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因素空间差异分析
4.1模型筛选
虽然13个影响因子均对传统村落的分布具有一定影响,但不能排除其各自之间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将13个影响因子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表3),根据回归结果进一步筛选模型,选择出最优因子作为变量进行下一步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构建。结果显示,平均降水量、耕地占比、林地占比、草地占比、水域占比和道路密度对于回归方程影响不显著,未通过P值观测;而生产总值(GDP)和古代交通要塞集中度因其相关性较弱,也将其剔除。最终将平均海拔、年均气温、人口密度、文物保护单位集中度和大城市集中度5个已通过显著性和共线性检测的影响因子作为解释变量进行下一步MGWR的模型构建。
4.2模型对比及尺度分析
依次将传统村落集中度和影响因素使用OLS、GWR和MGWR进行模型计算,比较其结果。如表4所示,MGWR模型总体拟合度R2显著递增,而AICc值呈现阶梯式下降,该模型调整后的R2值为0.612,是3组模型中整体拟合度最好的,取得了更接近于真实值的拟合效果。由此可见,以往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研究采取的GWR模型,虽然考虑到了空间自相关,但由于对各个影响因素采用相同的带宽,忽略了各变量作用尺度的差异化,依然会造成回归系数中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发现,至少对于本次的研究对象,MGWR模型优于OLS和GWR模型,以此证明本研究使用MGWR模型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特征的必要性。
4.3各因素空间差异分析
4.3.1平均海拔
整体上,华北地区传统村落集中于平均海拔较高的区域,但也有部分区域集中了部分传统村落,如北京门头沟,河北省井陉县、沙河市,以及山西省泽川县。如图4所示,平均海拔对传统村落分布产生的影响力大小表现为明显的“东高西低”分布特征,平均海拔对传统村落的分布呈现正相关性的影响力。
4.3.2年均气温
气温所体现的宜居度关系到人们的休耕时间与生产生活的便利性(图4)。大多数传统村落集中在暖温带,即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的区域,该区域气温适宜,仅极少部分传统村落集中在中温带。整体上华北地区的年均气温对传统村落集中度的影响力,以河北省南部为中心向西北逐渐递减,但在山西省西南部出现了局部升高。
4.3.3人口密度
华北地区传统村落集中的区域人口密度并不大,对其分布具有负向的相关作用(图4)。整体上,随着人口密度的提升,对传统村落分布的影响力呈现出以北京为中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影响趋势。可见,华北地区人口密度的提升对传统村落集中度具有一定的抑制性作用,传统村落更易分布于人口稀疏、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由于人口过度集聚而导致的人地关系紧张等人居环境问题,以及人口规模大造成的原生村落受到破坏的问题,使得其不但无法带动传统村落的兴起,反而使得传统村落面临衰败。
4.3.4文物保护单位集中度
文物保护单位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其较为集中的区域拥有更为厚重的历史,为传统村落的兴起和永续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相较于其他影响因素,文物保护单位的集中度与传统村落分布的相关性最大,呈现高度的正相关作用。其带宽为43,表明在空间分布上,相较其他影响因素,尺度差异较大。如图4所示,文物保护单位的集中度对传统村落的影响呈现出2处明显的集聚分布现象,分别是以河北省蔚县和山西省高平市为中心向外逐渐递减的2处集聚区,其中,山西省沁水县、泽川县和高平市的相关性尤为明显。
4.3.5大城市集中度
整体上,大城市集中度对华北地区传统村落集中度的影响力呈现正向作用的相关性。华北南部地区比北部地区大城市集中度更高,其传统村落更易于集中(图4)。对比中国的几大城市群发现,华北地区传统村落集中度受中原城市群的影响程度大于受京津冀城市群的影响。一方面,传统村落的兴起与现代大城市的分布有一定正相关性;另一方面,过度的城镇化扩张也给传统村落带来城进村退的威胁。
5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核密度分析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了华北地区传统村落分布的特征和集聚类型,利用地理探测器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影响传统村落集中度的各影响因子之间的分异特征。研究发现:
1)整体上华北地区传统村落的分布特征为“多核集聚”,主要集中在山西省境内,形成了“两核三片”的空间结构,并沿太行山脉呈“线状”走势分布;
2)在传统村落形成之初,自然地理因素往往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利于生存的环境往往存在更多的传统村落;而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经济因素却成为决定传统村落兴衰的内在驱动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及人口密度迫使传统村落向现代化村落转型,原真的传统风貌逐渐遭受破坏;
3)文化遗产的集中度与传统村落的集中度呈现正相关性,两者共同承载着雄厚的文化、历史内涵,可见在保护传统村落的过程中,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样重要,应进行同步保护、同步传承、同步利用。
本研究为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特征提供了新思路,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相关突破和延伸;在影响因素选择上,将耕地、林地等生态因素,文物保护单位和古代交通要塞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考虑其中,有利于深入剖析其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为探索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特征提供新的定量依据,为深入发掘传统村落分布的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提供借鉴,对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有意义的指导。
本研究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今后仍需继续探索,下一步将从历史演变发展的角度,分时期、分阶段理解其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机制,进一步完善时间序列数据的多样性,并优化模型,将宗教习俗、风水思想、人口移民等无法量化的影响因素纳入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内在机制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