数据的采集也从现场观察记录发展到卫星遥感、多源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
 
作为国内城市滨水空间建设的典范,自2018年实现三线贯通以来,黄浦江核心段备受关注,但仍存在活力分布不均衡、供需不完全匹配、区段间管理协同不足等问题。已有研究分别利用航拍影像[14]、行为地图[15]、网络大数据[20]等方法评估黄浦江滨江空间的活力,分析空间环境、腹地属性等因素的影响,提出了活力提升策略;也从人民城市视角分析了上海“一江一河”滨水空间更新管理策略[21],讨论了黄浦江滨江空间管理运营的现状及立法的必要性[22]。
 
多数研究通过大数据方法获取人群密度数据评价空间活力[16-19],但基于人的活动的空间活力综合评估系统尚未建立。活力调控研究仅侧重空间活力的提升[14-16],少有对活力适宜阈值的研究;管理运营研究则侧重现状分析和经验总结[21-22],少有空间活力整体调控策略的研究。
 
本文在“人民城市”建设的背景下[23],基于人本视角,综合考虑空间使用情况与社交网络的作用,从多样性、聚集性、稳定性、关注度4个维度对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活力进行量化测度,并引入“活力阈值”概念,通过使用者拥挤感知评价测算空间活力的适宜阈值,进一步完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的综合量化评估理论体系,为黄浦江核心段滨江公共空间活力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为同类城市滨水空间建设提供借鉴。
 
1滨水公共空间活力评估的指标识别
 
本文基于人群活动密度数据,从人群时空变化、活动类型等维度开展空间活力评估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认识到,客观活力评估结果并非完全是正向的,过度集中或疏离的活动都会对使用体验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提出“基于主观感知指标的空间活力阈值测算”方法,来确定适宜的空间活力范围。

滨水公共空间活力评估的指标识别
 
基于空间活力的聚集性、稳定性和多样性3个特征[24],综合老城、街道、滨水等城市空间活力测度的研究[15,25-26],结合互联网时代下人的行为模式、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生成的变化特征[27-28],确立滨江公共空间活力评估指标框架,其中包括聚集性指标(C)、多样性指标(D)、稳定性指标(ST)和关注度指标(A)4个一级指标,
以及10个二级指标(图1)。
 
鉴于空间活力过高或过低会使人产生拥挤或荒凉的感受,影响游览体验和景观整体质量[29],本文建立“活力阈值区间”概念,指代空间能带给人愉悦游览体验的活力范围,并从环境心理学角度[30],将使用者的拥挤感知程度指标作为其判断标准,为活力分布不均的空间提供更为人本化的活力等级评价方法。
 
2研究区域和数据
 
2.1研究区域与特征
 
黄浦江全线长115km,其中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之间的区域为发展建设核心段,两岸总长45km,承载金融、商业、文化、游憩等都市核心功能[31]。黄浦江滨江公共空间指滨江第一条市政道路与浚浦线之间的空间,市政道路后方的城市空间为腹地[32]。本文的研究区域即为黄浦江核心段的滨江公共空间。
 
1954年起,黄浦江滨江陆续开展公共景观化建设,经历了堤岸改造、工业场所景观化、世博园区引领建设等阶段,于2018年初实现核心段贯通开放,从生产性区域转变为“世界级城市会客厅”,承担重要的城市功能,留存浓厚的文化氛围,承载丰富的日常活动。

上海黄浦江滨水公共空间活力评估与调控研究
 
本研究以桥梁、渡口等地理标志为边界,将核心段划分为岸线长约200m的187个单元空间。依据规划功能[31]划分3种区段,通过百度热力图获取人群密度数据,按自然断点法划分区域活力等级(表1),并依据活动内容将滨江活动空间分为3个大类10个小类(表2)。选取13个典型样点单元展开调查研究(图2),典型样点覆盖各功能区段、热力图活力等级和空间类型。
 
2.2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空间环境数据
 
滨江公共空间数据及腹地信息引自《黄浦江沿岸发展建设规划(2018—2035)》《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地图》,并通过实地调研进行修正。
 
2.2.2百度热力图数据
 
通过百度地图采集工作日及周末8:00、10:00、15:00、18:00、20:00的热力图数据,将18:00数据均值按自然断点法划分热力图活力等级,作为样点选取的依据之一。
 
2.2.3微博签到与词条数据
 
利用Python和ArcGIS软件爬取微博签到数据,通过数据采集器收集以各段绿地名称为关键词的微博原创词条数据,处理后作为关注度指标测算的基础。
 
2.2.4活动情况及拥挤感知数据
 
采用PSPL调研法,在2021年5月7—28日及7月11—21日调研13个样点周末及工作日8:00—11:00、13:00—16:00、17:00—20:00的活动情况,记录活动类型、人数、年龄层等信息。同时对空间使用者进行游憩体验访谈,收集拥挤感知、游憩体验评分及建议。
 
>更多关于波士顿公园体系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