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水利支撑影响下的淮扬运河沿线区域传统风景体系特征研究
摘要:作为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类型和人居环境支撑系统,运河不仅满足了漕粮物资的运输需求,沿线区域还形成了以运河水利为支撑的传统风景体系。聚焦于具有代表性的淮扬运河沿线区域,首先梳理阐述淮扬运河水利营建的环境基础与历史演变过程,然后解析运河水利作为支撑系统的整体运行机制与结构单元,最后分别从城郊水利景观、城池园林景观、邑境文化景观3个层面深入探讨运河水利对于淮扬运河沿线区域传统风景体系的渗透影响和表现特征。
旨在整体系统地解读运河水利支撑影响下的淮扬运河沿线区域传统风景体系的营建逻辑,以期从新的视角为运河景观的复写和运河遗产的转化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旨在整体系统地解读运河水利支撑影响下的淮扬运河沿线区域传统风景体系的营建逻辑,以期从新的视角为运河景观的复写和运河遗产的转化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水文系统作为自然系统中重要的层级,对城市环境建设和演变有关键性影响。其中运河作为一类重要的传统水利工程,其疏通开凿不仅使得自然河流系统连通形成一个水运网络,以满足物资商品运输的需求,还有效促进了沿线区域的城镇兴起、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景观营建[1]。运河各项功能的实现首先需要依靠运河水利系统的支撑配合和协同运行,运河沿线区域也因此形成了以运河水利为核心突出特征的传统风景体系。
后申遗时代运河遗产和运河景观的整体性保护与利用被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充分研究和发掘运河历史文化景观有利于深入理解其价值内涵。大运河作为尺度宏大的线性文化遗产[2],是古代国土规划和区域营建的典范,但现有关于运河景观的研究多集中于某区段的散点研究或城区尺度的微观研究,缺少从宏观尺度出发对运河沿线区域传统风景体系整体性的解读。有关淮扬运河段景观的研究主要关注水利变迁、城景营建和遗产利用方面[3-7],对于沿线风景体系特征的研究多聚焦于城市单体或瘦西湖、盐商园林等景观个体[8-9],较为缺乏对于运河水利与风景营造关联性的纵深化研究,对于区域风景体系总体特征的挖掘仍显不足。
本文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出发,借鉴学者对于大尺度风景系统及区域水系影响下传统风景营建的相关研究[10-11],选取大运河中具有代表性的淮扬运河段,于区域层面介入,以整体性、系统性探究运河水利的运行机制、结构单元,以及其支撑下的传统风景体系不同层次的景观特征,阐明运河水利对风景营造过程产生的多维度影响。
本文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出发,借鉴学者对于大尺度风景系统及区域水系影响下传统风景营建的相关研究[10-11],选取大运河中具有代表性的淮扬运河段,于区域层面介入,以整体性、系统性探究运河水利的运行机制、结构单元,以及其支撑下的传统风景体系不同层次的景观特征,阐明运河水利对风景营造过程产生的多维度影响。
1研究对象与研究框架
本研究以淮扬运河沿线区域为核心空间范围,涉及扬州、淮安等沿线城镇,由于淮扬运河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尺度庞大的运河水系网络,因此宏观研究时以其所在的江淮下游平原作为地理单元。自春秋末年开凿邗沟迄今淮扬运河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在时间维度上本文聚焦于古代淮扬运河沿线传统风景体系的形成过程,尤其是发育最为完善的明清时期。主要包括三部分研究内容:
1)基础研究,梳理淮扬运河水利营建的自然环境基础和历史演变过程,由大尺度地理单元切入阐述区域水系网络的演变规律;
2)结构研究,具体解析包括水源供给、通航水道、防洪调蓄在内的3个运河水利系统结构单元,分析运河水利作为人居环境支撑系统的运行机制和支撑作用;3)特征研究,从城郊水利景观、城池园林景观、邑境文化景观3个层面系统探讨运河水利对于淮扬运河沿线区域传统风景体系的渗透影响和作用特征。
2淮扬运河水利营建环境基础与历史演变
2.1淮扬运河水利营建的环境基础——在江河湖海之间
