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采石场的涅槃再生——第11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博览园未来花园
摘要:废弃采石场的修复有许多不同的途径。第11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博览园选址于南京汤山北部的一片棕地,基址上的孔山矿采石坑将转变为功能复合的“未来花园”。根据采石坑的现状条件和景观特征、项目目标和主题,采取了不同干预程度的修复方式,融合传统山水美学与园艺艺术,设计了水下植物园、迷雾花园、林荫路等景观,将原有采石场转化为展示矿业遗迹、开展休闲游览和自然教育、提供商业和度假服务的独特景区与文旅综合体,实现生态、社会、经济和美学的综合效益。
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离不开石质工具的制作和使用。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获取石材的方式逐渐从采集发展到人工开采,再到大规模机械化采石作业[1]。石材构筑了神庙、雕塑、宫殿、陵墓、住宅、道路、运河、桥梁、城池等人类的物质文明成果,采石活动也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在大自然中留下无数钎凿斧砍的痕迹。
采石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工业景观之一,但直至近代人们才开始对废弃采石场进行有意识的修复、改造和利用。20世纪后半叶恢复生态学的发展促进了矿山复垦理论与方法的成熟,进一步推动了废弃采石场的修复。虽然废弃采石场具有植被破坏、地质不稳定、水土流失、生物栖息地丧失等问题,但相较于其他类型矿山,它没有化学、重金属污染和尾矿等棘手的环境问题,是最容易被修复的,在解决了地质灾害威胁之后,可以安全地转变为其他用途[2]。
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废弃采石场修复和再利用的途径非常多样。地下或半地下的采石场拥有独具魅力的洞穴式空间,常被开发成各类旅游项目;露天采石场一般面积较大,可以改造为各种户外休闲活动场所,如公园、高尔夫球场、潜水基地、纪念公园、植物园、温室、主题公园,甚至是度假酒店(表1)。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双修政策的推行,全国各地有越来越多的采石场被关停,继而被复垦或转化为其他用途。废弃采石场的功能转化有多样的选择,与采石场的区位、特征、建设目标等密切相关,采石场的修复途径也会因目标功能而异。因而,特定废弃采石场的修复转化途径和最终呈现的景观,都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因“坑”而异,因“时”而异。南京“未来花园”是采石场修复的一次探索,对丰富此类实践的方法和路径有积极的意义。
1历史与契机
南京汤山地区拥有优质的温泉,在1500年前就是南北朝时期萧梁王朝的皇家温泉疗养地,加上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历史遗存,千百年来一直是南京郊外的一处度假胜地,如今更是广受欢迎的汤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同时,汤山优质的栖霞石灰岩也早就吸引了采石人前往,著名的明代“阳山碑材”就位于该地区的古代采石场。20世纪60年代起,汤山地区大量石灰岩山体被开采作为水泥制造原料,水泥厂也在山脚建造,导致汤山的整体环境受到较大的破坏。
随着经济的转型和环境意识的加强,从2005年开始,当地政府陆续关停了汤山地区数十个采石场并进行治理修复。2018年,南京市政府决定利用该地区北部片区的一片遍布采石场和水泥厂的面积约3.45km2的山谷,举办2021年第11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希望通过举办园林博览会的方式,修复自然生态环境,更新改造工业设施,建造舒适的旅游服务设施,将这片棕地转变为独特的景区和旅游度假区。
坐落在园博园最东侧的孔山矿矿坑曾经是南京最大的采石宕口,长度超过1km,总面积达25.5hm2。采石坑规模宏大,在园博园中的位置突出,通过多轮的论证和方案征集,最终由崔愷院士领导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本土建筑设计团队以“未来花园”为主题的方案拔得头筹。方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采石崖壁,并以独具特色的矿坑主题酒店、崖壁商街、水下植物园、鱼池和崖壁剧院等塑造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重生矿坑。业主非常注重项目在园博会闭幕后的运营,他们希望未来花园能够成为汤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一个独具特色的景点,并且结合酒店、演艺、灯光秀和特色商业,在园博会闭幕后持续地吸引游客。
因此,未来花园不仅仅是园博园的一个园区,需要满足园林园艺展览的需求,同时,它还需要具有持久的魅力和商业运营的可能,在会后成为旅游目的地。在未来花园方案深化过程中,受崔愷院士的邀请,我们与建筑师团队密切配合,完成了除酒店环境以外的整体景观设计。
2设计条件
采石坑位于孔山北坡半山腰上,基本分为3个台层。最高台层是原先沿采石坑边缘的工作路面所在,较为狭窄,路北侧是植被覆盖的山坡,路南侧是10m深的采石坑悬崖。下凹采石坑有2层,大坑长约1100m,最宽处达180m;大坑内部嵌套小坑,长约670m,宽约90m。3层台地之间每2层的高差在10m左右,南侧崖壁高达130余米(图1)。
