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森林规模已无较大的增长空间 - PenJing8
PenJing8: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北京市森林规模已无较大的增长空间

日期:2023-10-26 14:51:46     作者:刘海轩    浏览:0    
核心提示:通过森林保护与修复工程的实施,北京市森林资源大幅增长。森林景观规模的增加,使北京市生态空间分布均匀度和覆盖范围显著增加,促进了三生空间的融合。其中,百万亩造林工程发挥了显著的作用,连接了山地、农田和建成区
结论与讨论
 
4.1北京市森林规模已无较大的增长空间
 
通过森林保护与修复工程的实施,北京市森林资源大幅增长。森林景观规模的增加,使北京市生态空间分布均匀度和覆盖范围显著增加,促进了三生空间的融合。其中,百万亩造林工程发挥了显著的作用,连接了山地、农田和建成区,促使以山区森林景观、平原区田园景观和城区公园景观为代表的生态网络逐步完善,加快了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交融发展,同时增加了森林的边缘效应,保障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成长[21]。
 
关于提高森林景观规模的对策,宜林荒山荒地在持续减少,森林面积已经无较大的增长空间,森林建设的重点需要转变。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荒山荒地及腾退地,继续推动见缝插绿等政策,增加森林覆盖度,增加生态系统服务[31-33];另一方面,做好高质量城市设计,加强城市森林建设[34],珍惜用好每一块土地,增加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35],拓展城市绿色生态空间,为百姓提供活动场所,让更多居民有“绿色获得感”。
 
4.2北京城市森林健康等级有待进一步提升
 
虽然北京市不健康的森林景观面积比例在不断降低,但是中健康和亚健康的森林景观仍占主要比例,森林景观整体健康等级有待提升。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可以保障高效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降温增湿等生态系统服务[31-32],促进森林生态资产价值正向增长。
 
关于提升森林景观健康等级的对策。首先,针对中健康森林,整体长势一般,不能高效发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功能。因此,优化目标以优化森林的垂直结构、植被群落结构等,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为主。坚持适地适树,将人工种植和自然生长相结合,培育乔、灌、藤、草相结合的森林生物群落[3]。
 
 
其次,针对新造林及不健康的中幼林,要注重提高苗木成活率,降低造林成本,加强种质资源保护,注重优良乡土树种使用,建设林木种质资源库,提高乡土树种使用比例。正确使用本土植物配置、种植本土植被是维系天然动植物栖息地的最好方式,培育鸟和昆虫,建立生物循环系统[36-37]。
 
最后,对亚健康及健康的森林,仍需重点提高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充分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在绿色空间中加入生物走廊,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旅行和寻找新的食物来源、水源及伙伴的路线,并注重链接现有的森林、湿地、蓄水池等。使用有机维护方法,避免使用化学肥料和杀虫剂[37]。
 
4.3森林质量评价方法与提升技术
 
由于森林具有面积大、分布广、地势复杂等特点,对森林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客观定量的评价极其困难,因此,森林质量的评价方法尚无统一的标准[11],专家咨询法等虽然具有明显的主观因素,但仍然是评价森林质量较为常用的方法[16-17]。森林质量的评价指标具有尺度性和目标相关性,涉及的尺度包括单木、林分、景观等多个层次。这是由森林涉及的空间尺度的复杂性所决定的。针对不同的经营目标,人们关注的森林质量并不相同,如对水源林和景观林的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在功能指标上。从多功能的角度来看,森林质量评价指标应关注森林生态系统本身,而功能指标可以作为附加部分。
 
评价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指标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等原则[12],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等迫切需求下,本研究结合森林的垂直结构及生境因子信息综合评价森林质量,评价结果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更全面更精准的决策依据。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就是在精准化森林经营技术的支持下,实现森林经营全过程的精细化、差异化管理。加速森林的生长和正向演替,提高森林的生产力,增强森林的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持功能。目前,我国林业已经进入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在未来,结合新技术,开展森林经营优化决策、森林经营监测与评价、森林经营可视化模拟等,实现多维多元数据可视化模拟,应用于不同经营环境,指导经营方式是未来研究的重点[12]。
 
根据北京市森林的综合评价结果,综合质量等级为差的森林将是未来保护和修复的重点。低质量森林分布区域与百万亩造林区域及成、过熟林分布区域重合度较高。因此,低质量森林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1)近几年百万亩造林工程造林速度快,导致中幼林、单层林面积迅速增长,林分人工痕迹明显,基本处在自然演替的初级阶段[22];2)成熟林、过熟林缺乏抚育管理,导致过熟林面积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综合质量降低[38]。
 
对于新营造的森林景观,密度高,结构单一,靠林分自然演替到顶极群落耗时较长,光靠自然恢复达不到人们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对于低效的过熟林,生态效益差,自然更新缓慢,因此需人工促进生态修复[38]。未来,补植补造、修枝整形、移植间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基础管护工作仍是重点。对于进入营林期的森林,要逐步将工作重点从管护转向经营。根据区位和功能需求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因地制宜,大力推进平原森林养护经营产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12]。
 
北京市森林规模已无较大的增长空间
 
4.4提升森林质量的风景园林途径
 
面对城市森林规模增长空间有限、森林健康等级有待提升的现实困境,风景园林工作者需要发挥自身优势,探索最佳的路径,解决居民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增加与城市生态空间不足的矛盾。区域层面,在风景园林规划实践中注重前期评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生态网络构建、规划绩效测算及多领域协同等内容,优化具体技术方法[39],保护、修复和提升风景品质;同时,密切关注风景变化,鼓励公众参与风景规划,以便动态调整风景规划策略[40]。
 
场地层面,通过“梳理褶皱、刻画表面”[41],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根据原生地貌和气候特征进行种植设计,模拟自然生态环境,提升生态功能的同时,注重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有效传达场地历史及生态与社会过程的紧密关系。此外,要注重施工与设计相协调,通过参照地带性植物群落及模拟自然群落的方法,落实群落的生态设计工作,既要有效改善居住环境,又要保障原本生态平衡,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42]。
 
4.5保护森林景观多样性有利于生态资产正向增长
 
改善森林景观的多样性,促使森林景观规模增长、结构丰富,使得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良性发展,保障了生态系统服务的正常供给。由此,森林资源本身价值量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均正向增加,促进了森林生态资产的良性发展和增值[18]。
 
结构决定功能,北京市森林景观结构的改善,一方面优化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维持着较高的生物多样性[43];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加碳汇,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作出巨大贡献[44]。因此,持续实施碳汇造林、营林工程,维持较高的森林景观多样性,是森林保护、修复与管理工作的重点[45]。此外,还要注重森林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创造绿色就业机会,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才能全面高效地提升人类福祉。 
 
>更多关于北京域森林质量综合评价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