淮扬运河所处的江淮下游平原地区东临黄海,南滨长江,北受黄淮,西接丘岗,处在江河湖海之间,丘与岗、江与海、河与湖等自然地理要素为淮扬运河的营建提供了广阔的环境基础,表现出湖塘联串、水网密布的水文特征。区域内地势平坦,来自西部低山丘陵间的汇水为运西湖泊的发育和成长提供了地貌基础[12]。
早期江淮之间遍布湖塘,黄河夺淮后带来的洪水彻底打破了古淮河的水文环境,并直接造成了洪泽湖及运西诸湖的扩大[13],由于运河中段漕船多行于湖中,故明代称为“湖漕”。此外,长江岸线南迁和苏北海岸线的东迁亦是淮扬运河河线扩展的重要引导因素[14]。由此可见,江淮之间优越的水文条件既为淮扬运河的营建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但同时也面临着江河湖海的频繁变迁,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自然地理环境,于是历代都着力于淮扬运河的水利建设(图1)。
早期江淮之间遍布湖塘,黄河夺淮后带来的洪水彻底打破了古淮河的水文环境,并直接造成了洪泽湖及运西诸湖的扩大[13],由于运河中段漕船多行于湖中,故明代称为“湖漕”。此外,长江岸线南迁和苏北海岸线的东迁亦是淮扬运河河线扩展的重要引导因素[14]。由此可见,江淮之间优越的水文条件既为淮扬运河的营建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但同时也面临着江河湖海的频繁变迁,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自然地理环境,于是历代都着力于淮扬运河的水利建设(图1)。
2.2淮扬运河水利营建的历史演变
根据大运河修筑的阶段可将淮扬运河营建的历史演变过程划分为3个时期:早期运河时期,隋唐大运河时期和京杭大运河时期[15],各个阶段受到国家层面整体运河连通和黄运关系的影响,运河水利建设内容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要点。
2.2.1早期运河时期(春秋—魏晋)
早期运河起源于军事运粮和作战需求,全国性统一的运河系统网络尚未成型,多为连接自然河湖的短线区间运河。在江淮之间湖塘遍地、水网密布的优越天然条件下,沟通江淮的水运要道应运而生,《左传·哀公九年》[16]记载:“吴城邗,沟通江、淮。”由于早期区域水环境极不稳定,之后屡次对河线进行改道或延伸,当时工程技术水平低下,淮扬运河沿线的水利设施主要以堰埭为主,运道尚未渠化,承载能力实为有限。
2.2.2隋唐大运河时期(隋—两宋)
隋统一后于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凿了连接国都规模空前的东西向大运河,淮扬运河开始成为国家漕运生命线中的重要一环,地理位置十分突出。于是这一时期对河道(尤其是南北运口)进行了再凿、扩展工作,随着水利工程技术的提高,沿线出现了诸多水闸以代替早期堰埭,并开始对运道进行渠化,淮扬运河水系网络初具雏形[17]。
2.2.3京杭大运河时期(元—清)
元代定都大都后修筑起连接北京和杭州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淮扬运河作为大运河咽喉的突出地位并未改变,但是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黄河夺淮事件对于淮扬运河沿线区域水环境却产生了近乎逆转的巨大影响:黄淮水合流造成运道屡变、水患频发,故明清两代于此修建了高家堰-清口水利枢纽,并实施导淮入海入江工程,历经明清两代几百年的经营,淮扬运河水利治理日臻完善。
总结淮扬运河水利营建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3点规律:1)运河及支线运河网络密度不断增大且愈趋于稳定,尤以南北运口处河线变迁最频繁、水利设施修筑最密集;2)随着海岸线的东移、长江岸线的南迁,淮扬运河及支线运河网络不断随之拓展;3)受黄河夺淮的影响,运西湖泊潴积扩大,为防洪排涝,修筑闸坝并疏凿形成了多条归海、归江河道(图2)。
由此可见,淮扬运河在对区域水环境的不断适应与调节的过程中逐渐发育完善,体现出迭代嬗变和层积叠加的时空发生规律,其中运河水利建设是其发展驱动的核心因素,对于区域水环境演变和运河水系网络形成具有强烈的牵引作用。
由此可见,淮扬运河在对区域水环境的不断适应与调节的过程中逐渐发育完善,体现出迭代嬗变和层积叠加的时空发生规律,其中运河水利建设是其发展驱动的核心因素,对于区域水环境演变和运河水系网络形成具有强烈的牵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