原有的矿石运输方式是采石场的突出特点:最低的台层中有1个投料口,在山体中向下延伸30多米,通向山脚的隧道;隧道中铺有轨道供运矿小火车出入,山上开采出来的石料通过投料口投送到地下的小火车车厢内,然后被源源不断地运送到附近的水泥厂用作烧制水泥的原料。
在设计方案中,崔愷院士设想利用原有投料口设计30多米高的垂直电梯,让游客乘坐小火车从山脚隧道进入山体内部,然后换乘电梯从山腹中跃然而出,来到一片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植物园。植物园位于地势最低的小坑内,由42根高大的不锈钢树状结构支撑的亚克力屋顶覆盖在植物园的上空,屋顶上是一层薄薄的水膜,阳光穿过水膜和透明屋顶洒在植物园中,映照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世界。这种空间和景象的强烈反差犹如时空的瞬时转换,让人仿佛穿越到未来世界,这也是未来花园的立意所在。
但由于从隧道进入未来花园的电梯容量有限,最终没有被作为未来花园的主要入口。虽然大多数游客不能以这样一种令人惊叹的方式进入未来花园,但项目的定位仍然是让人们在未来花园中获得新奇的、充满未来感的体验。
3设计思考
未来花园的景观设计是一次命题作文式的创作。在前期的竞赛方案中,场地的总体布局和每个区域的主题都已确定。但是我们仍然希望在符合总体设计理念和功能分区的前提下,对未来的景观做进一步的思考。
在接手未来花园景观设计之前,我们已经积累了3个采石场生态修复类的项目经验,1个是已建成的南宁园博会采石场花园区,另2个分别为基址具有多处采石宕口的徐州园博园的规划和驻马店秀山采石场片区的设计。所以我们对于废弃采石场的生态修复和景观营建并不陌生,也对项目可能遇见的问题有所预判。并且,孔山矿矿坑因为采石作业比较规范,所以留下的采石坑岩壁相对完好齐整,没有松动落石的迹象,采石坑底部迹地平坦,无地面积水,除了高差较大外,其余条件在我们遇到的废弃采石场中,属于修复和建设条件非常好的一个。但在设计之前,我们仍然需要思考清楚几个问题。
首先,孔山矿矿坑的原有特色是什么?特色如何利用转化?
与所有的采石场一样,这个矿坑有着陡峭干枯的岩壁,特点是尺度大、高差大。虽然采石场修复意味着恢复已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但是保留采石的历史痕迹也是必要的。当恢复和重建工作完成后,这些痕迹将帮助游人了解场地曾经的采石历史[3]。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岩壁有着特殊的审美,古代山水画就描绘了大量自然界的悬崖峭壁和巉岩危石。在传统赏石文化和山水情结的影响下,中国人较早就意识到古代采石场遗留的人工石景的观赏价值。如绍兴东湖箬篑山,在清代陶浚宣建园之前,人们对采石遗迹就有“石壁穿云表,巉岩列翠屏”的描写和赞美[4]。而番禺莲花山因采石留下了大量奇岩怪石,于康熙年间就已“游客列坐”,至道光年间,“莲岩忏佛”已成为当地八景之一,远近闻名[5]。
不过,无论在绘画中还是现实案例中,悬崖巉岩都是与植物尤其是松柏和岩缝中的灌丛、山石间的瀑布溪流,以及林间的亭榭共同构成风景的画面。因而,虽然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容易接受采石场裸露的岩壁,但必须以植物和水等景观要素去衬托,才能真正构成人们所能欣赏的风景。此外,孔山矿宕口具有多层级的内部结构,带来了竖向上不同空间的相对独立,为呈现差异化的景观提供了可能。
其次,一个建造在采石场的旅游综合体,以什么样的景观来吸引游客?
查阅当代国内外采石场修复改造案例,虽各具特色,但大多是单一功能的,像未来花园这样多功能的旅游综合体并不多见。将采石场转换成什么样的景观能够具有广泛而持久的吸引力,能够让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的人们前来游览?我们看到,西方石造建筑的传统造就了悠久的采石历史,但似乎少有像中国人那样去欣赏采石所遗留的岩壁之美。
将1896年开始营建的绍兴东湖园林和1904年开始建设的加拿大布查特花园(TheButchartGardens)做一个对照,前者是水石游赏为主的山水园,后者是植物展示为主的园艺花建造时期相近,却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方式,虽只是个案,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西方传统园林美学的差异。而在今天,丰富繁茂的植物之美亦是大多数人所欣赏的,而且类似布查特花园这样的园艺花园在国内非常稀缺,能够成为吸引人的景观。因此,这个设计既要体现山水树石的风景美学,又要展现繁花似锦的园艺之美,融汇二者精华,创造让人流连忘返的景观。
将1896年开始营建的绍兴东湖园林和1904年开始建设的加拿大布查特花园(TheButchartGardens)做一个对照,前者是水石游赏为主的山水园,后者是植物展示为主的园艺花建造时期相近,却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方式,虽只是个案,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西方传统园林美学的差异。而在今天,丰富繁茂的植物之美亦是大多数人所欣赏的,而且类似布查特花园这样的园艺花园在国内非常稀缺,能够成为吸引人的景观。因此,这个设计既要体现山水树石的风景美学,又要展现繁花似锦的园艺之美,融汇二者精华,创造让人流连忘返的景观。
最后,什么样的景观能够体现“未来”的主题?
谈及未来,人们脑海中总会出现各种炫酷的高科技图景,但未来不只有越来越智能化的人工环境,还应该有人类与自然越来越和谐的关系。未来是令人惊叹的,是超越想象的,也是返璞归真的,是采石场的荒凉孤寂与自然的生机勃勃之对比所产生的超现实主义场景,是在荒芜的地表中揭开璀璨的顶盖后发现的植物诺亚方舟。
我们希望景观设计能在呼应主题的前提下呈现出我们对于这个项目的理解。